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022-09-16顾正薇李秀玲
李 伟,顾正薇,李秀玲
(1.昌吉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新疆昌吉 831100;2.西安市启智学校,陕西西安 710068;3.昌吉市第十小学,新疆昌吉 831100)
一、问题提出
特殊儿童又称“特殊需要儿童”“残疾儿童”或“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感官、言语、情绪表达、肢体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普通儿童的0-14 周岁的儿童[1]。根据2006 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我国6-14 岁的特殊儿童约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2],这个数量近年还在持续上涨。随着特殊儿童群体人数的增加,特殊儿童父母的数量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特殊儿童存在自身功能受损和发展障碍等特点,相较于普通儿童父母,特殊儿童父母在压力情境下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心理压力,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处于更低水平[3-4]。尽管如此,部分父母能有效应对抚育特殊儿童过程中的各种压力,这可能归因于他们在面对压力事件或逆境时有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4]。因此,关注特殊儿童父母心理弹性的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对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提升特殊儿童的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4]。
心理弹性(resilience)是指个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以达到动态平衡,进而帮助其在压力环境下积极适应、恢复原有心理状态的一种能力与特质[3]。特殊儿童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的经济、精神压力巨大,对特殊儿童的养育也令其身心俱疲[2]。相关研究表明,自闭症患儿父母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父母,高心理弹性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低心理弹性患儿父母[5];有研究也证实,自闭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是教养压力的显著负向预测因子,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父母,其教养压力水平越低[6]。此外,个体在积极利用资源达成逆境适应的过程中,促成心理弹性的资源可分为内部弹性资源(如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和外部弹性资源(如社会支持)两部分,这两部分资源是导致心理弹性变化的关键[3]。本研究尝试从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视角,探讨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作为心理弹性的外部资源和保护性因素之一[3],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可以降低个体在压力情境中的无力感[5],社会支持的提升能使个体在与压力情境的互动中取得优势[3]。根据支持的来源可将社会支持分为正式社会支持(政府、康复治疗机构、学校等其他社会组织)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以及邻居等)[3]。相关研究认为,我国自闭症父母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来自政府、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正式支持严重受限,父母更多依赖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非正式支持;同时,社会支持的欠缺会阻碍对父母心理健康的缓冲和保护作用[7]。有研究也证实,更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预测自闭症障碍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的改善[7]。此外,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3]。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模型认为,为特殊儿童父母增加社会支持可以使危险因素减少,保护因素增加,整体环境得到优化;已有环境的优化又推动了父母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弹性因素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心理弹性的重组和适应[3]。因而,提升社会支持对提高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水平具有重要价值[5]。以往研究已证实,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弹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父母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心理弹性水平也越高,并且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5]。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预测加强社会支持的力度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7]。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作为心理弹性的内部资源和内部保护因素之一[8],是指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信念[9]。在逆境或压力性事件中,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还影响在面临逆境时的心理弹性水平[6]。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性事件时,更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控制外部环境,并且能够有效应对压力和挫折,这可能会增强心理弹性水平[4]。因此,从理论上可推知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之间密切相关。已有研究也证实,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并能够正向预测心理弹性水平[10]。因此,提升个体心理弹性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但是,目前还未有研究对特殊儿童父母这一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
对于特殊儿童父母这一群体,所获得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将受到社会支持程度的影响[3]。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缓解特殊儿童父母感知到的压力,使他们免受压力事件的困扰,从而改善其精神状态[7];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不仅能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物质性的帮助,还能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促进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1]。已有研究发现,特殊儿童父母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效能感水平呈显著正相关[11-12],也就是说,获得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的父母往往拥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研究已证实,社会支持能正向预测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13],即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父母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程度的积极影响[14]。
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尚未有研究者在特殊儿童父母这一群体中探讨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如下假设:①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假设关系模型见图1);②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③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图1 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模型图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数据采集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陕西、新疆两地三所特殊教育学校选取221名特殊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母亲160人,父亲61人;轻度障碍儿童47 人,中度障碍儿童115 人,重度障碍儿童59人;核心家庭占65.2%,三代同堂大家庭占18.6%,单亲(离异或丧偶)家庭占11.8%,重组家庭占4.5%。
(二)研究工具
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翻译修订的Zimet 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2],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重要他人支持3个分量表,共12个条目。该量表Likert7级计分法,从“极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7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所能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量表各维度Cronbach a 系数在0.86-0.90间,总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分别为0.94。
