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雕塑与建筑小议
2022-09-15郅敏byZhiMin
文/郅敏 by Zhi Min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博导)
图1 敦煌九层楼
图2 敦煌大佛
图3 龙门奉先寺卢舍大佛
图4 脊兽
传统雕塑包罗万象,从人物、动物到器物林林总总,其中建筑是一个常见而不被关注的内容。毕竟建筑相对于雕塑来说本质上是另一个事物,不在雕塑范畴之类。建筑指人工搭建构造而成的具有实用价值,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建筑物,以及构筑物如围墙、道路、水坝、隧道、桥梁和烟囱等。雕塑是一种以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造型视觉艺术。雕塑最早主要是使用减材的雕及加添材料的塑的方式,在石、金属、木、陶瓷、泥等材料来创作;不过现代主义的雕塑,在材料及创造手法上都有很高的自由度,作品也出现与以往不同的面貌。雕塑与建筑从概念和功能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将两件事物并置在一起,其相互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类。
图5 鸱吻
图6 《芥子园画谱》册页
图7 大足千手观音
图8 大足千手观音手持塔局部
图9 《天象四神-朱雀》郅敏
图10 《天象四神-青龙》郅敏
一、以雕塑为主体,建筑为其遮罩物
这种情况在宗教雕塑中尤为明显,在石窟中雕造大佛像,为了保存方便,在外增加遮蔽的建筑,以避免风雨侵蚀雕塑。比如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中的的第96 窟大佛,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高33 米。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就窟而起,气势雄伟(图1)。窟中塑有一身依坐高35.5 米的大佛(图2),该佛用石胎泥塑的方法制作而成,也就是先在崖壁上凿刻成大体石胎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用色料著彩。如此佛像若水露天,风霜雨雪侵蚀,很快就会被损坏,有“九层楼”遮罩千年无损。还有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半山腰间,为一巨型露天窟龛。宋朝时,为保护奉先寺雕像,加盖了9 间木构屋檐式建筑,俗称“九间房”,只是屋檐早毁,现在石壁上空余装梁的方洞(图3)。这类以雕塑为主体而配置的遮罩式建筑,在体量上缩小时候就变成了供桌神龛式的建筑。目前在许多的寺庙中许多殿堂之上的神像还有神龛遮罩,既能遮风避尘,也能增加神秘的特性。当从这角度看的时候,以保护雕塑而搭建的建筑是其基本功能。
二、以建筑为主体,雕塑是其自身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中处处都有雕塑的介入,雕塑既是建筑的构建材料,也有其独特装饰美化意义。比如脊兽:即垂脊前部及角脊上的一列琉璃雕饰件。代建筑营造脊兽的顺序是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多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图4)。另外,屋顶脊两端有张开嘴巴类似鱼的动物叫做鸱吻,由于古代木结构建筑防火性能较差,人们将它钉在屋顶,用来避火。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尾之形,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栢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图5)同样,在古代建筑内部的梁上常常有传统木雕石雕的存在,比如横梁上雕刻“四世同堂”“游龙绕柱”、窗格雕花、门墩对石狮等。
三、传统雕塑中的建筑,建筑是其造型内容
建筑是人类活动或居住的实体空间具有具体的实用功能的实体,但在造型艺术中建筑则是一题材大项。中国的《芥子园画谱》中建筑就是单独的一种门类,其第三章“人物屋宇谱”中墙屋法二十八式、门径法十八式、城郭桥梁法三十一式、寺院楼塔法九式、界画台阁法十二式等基本技法和图谱十分的丰富(图6)。当建筑作为造型艺术题材内容的时候,其实用功能自然消失,更多的增加其他的示意功能。比如,指明事件的发生的地点;作为画面丰富与空间与时间转换的间隔物像。雕塑造像中的建筑还有一种神格化的形象,即作为法器的出现。比如千手观音的千手之中就有手持建筑的存在(图7)。作为法器的建筑,其造型方式十分的独特,借取实体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样本,去掉与之配套的环境树木,将建筑图像化、图案化、符号化。从而达到“建筑”意义的提取升格为“建筑器物”(图8)。
如今将传统雕塑与建筑作为单独的两项事件,就其本质而言是分科治学的加速狂飙。建筑越来越纯粹,横平竖直、圆弧乖张、几何冷寂缺乏了雕塑的有机介入,而雕塑在独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成为在建筑旁或建筑中独立的陈设(图9)。人与雕塑、人与建筑已经成为了两种不同的关系,而非天地人神栖居的和谐家园。回望古代雕塑与建筑的相互关系,皆是以居住其中的人目的共振与拓展,这是历代雕塑人的终极追问(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