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切口呈现 大趋势归纳 分众化表达 放大契合点
——提高地方新闻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四个维度

2022-09-16王磊李钧德孙奕

中国记者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海固分社葡萄酒

□ 王磊 李钧德 孙奕

内容提要 本文以新华社宁夏分社近期国际传播报道为例,剖析如何从西海固脱贫变迁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新貌彰显中国前行力量,从加强基层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调研以更好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1月6日,在致新华社建社9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加强对外传播是新华社的重要职责使命。

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迈向民族复兴这一大文章已然起笔。如何在“新”上做亮点、在“深”上挖潜力、在“实”上再突破,是主流媒体遇到的共同课题。

宁夏是中国西部地区陆地面积最小的省区。尽管客观地理条件较为局限,但宁夏充分立足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等区位优势,肩负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首个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等独特使命,成为中国西部一个“小而美”“小而精”的地域名片。

虽然报道覆盖地域范围较小,近年来新华社宁夏分社充分挖潜区域特色,牢牢扭住西海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报道主线,在国际传播融合报道上精心策划、大胆创新,以小切口呈现、大趋势归纳、分众化表达三个维度,力促“脱贫”“振兴”等“硬核”内容更具亲和力,推动中国西部地区以新角度、新面貌来获取更多国际关注度,并充分利用小故事小细节彰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一、以细致入微的基层观察点睛时代发展恢宏史诗

干旱、落后一度是宁夏多个地区的代名词,在宁夏做对外报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定是绕不开的主题。也正因为此,宁夏同时拥有大量从脱贫走向固富、从帮扶走向互利、从产业走向兴业、从物质富裕走向精神富裕的报道资源和广阔空间。

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它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缘,年均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是中国西北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它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纵横交错的沟、壑、塬、壕在地域版图上清晰可见……1972年,联合国专家来西海固考察后哀叹:“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今,西海固地区已经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1983年至今,宁夏先后实施6次大规模移民,123万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换掉了穷业、拔掉了穷根。

向国际社会讲好“西海固新生”故事,就能让海外受众更好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更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面对重大主题,如何兼顾讲道理和摆事实?如何选取巧角度独辟蹊径?

经过深入挖掘和反复权衡,宁夏分社将一本失学女童的日记《马燕日记》作为对外刻画中国脱贫伟业的切入点。约二十年前,西海固女孩马燕的求学日记经法国记者韩石偶尔发现后在海内外出版,轰动一时。《马燕日记》中,有辍学早嫁的女孩、饥肠辘辘翻山越岭上学的少年、雨夜睡在山头只为采摘发菜挣钱供孩子读书的母亲……渴望知识的心灵与贫困苦斗,成为西海固人的集体记忆。

宁夏分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马燕日记》书中世界已再难寻觅”这一小切口,精心采写了《(英文全媒头条)中国西部失学女童昔日的挣扎走入历史》融媒体稿件,通过多次对身在华为法国公司的马燕的采访,借马燕之口讲述“欧洲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打算返回中国从事教育工作”等事实,由此折射西海固变迁。此稿不仅得到多家外媒转载,还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文刊载。

由此可见,细腻的基层故事,也可以承载厚重宏大的主题。为了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对外传播跳出专家学者点评、数据观点堆砌的俗套,宁夏分社还采写了《(英文全媒头条)中国电视剧〈山海情〉海外热播 揭示农民搬迁致富密码》等一系列小切口、通俗化、大众化等外文重点稿件,这也正是地方分社未来进一步作出国际传播新亮点的重要抓手。

二、以胸怀历史的深度调研理解中国跋涉与执着

在基层,并不缺“少点难”“不再烦”的百姓生活事,也不缺可歌可泣的凡人英雄奋斗经。重要的是,我们既要保证报道时度效,更要谋大局、观大势。

如何端起历史的长镜头,用地方“毛细血管”中的鲜活温暖塑造出时代大潮中的家国情怀,这需要地方分社记者将调研工作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去审视,将对基层的体察放在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坐标系中去思考。

□ 在地处宁夏西海固山区的海原县史店乡苍塆村,一场由当地村民李成林自发组织的乡土味十足的农民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 2020年11月16日,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西海固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往昔干旱贫瘠已远去,今朝五彩斑斓入画来。(新华社记者 王鹏/摄)

以宁夏葡萄种植和葡萄酒产业为例,2021年7月,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一首个葡萄酒类“综试区”既是国家对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优势的认可,也为宁夏以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指出了方向。

但是,若非胸怀大格局、大视野,记者在调研宁夏葡萄酒产业时,就会囿于产业本身说事,让风土特色、获奖情况、产销数据变成“老生常谈”,报道产品的深度、厚度和影响力就难免“小家子气”,对相关国际传播资源就会造成浪费。

对此,宁夏分社对葡萄酒这一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多次举行“头脑风暴”策划会,设计出“中国红酒也能问鼎世界高端葡萄酒市场”“国际葡萄酒师眼中的中国葡萄酒”“宁夏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助农民增收”“贺兰山下黑夜中点亮‘紫色梦想’”等中文、英文、法文融媒体报道选题,在报道中为宁夏葡萄酒植入“中国波尔多”“戈壁荒滩的紫色名片”“西部农民致富密码”等外宣标签,力图以葡萄酒来穿针引线,引出中国西部较欠发达地区在戈壁荒滩上“酿”出美好未来的鲜活图景,讲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故事。

