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贫困者的心理结构特征

2022-09-16朱金卫霍涌泉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贫困者特质贫困人口

朱金卫,李 艳,霍涌泉

(1.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1 问题的提出

理论上讲,贫困者的心理特质既可能是贫困的结果变量,也可能是导致贫困可持续的原因变量,因为具有消极心理特质的个体在教育环境、职场、持家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从而更可能面临经济财政方面的困扰。然而,文献梳理表明,有关贫困者心理特征的研究及其与贫困状态的关系的研究仍然非常有限,目前的研究文献既不能阐明贫困人群心理行为特质的特殊结构,也不能完整地描述贫困人群相对于非贫困人群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农村贫困人群的心理现代化建设和后扶贫时代的巩固脱贫工作的开展。因此,对农村贫困人群的心理特质研究,阐明贫困人群心理特质的结构,既是农村贫困人群心理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性和持久性的需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心理测量原理与技术通过自编“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问卷”探讨农村贫困者的特殊心理特质结构及其现实意义。

2 方法和过程

2.1 问卷项目的初步编辑

首先,基于文献考察、理论分析、对贫困者的个别访谈和部分专家学者的访问,初步编写了由40个特质形容词或词组构成的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初始问卷。该问卷的每一词语都描述了个体的某种心理或行为特征(其中正性描述词语12个,如“艰苦朴素”“自强自立”;负性描述词语28个,如“胆小退缩”“行为不理智”),要求被试对每个词语是否符合自己平时的行为习惯或性格特点在5 点量表(1=完全不赞同;2=基本不赞同;3=有点赞同;4=基本赞同;5=完全赞同)上进行评定。

其次,以项目通俗度、项目因素共同度和因素负荷值为项目质量识别指标,对预调查数据(n=154)进行项目通俗度和项目区分度分析,删除项目通俗度和项目区分度不高的项目,保留项目通俗度和项目区分度较高的项目。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初始问卷的12个项目被保留(其中正性描述词语4个,负性描述词语8个),组成“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

2.2 被试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华北地区的山西,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西北地区的陕西、新疆和青海,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云南等共八个省区。在上述八个省区随机选择800余个村庄共1100 名20 岁以上经当地乡镇政府核定且被登记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贫困者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100份,实际收回问卷1038份(回收率为94%),删除未填完的及不合格的问卷67份,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问卷为971 份,其中男性522 名(53.8%),女性449名(46.2%)。将971名被调查者随机分为A、B两个子样本,其中样本A(n=486;男性274 名,女性212 名)的调查数据用于贫困者心理特质结构维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B(n=485;男性248名,女性237名)的调查数据用于贫困者心理特质结构维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3 问卷项目的通俗度分析

为了考察农村贫困人口对问卷项目的反应倾向,从而获得项目质量的信息,以A 样本(n=486)在所有项目上的反应分数为基础,根据公式“p=项目平均分/项目总分”计算了该问卷所有项目的通俗度,结果显示见表1,“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所有项目的p 值均在0.50~0.70 之间,表明该问卷所有评定项目的通俗度均在合理范围之内。

表1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各项目的通俗度系数(p)

3 结果

3.1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的结构分析

3.1.1 探索性因素分析

(1)因素分析的必要性与适合性检验

翻译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连云港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应该深化翻译人才培养改革,以新观念、新思维和新视角审视并推动翻译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健全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使学校办学与地方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基于样本A 的调查数据对所有评定项目的Bartlett球型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结果显示,χ2=817.265,df=66,p<0.001,表明构成该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存在共享因素,有必要对该相关矩阵进行因素分析;样本适合度检验结果显示,KMO=0.762,接近0.80 的通行标准,可以对该相关矩阵进行因素分析。

(2)公共因子抽取

基于因素分析的基本原理,采用α 因子分解和Promax斜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抽取,结果显示特征根λ>1 的公共因素共有4 个,参照陡阶检验的结果,取前3 个公共因素即可解释该问卷47.45%的总变异,结果见表2。

表2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斜交旋转后各个项目在对应因素上的负荷值

(3)公共因子命名

表1 显示,Promax 斜交旋转后各评定词汇被清晰地负荷于某个特定的公共因子,根据每组词汇的语义内涵对各因素命名如下:因素I所包含的4 个词汇(怨天尤人,不敢担当,胆小退缩,自暴自弃)反映了农村贫困人口畏缩不前和因循守旧的心理特征,被命名为“退缩性”,该因素可解释24.50%的总变异;因素II 所包含的4 个词汇(意志坚强,艰苦朴素,勇于担当,自强自立)反映了农村贫困人口吃苦耐劳和自强刚毅的心理特质,因此命名为“刚毅性”,该因素可解释13.62%的总变异;因素III 所包含的4 个词汇(行为不理智,人穷志短,知错不改,没有目标)反映了农村贫困人口胸无志向和固执己见的心理特征,被命名为“固执性”,该因素可解释9.33%的总变异。在这三个公共因素中,“退缩性”对总变异的解释率最高,其解释力接近25%,是贫困人群最主要最典型的心理特质。

3.1.2 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由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贫困者心理特质的三因素模型的普遍性,考察该模型的构想效度,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技术检验了三因素结构对样本B 的调查数据的拟合度。具体做法是运用AMOS 21.0 软件,采用极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模型检验的主要拟合参数和拟合指数见表3 显示,主要拟合指数理想或合理,表明参数估计结果的适配指标较好,探索性因素所得的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相契合,整体模型的适配度可以接受,通过验证。分别计算各项目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量,所有项目负荷值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ps<0.001),且负荷值均在0.40 以上(见图1),表明各项目可有效反映其所要测得的理论构想[6]。

