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愚公的思维方式学会做事做人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2022-09-16于保东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愚公移山智叟移山

于保东

一、引入课题,唤醒认知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了《愚公移山》重点字词,疏通了文意,进行了复述。这节课我们要深入文本,思考愚公做事与做人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对愚公及《愚公移山》的认识。

师:你认为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具备哪些要素?请你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要素最少5个,然后按照你认为的重要顺序排一下序,并简要说说你这样排序的理由。

生1:毅力,奋斗,朋友圈,资金,信心……

生2:信心,能力,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朋友的帮助……

生3:毅力,意志,勇敢,不怕困难,坚持……

生4:家人的支持,方向对头,不怕困难,敢于创新,不放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写出了很多自己的理解与见解,在排列顺序上也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究竟哪一个要素是处在第一位的呢?请同学们用删除法再次深入思考一下,说一说你觉得应该排在第一位的要素。

生1:意志。

生2:能力。

生3:方向。

二、深入文本,明确要素

师:看样子,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不一致。那我们来看看愚公在“移山”这件事上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再次按照文本顺序阅读课文,说说愚公把哪一个要素放在了第一位。

生:愚公把“移山”放在了第一位。

师:对,愚公把移山放在了第一位,移山也就成为目标。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干的目的是什么。在明确了目标后,就要行动吗?

生:不是,还要研究研究。

师:研究什么?

生:研究怎么做。愚公因此“聚室而谋”。

师:谋的是什么?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谋”的内容?

生:可能研究怎么“叩石垦壤”,谁参加,用什么工具。

生:还要考虑会花费多长时间,还要考虑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师:同学们这样思考,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其实这就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本前提和要素,尤其可贵的是把时间因素都考虑到了,考虑到时间的价值。这是平时做事时很多同学没有考虑到的,时间也是成本,时间也有价值。还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困难做了预判,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超前思维。

师:现在请同学们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这个表格中,老师分列了目标、方向、措施、领导者、参与人员、遇到的主观困难和客观困难,这就是制定一份比较完善的工作方案。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们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愚公移山成功的要素及工作方案分析表

师:同学们都填写完了,请同学们共同讨论自己的思考。

生:愚公移山的最终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便外出。

师:这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要想富……”

生齐:“要想富,先修路。”

师:方向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要把山移到哪里呢?

生:“投诸渤海之尾。”

师:愚公是怎么制定实施措施的呢?也就是考虑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具体的步骤是什么?谁对他的支持帮助最大?请同学们按照课本的顺序说。

生:先有了想法,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所以他要移山。然后召集家人商量,家人都同意后再干,他妻子对他帮助最大。

师:他妻子不是反对吗?她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生:不是,他妻子是支持他移山的。

师: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这是他妻子在观察愚公移山的态度和决心。“且焉置土石”是提出将土石具体放到哪里,是考虑到方案的具体实施。因此,课本中用了“献疑”这个词。

师:非常棒,他还考虑到了什么因素?

生:他还考虑到了用“箕畚”这个简陋的工具。

师:他有没有考虑到移山这种行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生:没有考虑到,因为他是开始移山以后才得到别人支持的。

生:可能考虑到了,因为他认为移山不仅是造福他一家人的事情,也是造福他住的这个地方的事情。

师:所以才有了……

生:“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师:因此,只要是为大家着想,为大家谋幸福,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师:毫无疑问,愚公是移山的领导者。参与者你认为除了他家人还有谁呢?

生:小孩。

师:为什么特别强调是小孩呢?全文中只有这一处可以说是动作的细节描写,你通过“跳往助之”这个动作细节看出了什么呢?

生:强调小孩是突出连小孩子都知道帮助移山,移山成功的希望就很大了。一个“跳”字可以看出小孩是非常愿意帮助移山的,是非常高兴的,小孩是非常活泼可爱的。

师:还能看出什么来?从全文的角度来考虑一下。

生:还有与后边智叟的对比,强调智叟连一个小孩都不如。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参与者?

