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三角洲自贸区经济发展特点及深度一体化发展分析

2022-09-15喻东蓝付含玥刘昱琪

全国流通经济 2022年20期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发展

喻东蓝 付含玥 刘昱琪

(1.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2.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3.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一、长江三角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史

1.长三角简介与早期发展

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覆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共计41 个城市,占地约全国的4%,贡献了全国1/4 左右的GDP。长三角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重要建设区域,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秀示范区,在我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在新时代,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的新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指出上海要服务于长三角和长三角流域。国家发改委确定将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发展内容,由浙江省率先执行,同上海市、江苏省展开合作,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随后,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应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

2007 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成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强带动力的经济圈之一;2010年后,国务院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空间布局进行规划,提出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的空间格局;2016 年,国家继续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重大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提出改革创新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借鉴和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熟的改革经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带头发展新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视生态建设,促进周边城市协调发展。

2.长三角自贸区的背景研究

我国自贸区的建设已从2013 年的初期时代阶段发展进入到2020 年全面推进阶段,目前已建立了21 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实现了沿海省份的全覆盖,扩展版图已经实现连点成线,由线即面的空间战略布局。

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2013 年成立,涵盖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 年,金家嘴和张家嘴新增了三个高科技出口加工区。上海自由贸易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5 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自由贸易区名誉会员。自贸区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对外开放,而是集内外贸易、金融、科创等领域于一体的综合改革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向全国展现了自贸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后,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也相继获批建立。

浙江自贸区不仅重在推动商品贸易自由化,探索商品的全球配置能力,还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合作的重要窗口。2020 年9 月,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批准成立,自此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了自己的自贸区,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长三角自贸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上海自贸区

(1)重视开放

得益于上海浦东区的大力度开发开放,自贸区聚焦于深化金融领域开放,注重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从金融、商贸着手创新,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和更加公平的投资平台。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年底,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总计233375 个,实到总金额占合同总金额的50.82%;其中,独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量和金额远超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合同项目数量和金额,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金额高达4078.25 亿美元;而自2016 年起,上海市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整体下调。

此外,(如图1 所示)自上世纪90 年代起,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近十年的关区进出口总额浮动不大,进出口总额在2018 年达到一定时期的峰值。因此,上海市内资外资双向开放,二者相互合作,中外合资的形式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图1 1990年~2019年主要年份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

(2)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分阶段、动态调整的。要根据国内外新的经济变化,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国务院就上海自贸区发布3 个方案,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上海自贸区的阶段性任务也从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发展,扩展到服务“一带一路”的建设,打造好一个国际合作新平台。

(3)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制度是以清单的形式列出限制或禁止进入的领域,在清单之外的行业市场主体可以自由进入,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利于简化各行业主题进行审批的手续,统一进入市场主体标准,有效提高了外资企业进入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效率。

2.浙江自贸区

(1)电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浙江省电子商务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自贸区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了机遇,海外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自贸区拓宽了在中国的营销渠道,同时也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根据表1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都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跨境电商得到较好的发展,扩大了海内外的市场份额,对市场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打开进出口贸易格局,为我国继续开拓外贸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跨境网络零售出口基本情况

(2)地理优越,资源丰富

浙江自贸区位于舟山片区,舟山片区踞中国南北沿海航线与长江水道交汇枢纽,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舟山的区位与岸线优势为浙江自贸区赢得了卓越的自然资源与雄厚的产业基础,这也使得浙江自贸区成为我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由贸易园区。

舟山片区承担着油储、绿色石化、大宗商品交易等任务,其探索的主要内容是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领域。浙江自贸区的油品产业链精准带动了石油产业的聚集,目的在于对标新加坡,打造油品的价格优势,在国际上实现油品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

3.苏、皖自贸区

江苏自贸区与安徽自贸区虽然设立时间较短,起步较晚,但有铆足劲头,开局发力、大胆尝试,扎实推进的动力,顺利高质量完成发展任务。据2021 年江苏省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调查,江苏省2021 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17.1%,同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30.1%;2011 年至2018 年安徽省商品购进额整体保持增长趋势,至2018 年增长约至7647.8 万元,购进商贸活动保持活跃。

苏、皖自贸区的建立和自身向好发展有助于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要求,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图2 2011年~2018年安徽省商品购进额

三、长三角自贸区一体化发展痛点

长三角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随着不断的改革开放,一体化进程在全中国也处于了领先地位。然而,随着中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长三角自贸区的一体化发展也被给予了新的要求,这使得长三角自贸区在一体化进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下文将对一体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明。