表3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指标结果(n=485)

图1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图

3.2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3.2.1 信度

以克龙巴赫(Cronbach)α 系数为指标,考察了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见表4 显示,前两个因素的α 系数在0.6 以上,最后一个因素的α 系数接近0.6,表明构成该问卷的三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

表4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α)

3.2.2 效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贫困者心理特质问卷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外,我们还在项目和问卷两个层面上做了三个方面的效度分析。

(1)项目区分度

以项目区分度为指标,计算了样本A 评定数据中项目评定分数与所属因素总分的相关系数,以鉴别各个项目对因素总分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见表5 显示,构成该问卷的所有12 个项目得分与所属因素总分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01),且均为中等以上相关或高相关,说明所有项目对所要评定的因素有足够的区分度,从而保证了各个因素评定的效度。

表5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各个项目的区分度系数(r***)

(2)组合信度和收敛效度

为评价该模型的组合信度和收敛效度,通过计算潜在变量的组合信度(CR)和平均方差抽取量(AVE)进一步检验了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内在结构各因素的适配性。检验结果见表6显示,各指标数值基本达到标准,说明该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收敛效度。

表6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结构模型的CR与AVE计算结果

(3)区分效度

为检验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的区分效度,以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为指标,分别计算了A样本数据和B样本数据中各因素评定分数之间的相关,结果见表7 显示,首先,绝大多数因素间具有中等以下的显著相关,表明这些因素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彼此间相对独立,具有足够的区分效度;其次,对于同一因素间的相关,A、B 两个样本的相关系数高度一致,说明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在两个样本中具有稳定性。

表7 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评定问卷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nA=486/nB=485)

4 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农村地区贫困人群特殊心理特质结构。结果发现,贫困者的特殊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退缩性、刚毅性和固执性。具有退缩性心理特质的贫困者倾向于怨天尤人、不敢担当、胆小退缩、自暴自弃,该特质可解释24.50%的总变异;具有刚毅性特质的贫困者倾向于意志坚强、艰苦朴素、勇于担当、自强自立,该特质可解释13.62%的总变异;具有固执性特质的贫困者行为不理智,目标模糊,感觉人穷志短,思想固化,该特质可解释9.33%的总变异。在这三个公共因素中,“退缩性”对总变异的解释率最高,其解释力接近25%,是贫困人群最主要最典型的心理特质;尽管刚毅性特质对总变异的解释力较小,但因其反映了贫困者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贫困者脱贫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中国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贫则中国贫,农村富则中国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十九大报告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建设繁荣富强宜居美丽的现代化新乡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未来农村扶贫战略明确提出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7]。二者的有机衔接至少应呈现出“持续性”“创新性”“拓展性”三个特征[8]。然而,当前农村贫困人群的心理特质远不能适应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本研究发现,农村贫困者的心理特质主要表现为退缩性、刚毅性和固执性三种特征,其中只有刚毅性特质对于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积极意义,而其余两种均是消极的心理特质。农村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小农意识,缺少市场理性,缺乏社会知识,社会参与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落后,过度依赖政府的救济和扶持。贫困人口的这些消极心理特质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成严重的挑战。

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心理现代化建设,使其逐渐形成开放、理性、自信、主动变革等现代心理特征,是后扶贫时代工作的基本目标。所谓心理现代化是指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诱发个人适应现代化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9]。事实上,加强国民心理建设并不是一个新命题,而是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的观点,国际上也早有实践。孙中山先生认为,由于旧中国受内忧外患的压抑,国人往往目光短浅、狭隘、冷漠、涣散、迷惘、畏难、怕事,不愿参与国事,从而成为国家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心理建设的基本宗旨是启迪民智,改变民众旧有的、偏狭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国民心态,以凝聚民心民力,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10]。20世纪初期美国开展了城乡共生型的乡村小城镇建设;二战后,日本开展了以立足乡土、自立自主、面向未来的乡村改造运动;20世纪50年代荷兰开展了精简集约型模式的农地整理运动;20 世纪70 年代,韩国开展了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内容的新农村运动等等。这些乡村建设运动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切入点,通过培育贫困人口的心理现代化,唤醒其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乡村致富目标。全国政协委员郑大发认为,我们重视乡村振兴,不能过多强调物质,而是应该多关心农村人民的心理健康,改善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11]。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作为主体的自我是有意识行为的施动者,是积极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的选择者,其不仅具有理解、学习、交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具有朝着自我设定目标而行为的能力[12]。可见,在后扶贫的实践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着力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特殊人格特征,培育贫困人口的刚毅性等积极人格,而削弱其退缩性、固执性等消极人格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 小结

本研究以华北地区的山西,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西北地区的陕西、新疆和青海,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云南等共八个省区800余个自然村的971 名农村贫困者为被试,采用心理测量原理与技术探讨了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结构。结果表明,农村贫困者的特殊心理特质结构主要由退缩性、刚毅性和固执性三个因素构成,其中退缩性是最主要的心理特质。因此,在后扶贫时代,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的扶贫理念,立足于改善贫困者的心理特质结构,推进由退缩性和固执性特质向刚毅性特质的转变,形成“人穷志不短”的生存品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者以“等、靠、要”为表现形式的宿命论和无助感脱贫惯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脱贫后的返贫现象,从而维护政府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并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人力基础。

猜你喜欢

贫困者特质贫困人口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古巴经济衰退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美国贫困救助精细化管理的检视与镜鉴
美国刑事法律援助中的合同制度研究:成因、发展与困境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