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市雕塑之风引现代美育之渠
——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回眸
2022-09-15徐永涛byXuYongtao
文/徐永涛 by Xu Yongtao
刘开渠工作照
刘开渠在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现场
刘开渠作为二十世纪著名人民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秉持“创造一种新境界”的人生格言,一方面执著于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艺术创作,一方面致力于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以突出贡献被誉为新中国文艺事业杰出的领导人、一代美术宗师。值其118周年诞辰来临之际,特撰文回顾其光辉事迹及突出贡献,以作纪念。
一、传奇人生
刘开渠最初奉行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求学法国,带着从西方模仿与移植的痕迹,以民族传统为依托,努力与东方的传统艺术相融合,与同时代的艺术家们一起塑造了中国现代美术的雏形,令现代美术从中国的新文化里破土而出、奋力生长。
1.无意读书 初得点拨
1904年刘开渠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刘窑村,乳名大田。在家族办的私塾里读了几年书,喜爱涂涂画画。1914年,作为远房伯父孩子的陪读,他到离家二十多里地的王寨庄初小读书。老师根据其辈分将他改名为刘开渠,寓意田大需要灌溉、饮水必要开渠。1918年进入萧县高等小学学习,遇到了人生第一位伯乐——时任美术教师的王子云。1920年,在王子云的鼓励与帮助下,他考取了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等科。1924年,他升入西画系本科,师从李毅士、吴法鼎、王梦白、肖谦中、陈师曾等人。1926年他在北平中央公园举行个人画展,展出油画《流民图》等,引起较大反响。
2.连遇伯乐 师从名家
1927年,刘开渠艺专毕业后到南京大学院工作,得到蔡元培的赏识。1928年5月,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刘开渠以“驻国外著作员”身份赴法国巴黎学习雕塑。1929年,刘开渠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师从著名雕塑家让·朴舍教授。留学期间,他被导师朴舍留在工作室做助手,结识了法国雕塑家布德尔、德斯比欧、马约尔等人。
3.回国创作 振奋精神
《农工之家》
《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5年
1933年,刘开渠回国并在杭州艺专任教。蔡元培鼓励他为中国的雕塑开创一条路子,担负起雕塑教育的责任,造就众多的人才。鲁迅先生也勉励他说:“过去的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了”。这些教诲给刘开渠以巨大的信心。1935年创作《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参加了杭州举办的我国现代美术史上首次举办的专题性雕塑展览,其他人有他的学生王朝闻、朱培均、卢鸿基、黄新维、曾新泉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经贵溪辗转到了长沙、沅陵、成都等地。期间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族精神的雕塑作品。1946年从成都迁居上海,与陈秋草、吴作人、丁聪、张乐平等进步艺术家组织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并当选为主席。
4.讴歌时代 推陈出新
1949年9月,刘开渠返回杭州任杭州艺专校长兼雕塑系主任。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并赴波兰华沙参加波兰造型艺术会议。1951年任杭州市副市长,负责园林规划工作。1953年至1958年,从杭州借调到北京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美术组组长,担负纪念碑的浮雕创作工作。1959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60年主持中央美院第二届雕塑研究班的教学工作,傅天仇、钱绍武为助教,学员有张德华、俞士松、叶如璋、叶毓山、伍明万、刘小芩、陈淑光、孔凡伟、黄俭、田金铎、孙纪元、刘万琪、刘征德、张淑赢等人。1963年任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1977年任毛主席纪念堂雕塑组组长。1978年,重新恢复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等职务。1982年2月,提交《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的报告。1982年8月,在北京召开“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学术会议”,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担任组长;同时成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担任主任。1993年,不幸溘然病世,为中国的雕塑事业奉献了一生。
二、艺术创作
刘开渠艺术上具有带着远大的艺术抱负,在创作、教育和思想等方面,携国际化的造型语言与浓郁的中国文化碰撞,积极塑造万众期待的英雄形象,打造艺术理想中的“桃花源”,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铸造了极具个性化的现代雕塑里程碑。
