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驱动下广州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2022-09-15陈健珊

智能城市 2022年8期
关键词:布匹纺织用地

陈健珊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30)

1 中大布匹市场发展现状

广州中大布匹市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是服装集散地中心规模较大、纺织服装供应链较全、品牌效益明显、市场认可度高和活跃度高的专业市场,总建筑面积超过200万m2,年交易额超过2 000亿。根据工商管理登记情况统计,各级规模市场约59个。中大布匹市场群主要经营服装面料、服装辅料、配料、家用纺织品及其他纺织品的批发,周边制衣厂超过7 000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层次和能效不够高,无法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自我革新、迈向产业高端环节。

2000年纺织服装产业开始呈粗放式自发生长,快速扩容占据中心城区大量用地,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中大布匹市场扩容演进如图1所示。

图1 中大布匹市场扩容演进

根据全球产业发展生命周期曲线,地区布匹批发产业处于成熟期,出现土地资源、信息资源制约因素时,将很快步入产业生命周期中的衰退期。

布匹市场的生命周期预判如图2所示。

图2 布匹市场的生命周期预判

2 中大布匹市场周边用地情况

布匹市场与城中村的共生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布匹市场与城中村的共生关系

空间分布方面,广州专业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部分市场人流、货流量大,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卫生、城市交通、消防安全等造成较大影响[1]。中大布匹市场周边存量用地以村庄建设用地为主,产业类用地较少;地区建成度达90%,缺乏储备用地。村庄建设用地主要涉及凤和村、五凤村、瑞宝村、客村,外来务工人口规模大,用地开发强度高。城中村承担布匹产业的部分环节,用地效率不够高。“住改仓、住改工”等现象带来治安与安全隐患。

中大布匹市场北侧新港路沿线聚集了4所高校和6所科研机构,包括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及广东省造纸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内创新空间分布的三大热力高峰区域之一,是广州科教研发与时尚产业的集聚高地。

3 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数字经济对传统纺织产业的业态、经营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中大布匹市场的传统纺织产业发达,以面料辅料批发贸易为主。随着数字经济崛起,传统纺织产业的业态、经营模式受到巨大冲击[2]。现状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足,缺乏研发设计、智慧营销服务等环节,发展进入瓶颈期,亟待通过产业数字化赋能提升。

3.2 转型升级受制于周边存量用地更新改造

大部分专业市场集中在中心城区,转型受制于周边存量用地的更新改造[3]。新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对区位选择、空间分布和空间布局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大布匹市场周边存量用地开发强度高,用地效率较低,无法支撑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无法提供创新产业载体。片区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难以满足产业人群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3.3 未与周边科技创新优势形成合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新港路沿线坐落的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尚未对整体科技创新形成强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创新载体资源综合利用率、创新主体质量和效益、本地人才转化能力有待提升。

4 转型案例分析

4.1 浙江杭州余杭艺尚小镇:数字时尚新基地

艺尚小镇以时尚服装产业为特色,兼具时尚设计发布、时尚教育培训、时尚产业拓展、时尚旅游休闲、跨境电子商务和金融商务六大功能,打造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化休闲生活样板区、时尚产业总部集群和生态主题产业社区四大主题区域。已建设成为文化创意推动、科技创新聚集、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数字时尚高地。

(1)产业数字化赋能提升。

运用互联网、电商助推时尚产业,引入多啦衣梦、云衣间、集控科技等新业态领域的平台型企业,为传统服装产业带来新思路。

(2)推动产旅融合,实现多栖发展.