1.创新协调成本高

由于长三角自贸区碎片式创新多于集成式创新,导致自贸区制度创新协调成本过高,成为自贸区所有现实困境中的核心问题,已成为各个自贸区普遍存在的通病。

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协调成本很高,因为各部委下放权力的实力和意愿与当地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很低。即使有些自贸区非常希望能够实现制度上的创新也为此作出了一些举动,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约束,最终制度创新也无法够落地。而想要突破规章制度的约束,就需要较大的成本。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除了授权国务院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具有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权外,其他自贸区均未获得这种授权。自贸区难以获得授权是因为放权将会造成信息不对称的监管风险,同时权力萎缩可能会导致违法乱象的出现。相关部门不愿权力下放,这增加了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协调成本。

其次,某些保税区的管理机制不畅,增加了制度创新的协调成本。自由贸易区本身的定位和水平。大多数自贸区管理委员会由副主任领导,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是自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这种较低的行政级别导致同行之间的协调能力相当有限,与上级部门的协调能力较弱,这也增加了制度创新的难度。

2.自贸区整体效应不强

长三角自贸区政府对自贸区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贸区效应认识片面化,导致自贸区定位错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要切实建设好、管理好,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因此,党中央对上海和后续批准的各地自贸区的功能定位是制度创新,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在长三角地区,自贸区仍然十分被关注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集聚、加速经济增长等功能,将自贸区效应局限于经济领域,忽视了党中央对于长三角自贸区的定位。

此外,遵循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不仅使自由贸易区的评估压力更大,而且还导致自由贸易区出现一些混乱。例如,为了追求吸引投资的规模,一些自贸区管理委员会经常动员自贸区以外的企业取消业务,然后在自贸区重新注册,以增加自贸区内吸引投资的统计指标。毫无疑问,自贸区对于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融合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带动了各地贸易合作、对外交流,因此自贸区不能仅局限于关注经济战略,综合考虑政治、外交、地缘等战略利益也是非常必要的。

3.制度的创新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

长三角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动力不足,即长三角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意愿不强;即便目前长三角部分自贸区也开始努力进行制度创新,然而相关部门更多是针对细碎的、非核心的制度调整,而不是解决较困难的、意义深刻的核心制度创新问题。这一做法导致了长三角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始终无法达到党中央的定位和要求。

同时,自主改革创新权限不够高,制约了制度性探索空间。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长三角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只能集中于小区域的权力层面,较缺乏自主性。自贸试验区“自下而上”推动改革的方式与我国政府“自上而下”授权管理体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导致部分改革措施无法及时落地,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创新步伐。

四、粤港澳大湾区在贸易发展一体化方面的优劣分析

1.资源优势

长三角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相似之处,首先是地理环境相似。包括港口城市和临海的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甚至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窗口,因此它们在航运方面比其他自由贸易区有很大的优势。其次,长三角自贸区和粤港澳自贸区都具有相似的丰富的人才资源。二者在经济发展上都处于中国的领先地位,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人才定居,人力资源储备非常丰富。再次,长三角自贸区和粤港澳自贸区除人力资源外,在其他资源上也很有优势,资源集中度很高,为两地的经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两地国际贸易条件相似。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两地均已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建立庞大的贸易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等。

长三角自贸区中上海自贸区绝对是核心区域,是整个地区的金融、航贸重心所在,而“粤港澳”则是拥有深圳、广州、香港这三个超发达的一线城市,这三者的紧密合作,加上新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使得粤港澳自贸区的发展更加迅速。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管是在资源的互补性、还是交通的便利性以及产业链的完整性都要优于长三角自贸区。

2.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长三角自贸区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导致了产业园区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活力不足,政府对于产业的了解不足,从而导致长三角区域产业园区行业的效率低下。同时,长三角自贸区除了各大国控园区之外,包括上海、江苏、无锡、常州在内的各大区域都属于政府主导开发,这也导致了园区发展的不专业,政府追求更多的是政绩,缺乏对产城融合的理解,缺乏市场化的人为规划无法落地。这些规划往往与市场情况背离,系统性风险极大。

3.低水位双核驱动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更广泛,但双核驱动性没有大湾区强,主要依靠以上海为中心的“一核”和“两翼”,“一核”指上海,“两翼”一般指南京和杭州,长三角自贸区在建设上可以努力向“双核”驱动靠近。并且大湾区的知名企业占优,大湾区拥有如华为、腾讯、百度等全球知名企业,长三角似乎让人耳熟能详的企业不多,阿里巴巴这样全球知名企业较少,但是长三角“单打冠军”较多,全产业链的节点知名企业面广量大,如纺织行业的恒力集团、零部件供应商的万象集团等,未来主要应将这些行业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嫁接高科技内核。

4.人才产能效益亟须提升

大湾区吸收人才的环境较好,长三角培养人才的基础较好。大湾区目前在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环境等上,要优于长三角,出现了青年人才、高端人才云集的局面;长三角高校云集,名校扎堆,人才基数大,但没有充分利用“人才产能”。未来长三角如果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高端的支持,完全可以将人才进一步利用起来。对人才的使用,不能仅盯着国外的人才引进,长三角未来需要做好区域内人才的使用,并虹吸国内外高端人才。