《无名英雄像》1943年
1944年,刘开渠在成都的工作室中,左为他的作品《无名英雄像》局部头像,右为他的作品《农工之家》
《抗日阵亡将领王铭章纪念碑》1939年
1.建国前:打破旧思想 创造新艺术
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日益进入于满目疮痍、日寇铁蹄践踏的动荡时期,刘开渠把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激扬民族精神的纪念性主题雕塑,其作品数量及社会影响力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雕塑家。这些作品大多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被誉为“中国第一座表现抗战题材的纪念碑”“中国第一座城市雕塑”,撒下了城市雕塑的第一粒种子,由此也奠定了刘开渠作为中国城市雕塑开拓者的地位与影响。
《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4年,受抗日救亡运动鼓舞,刘开渠创作了这件反映抗日战争英雄业绩的雕塑作品。雕塑主体是一官一兵两个铜像,军官手执望远镜,右手指东方;士兵手握枪杆,身略前倾,作冲锋陷阵状。基座上的浮雕正面是《纪念》,以三个女性为代表,手持花圈,哀悼死难将士。其他三面是《抵抗》《冲锋》《继续杀敌》,表现爱国志士沉着应战,英勇抗敌。该作品产生于七七事变前夕,处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尽管与“义勇军进行曲”艺术形式不同,但同样吹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这是刘开渠回国后创作的第一座户外纪念碑雕塑,也是中国首座表现抗战题材的纪念碑。作品毁于文革,2003年由刘开渠学生沈文强复原并立于杭州西湖湖畔。
《抗日阵亡将领王铭章纪念碑》:1938年初,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鲁南滕县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保卫战。著名川军抗战将领、第22集团军122师师长王铭章率不足4000人的部队,持劣质武器,与日军精锐部进行了四天三夜艰苦卓绝的保卫战,最终全军壮烈牺牲,超额完成阻敌任务,保证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台儿庄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1939年,与王铭章将军同龄的刘开渠受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和四川音乐学院的创始人熊佛西之邀,怀着钦敬之情创作了王铭章像。作品塑造了一个军人骑着战马,挥动右手,指挥军队冲锋陷阵的场景。战马嘶鸣,前蹄高高抬起,将军手握缰绳威风凛凛,怒发冲冠,让人仿佛能听到战马随将军一起发出的震天怒吼。这件立于成都少城公园的青铜像,四周镌刻有“浩气长存,祭亡将士”8个遒劲大字,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城市雕塑”。
《川军出征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像》):1943年,刘开渠受当时的成都市长余仲英委托,专门为川军出征阵亡将士所创作。像高2米,底座5米,表现一位身背斗笠和大刀、穿着短裤、打着裹腿、足登草鞋、端着步枪、冲向日寇的无畏战士。这位英勇战士的形象,概括表现了当年300万川军带着川中父老的嘱托,坚定地走向抗日战场的场景。该作品于1944年立于成都东门外的广场上,成为中国抗战历史的光辉象征。抗战胜利后,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的郭有守作为联合国文化专员将该像头部样稿赠送英国博物馆,受到国际好评。
《孙中山像》: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帝制,是中华民国的开国之父。1944年,刘开渠应当时的成都市长余仲英邀请创作《孙中山像》。像高1.8米,突出了人物的特殊性,塑造出人们心目中孙中山气宇轩昂、倜傥潇洒的形象,使人观看后由衷产生敬仰、怀念之情。铜像于1945年安置于成都春熙路。
《抗日英雄李家钰骑马像》:李家钰是牺牲于河南洛河的一位川军抗战将领,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之后为国捐躯的第二个集团军司令官,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李家钰将军抗日阵亡,彰显其抗日事迹而立,刘开渠受邀创作。像高3米多,立于成都市北门,于文革中被毁。作品彰显了当时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为后来的大型纪念碑以及城市雕塑建设积累了经验。
《农工之家》:1945年八年抗战结束,刘开渠创作了《农工之家》。这是刘开渠自主创作,用雕塑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将工农形象作为创作题材的大型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是一个新的开端。作品圆雕和高低浮雕并用,以一位乳子母亲的形象为中心,展开了一幅人民生活的立体画卷,整个画面形成一首朴素安定的田园交响曲,代表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中间人物为圆雕,两旁为中浮雕、上部为浅浮雕,参差有致,变化丰富,生动活泼。作品完成于抗战结束和内战爆发这个特殊时期,有着特别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