□ 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半干旱荒漠区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实验项目区,驻站研究人员在进行植物物候观测。(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如今的中国,正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日升月落、风起云涌,围绕绿色转型、生态保护、区域协调发展、文化教育、民众面貌改善等领域,地方新闻蕴藏综合集纳对外传播的资源富矿,从涓滴溪流中探寻中国发展的脉络值得分社记者不断探索创新。

三、以精准定位的情感连接增强传播亲和力与实效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关注前所未有。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如何避免“自说自话”,真正让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与不同语境、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受众建立连接?在内心与情感上挖掘共鸣点,在语态和表达上探索契合点至关重要。

宁夏分社在力求做到“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宁夏这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节点的优势,对分社国际传播资源进行通盘统筹和提前策划,列出乡村振兴、文物保护、中阿交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防沙治沙、绿色转型等近十大类对外报道题材,把我们想说的和海外受众想了解的梳理清楚,形成话题体系,借助外籍人员出镜讲解,在接地气、聚人气的传播过程中输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提高对外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以2021年8月圆满落幕的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为例,宁夏分社在受限疫情总社无法派人增援的情况下,全员投入一线采访,在国际传播、阿文报道、小语种互联网专线融合报道等领域都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其中,为了增进会议新闻的受众贴近性、满足年轻受众的阅读潮流,宁夏分社专门邀请在宁工作的摩洛哥籍姑娘宝云作为出镜主持,采制了中英文全球连线《走咧,跟着摩洛哥姑娘宝云去逛展!》以及海媒直播《和宝云一起探访第五届中阿博览会现场》,以第一视角带领读者360度全方位感受展区内的清洁能源、互联网+医疗、节水灌溉新科技等亮点内容,生动活泼、可视性强,画面感、代入感、体验感兼具,得到海外网友好评。

由此可见,利用好外国人、洋记者和新华社各语种和国别专线,可以有效连接起海外受众,不断做好精准化、区域化传播。

得益于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分社建立了在宁外国专家采访库,做好“外国专家在中国”素材储备,采制了《全球连线|登六盘山、走长征路,外教巴合感受“红色中国”》《全球连线|见证治沙奇迹、体验戈壁风情,阿拉伯青年带你打卡西北大漠》等系列融媒体报道,充分借助这一独特视角来构建更真实可感、更具亲和力的国际传播产品。

四、以全员参与的重视力度放大分社对外报道优势

宁夏分社虽然规模上来看并不是个“大分社”,但在开拓对外报道上有着独特优势。

从区位上看,宁夏早在2000多年前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见证着悠久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之中外交流史。当前,宁夏对外打出了“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外宣口号,就是希望外界能够充分领略宁夏黄河文化、大漠星空、酒庄休闲、红色主题、长城遗址等别样魅力。这些积淀和政策都为宁夏分社全力做好国际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人才队伍上看,分社记者英文水平过硬——20名记者全部为80后年轻记者,均具备大学英语6级以上水平,对外采访部4名记者和1名摄影记者具备英语专业8级水平。而且大部分分社记者都来自中部、东部相对较为发达省份,知识面宽、视野开阔,对于挖掘“新”“实”“巧”对外报道资源有着浓厚兴趣。不仅如此,记者还将视频、图片、直播态、动画制作等融媒体形式积极揉入对外报道中,在分社形成了“做对外必融合”的热潮和态势。

求贤若渴选人才是贯彻“人才强社”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了贯彻社党组对“人才强社”的部署,宁夏分社在国际传播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构建、“揭榜挂帅”上岗等方面压茬推进、精心安排。

一方面,宁夏分社鼓励记者全员参与对外报道,提出“对外报道无禁区”,力图打破分口与条线的界限。既鼓励对外记者深入各领域各行业调研,同时也推动经济、政文、摄影、视频等采访部记者与对外记者密切联动,团队作战。另一方面,宁夏分社党组针对每一位记者专业积累、兴趣素养、擅长领域的特色,有侧重地推动记者打造“直播网红”“大片达人”“深度写手”等人设,大大激发了记者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十指发力、握拳出击”的合作氛围。

2021年以来,得益于新华社领导对“内外并重”的重视和引领,得益于全社国际传播平台机制的建设及运行,宁夏分社着力做大挖深地方新闻的中国外延意义、世界外延影响,积极打造中国的“西部省份”特色品牌,用心用情向世界讲好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发展故事、幸福篇章,在对外报道中进行新尝试新实践,取得一系列“首次突破”和新成绩。仅以2021年上半年为例,宁夏分社共采写“英文全媒头条”“中英文全球连线”“中国聚焦”“行走中国”“经济观察”“英文特写”等国传平台、对外部重点稿件70多条,并借助海媒等对外平台完成直播、制作Vlog20余场(期)。仅6月以来,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宁夏分社便采写播发《重走斯诺之路看变迁》《中国红酒问鼎世界高端葡萄酒市场》《中国治沙经验助力国际生态治理》等4条英文全媒头条,23条中英文全球连线。其中《重走斯诺之路看变迁》、“英国小哥看中共”等稿件获评2021年二季度新华社英文全媒头条好稿、海外社交媒体高浏览量好稿,受到编辑部门多次积极肯定。

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遇,也为国际传播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国际传播的核心是“真实”与“真诚”,目的是对外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立足地方分社,做好央地联动,实现融通中外,提升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国际影响力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西海固分社葡萄酒
一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史
西海固文学研究的典范
——评钟正平《知秋集》
自制的葡萄酒为啥爱“上头”?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关于西海固 我们一直了解得太少
基于葡萄酒理化指标的葡萄酒分级
新华社青年团分社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