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评价与成效
——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

2022-09-15张蔚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语思政英语教学

张蔚磊

引言

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入课程”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作为专业课程,外语类课程都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课程中包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客观事实等都是思政教育中的关键“附着点”和“重要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外语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来源、方法路径、评价指标与实践策略进行积极探索。本文将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详细阐述思政元素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路径、评价与成效。

一、英语类课程思政的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英语类课程思政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类:外语教材中课程思政的研究(如黄国文、肖琼,2021;刘正光等,2021);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研究(如岳曼曼、刘正光,2020;曹进、赵宝巾,2021;王光林,2021);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价值研究(如王卓,2021;邓世平、王雪梅,2021;杨枫,2022); 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如张鹏,2020;文秋芳,2021;翟峥、王文丽,2021);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如常俊跃、于如航,2017;余睿、朱晓映,2021)。其中,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和指导思想方面的研究,如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问题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而针对实践的个案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以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为实践案例开展研究,以期从具体案例中发现解决普遍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不仅传授英语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还承载着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2010)指出,我国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赵丽君(2018)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新时期人才要“具备中国智慧、世界眼光、精通外语和掌握专业、熟悉国际惯例和具有创新精神”。我们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国际视野、渊博的知识,要具备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及国际对话能力(李宇明,2018:8)。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英语类课程对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英语类课程思政不可或缺。

二、“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定位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涵盖面广,受众人数多,实施“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影响重大,意义深远。“英语教学研究”课程具备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本身就具有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因此,充分挖掘该课程丰富的思政切入点很有必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同时也是二者的传播媒介。因此,教授语言的过程就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夏文红、何芳,2019)。英语教学本身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知识和意识形态的讲解,教师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开展“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可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中国智慧和国家意识。在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融入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历史、地理、人文、情感等方面比较的内容(张蔚磊,2021b)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中国的教育特色,并科学地与其他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进而全方位地了解当代中国,理性地看待国际世界,逐步树立国际视野和厚植家国情怀。

实施“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2017)。“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兴盛、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肖琼、黄国文,2020:6)。实施“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国际先进英语教育理念的同时,客观公正地分析西方教育思想、西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教育思想以正确地看待不同国家的差异,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三、“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国家人力资源储备,具有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桂诗春,2015;蒋洪新,2019;杨金才,2020a/2020b)。因此,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导向上要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张蔚磊,2021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上升、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马小军,2020),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共享发展经验的期待愈发增强,中国肩负的传播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讲好中国故事的任务和时代责任亦因此愈发重要(黄立鹤、马博森,2020)。与此同时,我国在不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仍需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国际上成功的国家教育经验(王守仁,2018),外语人才讲述“世界故事”的历史任务并未终结,各国发展经验在我国国家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国家教育效能的提升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与导向也应进行调整,从以往引介世界文明与教育经验、讲述“世界故事”为主,向引介“世界故事”与讲述“中国故事”并重转变,人才培养应愈加符合我国参与全球教育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需求。因此,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培养中国对外话语的探索者与传播者为重要目标(胡范铸,2018;郭英剑,2021)。

在这样的国家战略需求背景下,“英语教学研究”课程形成了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理念:在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下,依托学校现有的优势,对标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的定位,遵循外语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价值引领为导向,融合英语教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理论和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积极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能够融通中外、具备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拥有全球视野、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专业人才和国家栋梁。

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中将对中外国情和教育思想史进行比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英语为媒介的前沿教育理论、国内外教育热点和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进而实现“英语教学研究”课程的情感目标和育人目标。与此同时,我们将致力于在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本土立场,强调国际视野、历史眼光、多元认知、国家意识,注重知识和能力培养之上的意识构建和人格养成,促成国际人才的意识构建。

四、“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1.融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凸显价值维度

外语教育人才培养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中国与世界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些决定了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在态度、立场等维度的要求都应该反映在思政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具体而言,外语课程思政体现在国家立场、价值导向与国际意识3 个方面。

国家立场要求外语教育人才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从狭义上说,国家意识是个人或集体内心对所属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从广义上说,完整的国家意识包括国家认知、国家认同、国家期待(荣司平,2014),这3个内容既属于态度立场维度,也包含在知识维度之中。在实践中,将国家认知、国家认同与国家期待落实到外语教育中,通过外语教育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就是国家立场的体现。