2.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弹性问卷
采用徐媛编制的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弹性问卷[14]。包括问题解决、精神支持、控制感、乐观坚韧、自信心、接纳度6个分量表,共26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rt5 级计分法,从“很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5分。问题解决、精神支持、控制感、乐观坚韧、自信心、接纳度6 个因子的Cronbach a 系数在0.70-0.89 间,总量表的a 系数为0.90。
3.特殊儿童父母自我效能量表
采用江琴娣等人编制的特殊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量表[13]。包括康复训练、问题行为管理、学习指导、日常生活照料4 个分量表,共有24 个条目。该问卷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越有信心做好父母这个角色以及对孩子的行为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康复训练、问题行为管理、学习指导、日常生活照料4个因子的Cronbach a系数在0.70-0.88间,总量表的a系数为0.82。
(三)研究施测过程
采用问卷星进行线上数据收集。为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有效性,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调查,并强调调查的保密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3 份,回收244 份,回收率为93%;删除作答不全、规律性作答以及有极端值等情况的无效问卷后,获取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91%。
(四)统计处理
数据分析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所有变量采用IBM SPSS 21 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其次,根据以往研究者的建议,采用两步法分析中介效应[15]。第一步为了评估每个潜在变量的指标代表程度,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确定测量模型。第二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测量结构模型的拟合系数和路径系数。SEM 使用Mplus 8.3 来检验中介模型。如果95%置信区间不包含零,中介效应则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通过CFI,TLI,RMSEA 和SRMR 多个拟合优度指标评估模型与数据的拟合。模型的可接受拟合度标准为:CFI和TLI >0.90,RMSEA和SRMR <0.08,理想模型拟合度标准为:CFI 和TLI>0.95,RMSEA 和SRMR <0.06[16]。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调查数据来自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报告,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法,结果显示单因素拟合指标不理想,χ2=14207.388,df=4094,RMSEA=0.106,SRMR=0.137,CFI=0.392,TLI=0.379。说明无法提取公因子,即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二)测量模型检验
CFA 分析表明,该测量模型对观测数据具有可接受的拟合度:χ2/df=2.72,CFI=0.95,TLI=0.93,RMSEA=0.08(90% CI[0.073-0.105]),SRMR=0.06。
(三)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对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展开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总体均分为5.03分,高于理论中值4分;自我效能感总体均分为3.69分,低于理论中值4分;心理弹性总体均分为3.71分,高于理论中值3分。
(四)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父母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弹性上的差异分析
以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为自变量,以父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弹性为因变量进行一元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数据显示,父母自我效能感在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轻度障碍儿童的父母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中度障碍儿童的父母;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父母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N=221)
(五)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以及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
对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总分之间做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数据显示,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01),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间呈显著正相关(r=0.37,p<0.001),心理弹性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8,p<0.001)。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与自我效能感(r=-0.18,p<0.01)和社会支持(r=-0.15,p<0.05)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儿童的障碍程度作为控制变量。
表2 父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及自我效能感总分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N=221)
(六)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在控制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影响的基础上,采用SEM检验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假设结构关系,具体结果见图2。这个假设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χ2/df=2.75,RMSEA=0.08(90% CI[0.075,0.104]),SRMR=0.08,CFI=0.94,TLI=0.92。
图2 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图
由表3 可以看出,在控制了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后,父母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对特殊儿童父母心理弹性的直接作用显著(β=0.532,SE=0.082,t=6.457,p<0.001)。此外,社会支持(β=0.398,SE=0.064,t=6.244,p<0.001)和心理弹性(β=0.378,SE=0.079,t=4.768,p <0.001)均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影响的中介效应量为0.151,bootstrap95% 置信区间不包含0(CI[0.083,0.246]),表明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比例21.22%,因此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
表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N=221)
四、讨论与分析
(一)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总分平均为3.71 分(SD=0.51),高于理论中值3 分,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4]。这一结果表明,尽管特殊儿童的家庭面临着巨大挑战,但部分父母表现出了适应性管理,甚至对家庭动力做出了积极贡献[6]。此外,经过心理弹性的重新整合,有些特殊儿童父母获得成长、心理弹性水平达到更大程度的提升。那些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特殊儿童父母,可能正是通过心理弹性的瓦解重组使自身的心理弹性达到了更高水平[3]。因此,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值得进一步关注和促进。