5.制度辐射力度不够

长三角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上弱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也是香港长期以来在制度辐射上的优势所带来的,未来大湾区的优势仍要继续发挥香港的特殊地位,如果香港的制度辐射动力衰减,将会对大湾区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长三角下一步需要在制度环境上有更大的作为,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承担更大的作用。

五、长三角自贸区一体化深度发展路径分析

长三角自贸区的一体化深度发展关键在于区域整体性的高质量发展,长三角自贸区作为沪浙苏皖四个地区互联互通多的桥梁,在区域发展中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逐步实现区域的自贸区功能应当整体再升级。如图1 所示,以下将主要从区域政策、市场运行机制、新型生产要素分配、整体联动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未来的发展路径分析。

图3 长三角自贸区一体化深度发展路径思路

1.制度性再开放与统一合理的监管标准提供强力支撑

现阶段长三角各地区自由贸易一体化因难以突破行政壁垒而形成各地区顺利进行互联互通的最大障碍,税收、信贷、专项资金等贸易相关方面的对抗性压制,使得自由贸易中的生产要素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流动,进而使得在区域贸易活动中不能够高效对接。与此同时,自贸区一体化的统一监管标准欠佳,如果整体贸易市场不到位,存在安全、金融和投资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相关政府及组织应当在深度开放的视角下建立区域协同再发展的相关制度,构建外商投资贸易活动的安全审查制度,逐步实现一体化贸易中自由与监管并重以作为深度综合发展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临港片区的经营活动应成立严格的信用平台与跨区税收制度,缩减权利与市场的恶性博弈,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统一制度体系。

2.数字经济持续渗入以稳定市场运行机制

区域贸易的深度一体化需要市场运行机制的维稳,该举措本身旨在合作中实现共赢以提升整体竞争力。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中,区域贸易市场中的供求变化和供求关系呈现更为复杂化的特征;同时,在大数据杀熟现象的存在下,区域价格波动会更加不稳定,贸易产品和服务定价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因此,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数字经济的注入可以稳定和预测商品流通以及自由贸易的资金链。

图4 数据显示,长三角数字经济在国内四个主要城市群总量最大,至2020 年总量占10.83 万亿元,远超其他三个城市群,同时数字产业化及产业数字化程度较高。因此,自贸区发展不仅仅是长三角重点区域的协同发展,在数字经济持续渗入下,更是要拓宽自贸区合作范围以达到营商环境的和谐与贸易行为的平衡,为资本蓄积提供驱动力,同时起到缓解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作用。长三角自贸区作为商贸总部,其能级的提升与宏观决策也要基于数字经济,为一体化深入发展激发更大的动能。

图4 国内主要城市群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对比

3.开放包容环境下不断进行资源的创新集合与高效分配

长三角自贸区利用本身规模庞大、开放发展的优势,在原有的资源整合模式下,进行有效的将国内外贸易市场中的不断流入的各类信息和资源进行智能识别和创新分类,并有效进行再输出,保证内部物流市场和物流体系的稳定发展。此外,在新常态化趋势下,国内外物流成本上升,供应链中资金流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海运航运成本相应上涨,现有的生产要素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以帕累托最有为终极目标,使劳动力高质量化专业化分工,货物及贸易服务更为高效畅通的共享,以及收入分配趋稳等生产要素优化升级,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4.改革升级服务贸易整体性联动发展

深度发展长三角自贸区一体化在宏观治理上需要构建统一、健全的服务贸易联动发展方案以及发展战略合作机制。在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后,长三角各地区不仅仅是要联动起来发展国内为自由贸易,在近年来新冠疫情这类不可抗力情况的发生中,更要在后疫情时代,以本地商贸联动甚至是跨省商贸联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预防性市场机制和贸易活动中的应急流通体系,以缓解自然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对外来看,整体性联动发展主要应对的是全球贸易市场,需要嵌入全球化产业链当中,与进出口相关的数字服务平台这扇大门需要更加严格、合理、高效的把控。

六、对于长三角自贸区深度一体化的展望

从宏观市场角度,区域间形成整体意识不断保持高效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带中自贸区作为该地区国内外贸易的中心,相关信息和资源的来源范围广,主要的合作地区需要形成实际的整体发展意识,在商品和服务流通、人才分配和引进、市场体制健全、进出口营商环境的和谐等基本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国内国际市场的商贸活动。一体化的深入和整体意识的增强将为长三角自贸区后续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保证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更好适应全球化市场的机制和规则。

从自贸区自身发展角度,区域内资源集成和再分配在今后可以成为维稳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长三角的深入一体化促进自贸区这一“总部”的产能升级,自贸区持续发展为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对内形成高效优质的商业闭环,以提升区域内贸易活动各领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此外,数据要素市场化中的新型生产要素为重点,推动商贸活动中的互惠互利。

猜你喜欢

长三角区域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区域发展篇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