生:天帝和夸娥氏二子。

三、围绕概念,深化理解

师: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未雨绸缪,把困难想在前边。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早做好了移山的打算,把所有的困难都尽可能地想到了,即使是没想到的在行动中也克服了。请同学们运用以前我们学过的叙事类文本“比较式对比和反衬式对比”大概念,对愚公是如何克服主观的困难和客观的困难做出自己的分析。我们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仔细分析,答案都要从文本中来。

生1:我分析的角度是愚公的年龄与身体,他年且九十,还是残年余力,这是一种比较式对比,对比的目的是突出愚公移山的艰难。

生2:我分析的是愚公与小孩的对比,既有年龄上的,也有对未来的希望的对比。这也是比较式对比,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是有希望成功的。

生3:我分析的是愚公与天帝的对比,因为“帝感其诚”,这也是一种比较式对比。

师:天帝在现实中存在吗?

生3:不存在,因为这是一则寓言故事。

师:所以,寓言故事就是借助一定的想象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如果在现代,愚公移山能成功吗?现在的天帝你认为是谁?

生:能成功,不是“人心齐泰山移”吗?现在的天帝是人民吧。

师:这位同学把自己所学结合了当下,很深刻。

师:我分析的是愚公与家人,家和万事兴,愚公的行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这也是一种比较式对比。

生:我分析的是其妻与智叟,他妻子提出疑问,智叟却是嘲笑愚公。

师:我们要再次深入语言细节理解这种对比,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揣摩一下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再揣摩一下人物的心理。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生4:“献疑”与“笑”形成对比,“君之力”与“残年余力”形成对比,“不能损魁父之丘”与“不能毁山之一毛”形成对比,“且焉置土石”与“其如土石何”形成对比。

师:这一句话就有这么多看似内容相同实则意味完全不同的反衬式对比。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一样吗?再读读看。

生:其妻是赞同的,只不过是提出合理化建议。智叟则完全是嘲讽的语气,还用了倒装句来强调愚公的愚蠢,说愚公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众生笑)

师:以上我们从主观与主观对比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客观上还有哪些角度进行了对比呢?

生:愚公的“残年余力”与山之高大的反衬式对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艰难;愚公移山与工具之简陋的反衬式对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艰难。

生:愚公移山与路途之遥远的反衬式对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艰难,还有愚公移山与时间之漫长的反衬式对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艰难,时间成本巨大。

师:同学们对反衬式对比理解得比较透彻。本文中最重要的对比是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对比,他们的对比更重要的是对人和客观事物认识层面上的哲学思维对比。我们在第四单元曾经学过《人为什么而活着》这篇课文,它让我们认识到人不能只为自己而活着,人活着应该为这个世界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一个人的哲学思维代表着一个人的层次,我们要像愚公那样思考问题。那愚公和智叟是怎么认识移山这件事情呢?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深入分析两人在对待移山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观点。

师:在移山这件事情上,愚公充分认识到了很多要素的重要性,智叟却无视这些成功要素,只是看到了愚公的“残年余力”就下了结论——“甚矣,汝之不惠”。因此,我们可以用“愚公认识到了___,智叟却没有认识到_____”的句式来分析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情的不同。

生1:愚公认识到了做一件事目的的重要性,智叟却没有认识到。

生2:愚公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智叟却没有认识到。

生3:愚公认识到了人能克服运输工具的简陋,智叟却没有认识到。

生4:愚公认识到了人能克服运输时间的漫长,智叟却没有认识到。

生5:愚公认识到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愚公认识到了人定胜天,智叟却没有认识到。

师:由此可见,愚公认识问题是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的、长远的。智叟则是静止的、片面的、机械的、短浅的。

四、个性表达,迁移运用

师:刚才同学们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愚公和智叟在认识问题上的不同,现在我们用两副对联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的认识。

(一)用一副对联写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的总结与认识。

上联:愚公不愚,____,撸起袖子加油干,_____,终能移山,造福子孙万代。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一副对联写出自己学习《愚公移山》《生于忧患》等的总结与认识。

上联:《愚公移山》传承千秋万世,不朽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生于忧患》理喻后代子孙,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

师: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对联。

生1:我写的上联是:愚公不愚,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感动天帝,终能移山,造福子孙万代。下联是:智叟不智,胆小怯懦,发出讥笑尽情讽,顽固不化,终被反驳,看出人生百态。