在全球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需要与世界各国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共同构建“全球善治”的价值导向。因此,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类进步的价值导向,尤其要善于发掘中华文明传统价值中有利于教育传播、全球治理和共同发展的智慧精髓(如“和文化”等),通过研究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教育中应用的实践案例,努力破解文明“冲突论”。

同时,在外语教育人才培养实践中,无论是讲述“中国故事”还是“世界故事”,必须有“他国”“世界”意识的存在,这就要求外语教育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教育人才能否理解中外文明融合中的思维逻辑、言说方式以及核心意识,能否理解西方教育思想主导的逻辑与原因,能否正确认识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能否对中外外语教育思想进行科学比较,能否在世界文明的大视野中审视中国,以及能否与各国教育思想体系合作以共同说明世界等。

2.构建“融通中外”的立体课程思政框架

在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引下,“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外教育现象的认知力、中英文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与决策能力,以及学生鉴赏中外教育思想并把中外教育思想充分融合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能力。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研究”课程内容基础上,我们更加强调思辨能力和评论能力,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国外外语教育思想比较、国内外外语教育理论与方法对比,加强学生国际比较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能力。“英语教学研究”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分析、研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西方经典教育理论、国际前沿教育方法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并重点开展“评论”,从而逐步了解中国传统教育方法、西方外语教育模式、国际前沿的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课程教学将语言教育与价值引领、传播能力提高、思辨提升等有机结合起来。

在“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中,笔者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如下页图1 所示)为基础,从记忆理解、到应用分析、再到评价创造,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形成了4 条教学主线(含3 条思政主线,如下页图2 所示):第一,国际前沿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培养国际视野);第二,中国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培养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我国外语教育实践的融合(培养中国立场、国际传播能力);第四,外语教育研究的相关方法与技巧。

图1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Bloom,1956:24)

图2 “融通中外”的立体课程思政框架

通过融合中外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在具备扎实的英语教学功底之后学习全球外语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发展具有坚定中国立场的价值导向,熟悉中国教育实践,能够运用中外的理论知识解决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课程强调既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国际前沿理论,又要熟悉我国经典教育思想,逐步明确理解中外在思维和逻辑方式上的异同,在比较中建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能够就职于国际教育组织、区域性教育组织或机构,从而服务我国教育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融通中外” 是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否在坚定国家立场的基础上进行中外融通涉及文化根植问题。我国培养的国际化教育人才应当具备坚定的中国立场、深厚的本土情怀和扎实的中华学养。因此,课程设置要坚持中国立场、中华传统文化等价值引领,体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在“英语教学研究”这门课程的建设中,大量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中国外语教育实际面临的问题等内容融入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中国外语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张蔚磊等,2019),服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提升学生在国际教育舞台上与国际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和协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引导学生将中国外语教育置于全球教育大环境中加以分析与认识,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冷静、客观、科学地认识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承担起当代中国青年的时代责任。

3.基于“产出导向法”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模型

笔者根据文秋芳(2015)的“产出导向法”理论确立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体系的路径,即3 个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的英语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解决国内外外语教育难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时代责任感。简而言之,此实施模型可概括为“一点三面”:从一个思政点出发,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

整个课程按照3 个步骤进行实施,如下页图3 所示。第一步是课程设计,包括构建理论基础、设计课程目标、分析思政元素、制定教学大纲、研制课程方案和量化考核标准等。第二步是课程实施,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设计实施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的具体内容:课前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课中全程融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课后采取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反馈,布置基于项目的任务作业,提升学生的实际操练能力。第三步为评估反馈,包括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课程评估两部分:学生学业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评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反馈课程设计,反馈课程思政的效果。

图3 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步骤模型

4.依据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在教学内容上,笔者设计了三位一体的“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国际前沿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我国外语教育实践的融合以及中国英语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见表1)。此外,课程还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强国”APP、政府工作会议及报告等材料进行教学,融入了中外媒体文字和音视频的报道以及中国文化典籍和中国教育思想史等内容。这些思政素材的选取过程体现了:①针对性——立足教材、紧扣课本;②典型性——着力点强、注重实效;③时效性——与时俱进、贴近生活;④创新性——激发思辨、设计新颖。笔者同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完善:①梳理现有资源和学生需求,调整上课方式和内容;②加强集体备课,规范教学流程;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系统性地融入思政元素;④建设课程思政微课、课件和课程思政案例库等。