小镇内保留千年禅文化的菩昙寺,依托丝绸文化建成杭州服装文化博物馆、杭秀展示馆和国际秀场,利用旅游反哺时尚产业,推动产旅融合。

(3)打造时尚人才的“大本营”。

小镇与美国纽约大学时尚学院、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等知名时尚学院深度合作,筹办中国时尚教育学院。小镇定期开展国内优秀服装设计毕业生选拔活动,为时尚产业发展带来源源不绝的创新动能。

4.2 深圳天安云谷:智慧产城社区

区域改造前为城中村与工业厂房混合功能区,主要从事五金、塑胶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通过城市更新,有效解决了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产业转型。天安云谷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智能设备、机器人等智慧产业,集产业、居住、配套商业、教育与星级酒店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都市产城社区和智慧园区的典范。

以“人”为核心构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社区。从功能和空间上实现产业、生活、学习、商业、商务的有效互动。在功能配套方面,引入多元业态,强化“生活感”的营造。创造全天候皆可体验的魅力商业空间,提升园区的人气活力氛围。引入多种文化社交活动,强化园区连接。

5 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升级路径

5.1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落实广州市“制造业立市、数字化升级”的战略部署,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纺织贸易产业,作用于物流、仓储、营销、设计等多个环节,建设精准营销、智慧管理和智能仓储配送等数据系统,带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中大布匹市场作为纺织服装的产业交易中心,重点培育一批数字销售、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中台、供应链支撑后台等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服务商,全面打通纺织服装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鼓励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服务商构建“1+1+3”创新服务体系,包括1个产业集群服务平台、1个智能制造服务平台、3个行业应用平台(设计师交易平台、成品布B2B交易平台、智能集中仓储平台),全面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孵化更多直播电商品牌、跨境电商品牌和快时尚品牌,打造全球化品牌设计之都和定制之都[4]。

5.2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通时尚全产业链

从时尚产业链各环节分析,寻找适合中大布匹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分析本地产业基础及产业链环节价值,提出“转移、调整、升级”方案。其中,“转移”指原材料、半成品、成衣的物流配送环节转移出海珠区中心城区,有序进行疏解;“调整”将现有服装批发零售业态调整为展览展示、现代电子商务等业态[5];“升级”为精细化导入上、下游环节,协同发展,打通时尚全产业链。依托地区服装、布料产业基础及沉淀,引进时尚产业资源,推动包括原创品牌机构、时尚科技研发机构、知名设计师及打版师工作室等要素资源在商圈落地。

片区时尚产业链未来发展建议如图4所示。

图4 片区时尚产业链未来发展建议

5.3 盘活低效存量用地,提前谋划创新产业载体建设

结合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周边城中村更新改造工作,盘活城中村低效存量用地,提前谋划创新产业载体的建设,配比与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用地,增加公共服务及创新研发用地比例,推动存量土地综合开发,打造中心城区专业市场升级改造、产城融合的样板。规划包括设计中心(云设计、云打板)、研发中心(面料开发、检验检测实验室)、纺织服装现代展贸中心(服装秀场、直播带货)的产业载体,发展以服装产品链为主导、关联性强、集约度高的产业集群。

5.4 “学研产”联动,承接创新成果产业化转移

协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策源地,建立辐射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转化及企业升级服务平台,构建创新共同体,承接创新成果产业化转移,助推本地和湾区企业转型升级创新。

整合大学、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等科研资源,建设新港路科技创新大道。借助城市更新契机,打造高端研发型创新综合体与创新楼宇,引进、培育国际知名孵化器和创业投资机构,推动优质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积极与科研资源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技术研发,加强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

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加强中大纺织商圈与国内外纺织服装设计学院和研发机构的对接,链接跨界时尚设计资源和时尚艺术元素。鼓励纺织服装和设计师行业组织特色服装产业集聚、专业市场和大型企业举办时装周、品牌商品秀等时尚发布和展示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时尚展示发布平台。

6 结语

在数字经济驱动下,结合新一轮城中村更新改造,以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大布匹市场转型升级,构建商业、科技、文化等融合发展的纺织时尚产业集群,成为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猜你喜欢

布匹纺织用地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独 坐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选择的价值
有漏洞的账本
编织你的灵魂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