《开路工人》:1947年创作,塑造了一个体魄健壮,精神饱满的工人形象。人物一手攥钎,一手握锤,浑身充满力量,仿佛什么困难和障碍都阻挡不了,这是民主和正义即将战胜专制和黑暗的预言和颂歌。从《农工之家》到《开路工人》可以明显看出刘开渠的思想更加坚定,视野更加开阔。如果说之前他还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担忧的话,那么现在他看到了革命即将胜利的曙光。
其他作品:1944年为成都中央航空军校创作《蒋介石像》,像高8米,基座5米,立于北较场内,于新中国成立后被销毁。1939年,为以身殉国的川军将领饶国华塑像,立于成都中山公园(后改名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此外,刘开渠在创作军事题材的纪念性雕塑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文化名人像和研究性作品,如他在杭州任教时创作了《女像》习作、《女人体》习作及《蔡元培头像》《戏剧家李朴园像》《雷圭元头像》等作品;1943年为邓锡侯将军和地方闻人尹仲熙、兰文斌塑像;1947年有感于蔡元培先生以及鲁迅先生对自己的鼓励与帮助,特意创作了《蔡元培浮雕像》《鲁迅浮雕像》,以表达崇敬和感恩之情;创作雕塑《女裸体》用于雕塑空间与手法的探索;设计了《耕作者》《收获者》小稿(因故没有最终完成)。这些作品真实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造型特征、时代感觉,可惜大部分由于战乱已被毁。
2.建国后:主创纪念碑 促进新发展
《工农红军》:1956年,刘开渠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创作《工农红军》,刻画了一位年轻英俊、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蓬勃朝气的普通红军的形象。作品整体表达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凝聚于表现民族的解放与工农大众的生活。
“共产主义伟大领袖”浮雕系列:1950年代,刘开渠受中央编译局委托,创作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浮雕像》《斯大林浮雕像》《毛泽东浮雕像》封面浮雕作品。刘开渠创作这组伟人浮雕时,正值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的尾声。他倾注了很多心血,几乎每个人物都做了不同版本。这组浮雕作品,技艺精湛,人物形象刻画准确到位,是一组可视为雕塑教科书的经典浮雕作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开始动工,1953年初,时任杭州市副市长的刘开渠来到北京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美术组组长,领导国内八位造诣高深的雕塑家来创作纪念碑的浮雕,为近百年来创造历史、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千千万万英烈们树碑立传。除了亲自负责碑身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总理撰写的碑文放大、设计制作等,他还进行了三块浮雕的创作。主浮雕居中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中,最高处是指挥员有力的呼唤和司号员响亮的号角,红旗直指向前,冲向南京城下。《支援前线》表现解放区的翻身农民推着成千上万辆独轮车,给解放军送粮食、运军火的场景。《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浮雕表现的是解放军进入南京时受到了热烈欢迎的情景。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代表了建国以来甚至20世纪整个造型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雕塑发展的里程碑。
《周恩来浮雕像》:刘开渠一生与周恩来总理有着深厚感情。早在1940年9月初,周恩来深夜造访刘开渠,拜托他转交一封密信给刘百亮,自此结下了深厚友谊。建国后,周总理还在家中宴请刘开渠并多次在各类会议中见面交流。1976年,周总理逝世,刘开渠搜集了几百张不同年代、不同姿势、不同角度的总理照片,访问了很多同总理接触过的人,反复推敲,数次修改,分别完成了《周恩来总理像》《周恩来浮雕像》。1989年还创作了《周恩来立像》,倾注了他对周恩来的深情厚谊。
《任弼时胸像》1950年
《杜甫半身像》1960年
《毛泽东胸像》1951年
《蔡元培胸像》1947年
《向新时代致敬》:一代艺术大师刘开渠为国家、民族贡献极多,但个人却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生充满坎坷。出生幼年被弃,差点夭折;少年时父母争吵严重,给幼小的心灵予以很大冲击;后来大女儿刘微娜死于肾炎,年仅18岁;小女儿刘沙平去世时也只有24岁;二女儿刘米娜自小就是多病多灾,常因哮喘卧病在家。刘开渠疼爱这唯一幸存的女儿,视女儿为掌上明珠。1984年他以刘米娜为模特儿创作了汉白玉女像,题名《向新时代致敬》。作品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美展,荣获特别奖。
其他作品:50年代至60年代,刘开渠创作《牦牛》《工农红军》《任弼时胸像》《毛泽东主席胸像》《翦伯赞胸像》《杜甫胸像》等作品。70年代末起先后完成了《男青年胸像》《女青年胸像》《李劼人胸像》《萧友梅像》《马本斋像》,《蔡元培坐像》和《梅兰芳坐像》,还完成了一些充满情趣的木雕小品《踢毽子》《松鼠》等。
三、行业推动
刘开渠一方面致力于艺术创作、推动中国城市雕塑、公共空间艺术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专业艺术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的关注,对美术馆事业建设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打破旧思想 创造新艺术
