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有代表作吗

2022-09-16刘江

中国记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宏新闻奖工人

孙德宏工人日报社社长

文学博士、高级编辑。现任工人日报社社长。曾六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通讯《寻找时传祥》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选入全国初中、高中语文课本。著书有《新闻的审美传播》《中观新闻论》《新闻演讲录》《孙德宏社评选》《凝望——一七几几年:曹雪芹康德们的故事》等10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系统领军人才”。国内多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大文学院博导。

作为一家著名报社的掌门人,孙德宏个性沉稳庄重,行事举重若轻。但大多数时候,他更像一名学者。

与孙德宏一起追溯他职业生涯的过往,有两个细节给我的印象最深:

——20多年前,为撰写通讯《寻找时传祥》,他采访以“时传祥”命名的清洁班。拎着酒瓶、熟食跑到简陋的宿舍,跟淘粪工人侃大山,家长里短一聊就是半夜。他问他们怎样看待时传祥,工人们宣泄了很多牢骚不满,说如今淘粪工根本不受尊重,常常挨骂甚至被打。还说宣传净瞎整:“不能说就我们环卫工人应该向时传祥学习,得全社会都这样,凭什么就要我们学?!”

他没有把这些话私吞、屏蔽,而是真实地记录下来。工人们感谢他:“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我们发牢骚他都敢写出来。”

这些可能被其他记者认为没用、不妥的采访素材,被他视若珍宝,成为这篇后来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作品中最富质感的时光颗粒,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痛感、迷茫。

——1993年全国掀起房地产热潮,到处疯狂盖房子。地方官员滥用审批权,甚至重复性批建住房。他认为房地产已经过热,发表了《房地产一级市场亟待整治》。这篇报道后来荣获中国新闻奖,在当时却被视为捅了马蜂窝,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跟他辩论。

孙德宏当时是《中国建设报》的记者,这个举动可谓自曝行业“家丑”,非常另类。不过他自己很有底气,据理力争:你们要是有度量,就在杂志上也发表我一篇文章。幸亏中央很快出台调控政策,事情才算翻篇儿。

我觉得,他的开阔、前瞻与深度,很大程度缘于他丰厚的知识储备。不断积累的学养和智识,令他远远超过“万金油”式的普通记者,带给他视野和勇气。

大学毕业后的几十年,他一直坚持自学,阅读了大量文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名著。他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撰写纯学术作品《新闻的审美传播》。他研读中西方思想史,啃下了晦涩难懂的康德、黑格尔等的专著,他的著书《凝望——一七几几年:曹雪芹康德们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散文融汇文史哲讲述东西方。为了搞房地产报道,他刻苦学习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撰写了报告文学《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和学术著作《开发商决策论》(合著)。

他尊崇“思想就是人的尊严”“思想是有逻辑的事实”,言谈中不时穿插大量名家、名著,但并非炫耀性地掉书袋,那些通常被束之高阁作为摆设的典籍,与他内心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成为他精神不断演进的重要阶梯。

孙德宏的成功范本带给我思考:机构记者未来到底靠什么生存?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发展路径是什么?

随着互联网、AI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业发生了巨变。好消息是,新闻产品的市场蛋糕做大了,媒体泛化,大量政府、企业、机构的媒体意识和新闻素养普遍提升;坏消息是,很多传统媒体时代的产品和工作环节被弱化,甚至正在消失。比如,大量发布会报道已经演变为政务信息公开,不再需要记者亲临现场;很多曾占用大量人力、物力的体育赛事、股市动态,已经完全由机器人替代人工写稿……

依靠平台的公信力、依靠浅表公开信息拼凑,加上固化的思维、陈旧的知识结构……多年来,一些记者诸如此类的新闻生产操作是否能以为继?

所以,我非常赞同孙德宏的观点:作为记者,一方面,你要坦然,只要能传播、有意义,哪怕一会儿的意义也是好的;另一方面,你更要努力,争取有限的精力做一点确实有价值的报道。

刘江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德宏新闻奖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