表1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框架

续表

通过整合“融通中外”的课程思政框架、“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型和“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框架,笔者构建了“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如下页图4 所示。

图4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五、课程思政的成效与评价

经过3 年的“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实践,笔者初步建构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指标,如表2 所示。

表2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评价指标

续表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方位地落实课程定位中的课程思政指导思想

该课程坚守“融通中外”的核心教育理念,培养出的人才应熟知国际教育教学规则,了解中国国情,认同中国价值,坚定中国立场,扎根中国,具有国际视野,能够担当国际责任,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化外语教育人才。该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才,为中国当前及未来参与国际教育竞争与合作、持续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提供了人才储备,发挥了课程综合育人的价值,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的来说,该课程达到了各主要评价指标点的要求,如表3 所示。

表3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要求的主要评价指标点

2.编撰完成“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操作指南

根据课程思政的指导思想,结合“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每一单元的具体内容,笔者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操作指南,做到了教学单元内容与思政元素的一一对应,如下页表4 所示。

表4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操作指南

续表

该指南从课程的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出发,结合思政评价指标点,详细设计了每个单元的价值观培养评价指标,避免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表面化”“硬融入”等问题,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3.完成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构建,达到教学要求

该课程完成了图4 所示的课程思政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即学习国际前沿的外语教育理论和方法,探究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学习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国际教育实践融合互鉴的方法,学习外语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写作与发表方面的知识。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外语教育理论学习、价值导向教育以及知识能力培养充分融合起来。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探讨中华思想文化及其在我国外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探讨如何将中华文化、中国教育思想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西方文献中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将价值引领、道路自信等教育与教学相结合;要求学生探究儒家文化对当代外语教学模式的影响,考量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引发学生思考在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的城市形象构建及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发展的逻辑与关键命题等。

4.突出课程思政产出,尤其是学生的思政产出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团队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政产出,注重思政元素在学生认知层面的发展。为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除问卷调查和访谈外,我们还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实践活动。鉴于该课程聚焦教学研究,我们布置了一系列实践项目。例如,“中小学课程思政英语微课教学方案设计”项目很好地检验了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它将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思政元素融合在一起。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充分挖掘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或当代教育名家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中小学英语课程设计之中,该课程的思政教学产出如表5 所示。

表5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教学产出

六、“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实践的反思

在今后“英语教学研究”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团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凸显思政在课程体系中的实效性。

第一,研制课程思政标准细则。完善课程评估评价方式,研制外语教育类课程思政标准细则,进一步规范、细化课程思政的每个环节,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建立教学过程的实施及质量评估、反馈机制。“英语教学研究”课程要进一步运用质性分析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符合新标准、新指南的三级指标体系;从知识储备、技能发展、价值认同3 个方面设计课程指标体系;重点考量那些可以衡量价值导向和思政成效的指标,如可以描述中华学养和全球视野等核心素养指标。我们最终将建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方案+评估反馈”的课程逻辑链。

第二,丰富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邀请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者为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学术前沿知识分享,解读国家外语教学指南,传授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内容上,突出英语教学理论知识,突出中国知识体系、人类文明史等学科性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拓展其国际视野,凸显价值导向;开展国际英语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中国的全球教育智慧主题研讨,导入更为宽广的学科知识体系。

第三,增加学生实践项目产出。鼓励学生到教育部门开展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通过多种方式让课程思政成果显现在学生的作品中,真正做到盐溶于水,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通过自主阅读、分析、理解,自主完成盐溶于水的“课程思政”,这将是项目式学习、自主学习和课程思政的完美结合。

第四,开展学生专题研讨讲座。开设学生思政专题讲座,如解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剖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讲座,让学生在宏观上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教育方针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学生专项专题研讨会,让学生结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教育思想进行研讨,研究其对我国外语教育产生的影响,切实提升思政学习效果。

第五,推广课程思政示范成果。推广该课程所构建的“融通中外”的课程思政框架、“一点三面”的课程思政实施步骤模型和“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这一系列框架、模型和体系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中具备一定的普适性,可在其他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中加以推广。

结语

“英语教学研究”课程思政从我国外语教育人才储备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到高校英语专业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国际观念、秉持民族意识与中国立场、掌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过硬的外语综合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我国持续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为外语教育事业服务,这将是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设置中课程思政的最终体现。

猜你喜欢

外语思政英语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