中国古代雕塑中没有“雕塑”的概念,“雕”和“塑”是两个不同的工种,从事雕刻和塑造工作的人被称为民间艺人而非艺术家。刘开渠在北京以及法国学成后,满怀梦想和热情投入雕塑创作,却一度被人称为塑泥菩萨的,思想上备受打击,就下决心要改变中国雕塑的面貌。他积数十年之功,一方面致力于创造反映现实生活、紧跟时代的雕塑作品,一方面努力构造成体系的理论观点,期望将中国雕塑从宗教题材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发展样貌。他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1922至1927年间,刘开渠撰写了二十余篇艺术批评的文章发表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提出何谓艺术批评、要了解裸体画等许多新颖的观点。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颠沛生活中,他撰写文章探讨“临摹与创造两者各自不同的价值”,“何谓创新、如何创新”等具体问题。法国留学归来后,他对何谓艺术、何谓艺术家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出“现实主义或新写实主义是中国美术的出路”的言论,给与民国时期的艺术家以理论上的巨大支持。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开渠发表大量文章,对多年的创作成就进行了总结,提出提高雕塑艺术质量的建议、遵循的原则和应当避免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刘开渠将雕塑艺术与大众生活联系在一起思考,发表了《体育与雕塑》《谈谈北京市城市规划问题》《对雕塑创作的几点意见》《雕塑艺术欣赏》《美术创作与精神文明》等文章,强调体育题材雕塑作品的重要性,创造性地提出在公共场所摆放雕塑的建议,呼吁城市雕塑发展要重视规划,要把创作与欣赏统一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他专门编著的《刘开渠美术论文集》,汇聚了他在艺术研究方面的见解,为我国的艺术创作与雕塑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956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左起:张松鹤、祖文宣、刘开渠、陈淑光、滑田友、萧传玖、王临乙
2.组建城雕委 行业大发展
基于多年在纪念碑创作的基础上,为了推动中国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刘开渠于1982年主持起草了《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兴建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每年拨款50万元用于发展城市雕塑事业,刘开渠被任命为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很快全国兴起了雕塑热,中国现代雕塑在总体上发生了从室内架上雕塑向室外环境雕塑的转移。时至今日,城市雕塑仍然是颇受关注的议题。发展中的中国几乎每一年都在面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要以何种面目迎接观众,要以何种身份在城市中扮演一个恰当的文化角色,是刘开渠等老一辈雕塑人留给当下乃至未来的开放性艺术命题,也是我辈后学需要为之继续探求的命题。
3.全力办教育 培养新人才
在从事艺术创作、推动中国城市雕塑、公共空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刘开渠仍然没有中断对专业艺术教育和美育普及工作的关注。刘开渠为现代美术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60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受惠于他的不仅是有幸亲临他课堂的学生,一批批从美术学院走出去的专业人才将他的思想、方法带到了全国各地,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工农红军》1956年
4.任职美术馆 行业奠基人
刘开渠实践自己艺术思想的阵地还有重要一处,即中国美术馆。他是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历时三十年,对其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人。在他的主持和领导下,中国美术馆的职能不断健全,展览、收藏、研究、宣传和出版等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他还牵头策划召开了全国部分省市美术馆专业工作会议,并当选为中华美术馆学会筹委会主任。可以说,他的多重身份和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奉献了不小的力量。
四、人物评述
1.铭记史册 彪炳千秋
刘开渠这位中国雕塑事业的开拓者,为了中国雕塑事业、美术事业的发展四处奔波,倾其毕生心血,奋斗终生。他走过了90年的人生历程,70余年的艺术生涯,效力于中国雕塑事业60个春秋,从一个穷困的农家子弟,成为30年代就出名的留学归国的艺术家、教授。从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从引进西方写实主义雕塑艺术,到兴起中国气派的现代雕塑,并创作了一批表现中国革命历史、中华杰出人物和劳动美的雕塑作品。他以突出奉献,雕塑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也雕塑了自己在中国雕塑史上的伟岸形象与崇高地位。他的名字将同他创造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作品一起载入史册。
2.名家致敬 后世楷模