方差分析的研究结果发现,轻度障碍儿童的父母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中度障碍儿童的父母。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13]。这一结果表明,相较于障碍程度重的孩子,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越轻,其父母对孩子的抚育难度越小,比较容易在照顾和教育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二)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程度与心理弹性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其心理弹性水平也越高,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5]。根据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社会支持被看作是个体压力的重要缓冲系统,可以缓解外界影响对特殊儿童父母心理弹性的负面影响[3];社会支持的威胁模型也认为,一些压力性事件或逆境往往会导致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减少,社会支持的减少进而会导致心理弹性水平的降低[13]。因此,社会支持有助于家庭抵御危机,也有助于恢复危机前存在的平衡[11]。此外,父母在照顾特殊儿童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精力,但是特殊儿童的康复是一个漫长且成效不会立竿见影的过程,父母在兼顾家庭生活和特殊儿童康复与教育过程中更容易遭遇各种挫折和失败[12]。按照习得性无助感理论,频繁的“失败”经验,是降低个体自信心水平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9],进而对心理弹性造成消极影响。从实践角度来看,研究结果强调了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持续性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房悦等人[3]认为通过提供多样、有效的社会支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特殊儿童父母在照顾、陪伴特殊儿童过程中以及康复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时产生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进而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遇到的困难,快速调整身心状态,从而提升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弹性水平。
相关分析表明,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1]。相关研究发现,领悟到社会支持程度越高的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在照顾、陪伴孩子以及协助孩子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也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孩子照顾得更好,并倾向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照顾和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12]。父母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特殊儿童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他们的康复,良好的康复效果反过来也会促进父母更积极的自我评价,也更加自信和乐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也就越高[8]。相反,如果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不足或脆弱,很容易对孩子的养育和康复训练缺乏信心[14]。因此,通过有效加强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程度,能提升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此外,特殊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个体,其心理弹性水平也会越高,这一结果在其他人群中也有类似发现[17]。例如,有研究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和挫折的容忍度,进而促进其心理弹性水平[17];另有研究也证实,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弹性的指标,预示着父母有更强的能力来应对抚养自闭症患儿的挑战[6]。因此,对特殊儿童父母来说,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之间的积极关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够直接积极影响心理弹性水平,也能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心理弹性。这与在其他群体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0]。研究结果对于丰富社会支持对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方面的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有研究者认为父母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无论是精神支持还是物质支持,均极大地提高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13]。另外,在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过程中,其家庭所承受的经济、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巨大,父母能否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特殊儿童的障碍表现以及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至关重要[8]。其中,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保护性因素对心理弹性水平的提升有重要影响[14]。已有研究发现,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缓解他们在照顾特殊儿童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降低其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并且消极情绪能够负向预测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13]。也就是说,经历过较少消极情绪的个体可能不会沉溺于悲伤和痛苦的感觉,从而不会削弱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意味着个体在面临压力事件时能够积极适应挫折和困难,进而提升心理弹性水平。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程度高的特殊儿童父母能体验到更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并能利用它来强化自身的心理弹性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总体均分为5.03分,高于理论中值4 分;自我效能感总体均分为3.69分,低于理论中值4分;心理弹性总体均分为3.71分,高于理论中值3分。
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总分在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上自我效能感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轻度障碍儿童的父母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中度障碍儿童的父母。
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弹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心理弹性水平,还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心理弹性。
(二)教育建议
1.构建特殊儿童父母社会支持系统
构建特殊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从正式社会支持(政府、机构、康复治疗机构、社区)和非正式社会支持(亲人、朋友、同事)两个主要方面入手。
第一,残联等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为特殊儿童家庭在特殊儿童的生活保障、康复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并且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特殊儿童及其父母能获得真正的权益;此外,还应加大对特殊家庭的经济支持,向特殊家庭提供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支持,以减轻特殊儿童父母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医院应加强儿童出生前和幼儿时期的各项体检,做到及早发现并查明病因,积极进行干预治疗,尽可能地降低特殊儿童的比例。
第二,社区或村委会应该设立相关部门,组织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充分调研,深入了解特殊家庭的实际需求,并要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向上级部门传达特殊家庭的想法和需求,积极为特殊家庭申请有效的社会救助和提供各项帮助;同时,还应给予特殊家庭情感上的支持,大力营造对特殊家庭关爱的氛围,和谐、平等的生活环境也能提高特殊儿童父母心理弹性水平。
第三,康复训练机构、培智学校等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为特殊儿童提供诊断和康复指导,还应关注其主要照顾者——特殊儿童的父母。在与特殊儿童父母接触中,应加强父母自身对康复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并及时提出建议和指导,提升他们在对特殊儿童的养育和康复治疗中的教养效能感。
第四,特殊儿童父母及家庭成员应正确看待特殊儿童的发展状态,避免产生对于特殊儿童的误解,进一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
2.减轻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压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
心理工作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定期走进特殊儿童家庭,做好特殊儿童父母的心理咨询与援助工作,帮助他们掌握发泄情绪的正确方法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进而减轻其心理压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特殊儿童父母自身应转换认知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特殊儿童,从心理上接纳孩子现有的状态;并且认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会影响到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同时也应该积极投身于工作和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努力发展自身积极、坚强的人格品质。此外,作为特殊儿童的直接养育者,父母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定觉察和认识。应主动向医护工作人员寻求心理帮助,并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