生2:我写的上联是:愚公不愚,立志移山,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终能移山,造福子孙万代。下联是:智叟不智,思想顽固,站在一旁笑着看,山不加增,终能移平,自此不敢称智叟。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愚公和《愚公移山》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方向,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未来有希望。课后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思考,再次深入文本,按照对联的格式要求认真修改自己的对联,争取使自己的对联也成为学习《愚公移山》的经典,上传到班级空间,供大家思考欣赏。

【评课】

聚焦文本价值,指向思维培养

《愚公移山》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这则经典寓言故事成就了无数经典课例。站在前人的肩上,沿着前人走过的路,虚心学习,努力汲取,这是对经典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敬畏。语文教学首先要守正,用正确的态度、方法、思维汲取前人的智慧;语文教学要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方法、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做人。虽然解读《愚公移山》的寓意很重要,但是由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也容易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左右,导致我们对经典文本的价值作出狭隘的判断。如何从经典的文本中依据文本信息让学生从全新的视角重构情境,设计驱动任务,让学生依据文本呈现的信息进行搜集、整合、评析、辨析、质疑、反省、包容、拓展等思考,这比获得一个有关愚公移山的“千古道理”要困难得多,当然也更有价值得多。

一、聚焦文本,指向思维训练

这是《愚公移山》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学习了《愚公移山》重点字词、疏通文意、进行了复述的基础上,首先将学习目标明确展示出来,直接将学习目标指向了“基于文本言语形式的深度思辨,从言语形式再到理解深刻的寓意,从寓意理解再到思维培养,用愚公的思维方式学会做事做人”。这个教学目标聚焦对文本形式的深度思辨,重点落在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上。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教师创设了基于现实的情境任务,目的是从生活走向文本,首先要求学生梳理做成一件事的成功要素,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依序排列。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这种思维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并不明确,或者说缺乏深入思考,教师顺势将这种较为混沌的思维认知引入文本,开启对成功做成一件事的必备要素的探究。

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深入文本,明确要素”中,教师用表格和行动方案的方式开启了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借助对文本内容的详细梳理,学生的思维认知逐渐明晰,这种行动方案的探究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生活中的思维认知和行动实践。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思维认知更加全面,还认识到了时间的价值。

二、聚焦文本,指向概念理解

统编教材(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的教学大概念确定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用得体的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人的品格和志趣”。《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各具情态,个性鲜明,但作为八年级教学寓言故事类文本来讲,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理解主题这些千古不变的教学内容已经不是寓言故事类文本的重点教学内容。基于此认识,这篇文本的教学聚焦在“人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人的品格和志趣”上,而“人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对比的思维方式。基于对概念的深刻理解,用驱动型问题引领,从文本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深度理解文本和概念的视角进行剖析开拓,聚焦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从不同角度、领域去开展深度阅读,这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提取、梳理、整合、思辨、归纳能力的积极训练。加深对核心大概念的理解,最终达到了建构深度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聚焦文本,指向迁移运用

《愚公移山》呈现的故事是无法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概念的理解则是可以迁移的。学生理解概念的目的不在于停留在理解上,而是为了迁移运用,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显然,“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的重点,并不在于归纳出人具有哪些品格和志趣,而在于这些品格和志趣对人生命活动的作用与影响,这种影响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来讲必将是深刻的、长远的。《愚公移山》所载之道,在前三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任务和问题链不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第四个环节,教师用对对联这种民族化的方式进行“个性表达,迁移运用”,这个思维活动实现了思维与文本的对接、思维与现实的对接;内容与形式的对接和精神文化的传承。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迁移运用,但应该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运用,教师既依据文本又结合现实,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个性化的表达任务,激发了学生基于文本、对接生活的强烈表达的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学习必将给学生留

猜你喜欢

愚公移山智叟移山
愚公和智叟新传
山里的深秋
愚公和智叟新传
嘻哈段子铺
1911年的枪
移山
影像艺术家杨福东与劳斯莱斯汽车合作艺术短片《愚公移山》上海全球首映
《愚公移山》——杨福东影像新展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