为纪念刘开渠,北京成立了刘开渠艺术研究院,用于刘开渠艺术创作收集、整理、研究、收藏、推广,以及座谈交流、展览展示、美育教育及培训工作;安徽省淮北市先是建设了“刘开渠纪念馆”,陈列刘开渠的大量作品、信件以及影像、书报资料,近期还筹划拍摄电影《刘开渠》;重庆市成立了刘开渠艺术中心;中国美院美术馆主办了“刘开渠与中国美术馆”展览开幕式暨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百年开渠——刘开渠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展;中国艺术界特别以刘开渠名字命名了“刘开渠奖”“刘开渠根艺奖”,分别代表了雕塑界和根艺界的最高奖项;众多文化艺术界名人给与刘开渠以高度评价:
现代作家郁达夫:他的雕刻,完全是他这个人格的再现;力量是充足的,线条是遒劲的,表情是苦闷的……尤其在他的Designs(设计图)里,可以看得出来,疏疏落落的几笔之中,真孕育着多少的力量,多少的生意。
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评选会议现场,建设部部长叶如棠、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华君武、全国城市雕塑规划
1983年,全国城市雕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开渠(第二排右九)与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
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吕章申:刘开渠以毕生的精力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审美形式相融汇,创造了许多代表20世纪中国雕塑最高成就的作品。他以自己的实践颠覆了明清以来中国雕塑塑造泥菩萨的传统,将中国雕塑引入到国家层面的公共空间,并成为20世纪公众喜爱的公共艺术形式。他以富有独特气质的雕塑语言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创立了中国雕塑的现代风范,形成了朴素、洗练、沉稳和重于内在生命表现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雕塑开渠、奠基。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一代雕塑宗师,刘开渠坚忍不拔、勤奋好学、颖悟的天性和名师益友辈出的时代机遇造就了他。他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个时代,献给人民和他热爱的雕塑事业。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刘开渠先生作为杰出的雕塑家从事国家美术馆的领导工作,刘开渠先生不但雕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而且让自己的人生与所属时空背景形成有机的关联——正如其雕塑赋予空间以生命形式,他还让中国雕塑事业与所处的时代相得益彰,相映生辉……他雕塑的线和体,不但体现了一种超拔于形态的单纯之美,更体现了创作者光明磊落的人格之美。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刘开渠先生这辈人,奠定了我们中国现代艺术的基础,这座艺术的大庙堂没有他们是建筑不起来的……刘开渠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吸收了外来的艺术技巧,更深入地研究了中国传统艺术,把这两点相结合,刻画了非常生动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反映当时时代气氛的人物形象。
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中国的雕塑事业发展很不容易,如果没有刘开渠,可能进程会晚很多年。
已故清华大学教授袁运甫:他(刘开渠)是中国真正的公共艺术的开创者、实践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五、结语
刘开渠先生曾说过:“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他带着理想和追求,从乡村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以勤奋与热血与中国雕塑相伴了近八十个春秋。他不但雕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还让中国的雕塑事业与所处的时代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可以说,刘开渠先生的艺术人生,是将个人理想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紧紧相连的一生。他的雕塑艺术,既记录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先进文化,还昭示了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他的人生轨迹与时代脉搏同跃动,与国家命运共呼吸,与人民需求相呼应。通过认识刘开渠的人生历程,观摩他的精彩作品,分析他的创作特色,汇总他的社会贡献,全方位、深层次地把握他的艺术高度与思想境界,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言的“有助于理清我们的思路,明确我们的方向,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意志,把中国的艺术办得更好”,对于后人更好地传承刘开渠的爱国热情与奉献精神,激扬应具有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为新时期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