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胰腺炎青少年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
2022-09-15李晓娟
李晓娟
山东省单县东大医院内分泌科,山东菏泽 274300
临床将综合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酮、高血糖的患者归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人群。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并发症,预后较危重。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表现为胰酶异常升高,胰腺局部存在明显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同时罹患上述两种疾病,进一步加重疾病预后。本文研究对象年龄层次为青少年。关于AP的准确诊断,将直接影响此类患儿的健康预后。魏丽亚等[1]学者研究中,担忧糖尿病DKA患儿合并AP过度诊断,有违临床“以人为本”的办医理念;研究结论表明,DKA患儿中合并胰酶异常升高者并不少见,但最终确诊AP儿仅占1.8%。如何提升DKA合并AP的真阳性检出率,提高临床对DKA合并胰酶异常升高现象的认识,总结DKA合并AP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与转归十分关键。目前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偏少,因此本文具备一定前瞻性与新颖性。本文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间200例确诊DKA并检出胰酶异常升高的患儿作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探讨DKA合并胰酶异常升高的实际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确诊DKA并检出胰酶异常升高的200例患儿病案资料作为研究样本,男女比例121:79;年龄13~17岁,平均(15.06±1.48)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确诊DKA患儿[2];②检出胰酶异常升高患儿;③病案资料保存完整患儿;④随访可联系患儿。
排除标准:①存在急慢性胰腺炎病史患儿;②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患儿;③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类疾病患儿;④存在其他可致急腹症疾病的患儿;⑤胰腺炎后糖尿病患儿。
1.3 方法
通过梳理患儿病案资料,统计确诊AP与可疑AP患儿的症状、血脂、脂肪酶、血淀粉酶、胰腺影像学特点与转归情况。治疗包括胃肠减压、禁食与生长抑素、抗胰酶分泌、抑酸、解痉治疗;并为患儿提供系统的营养干预,如静脉营养、经口肠内营养等。
1.4 观察指标
(1)糖尿病诊断标准如下。①1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5 μIU/mL,空腹血糖>6.8 mmol/L;症状表现为疲倦、厌食、恶呕、头晕、多饮等。②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质量减轻[2]。
(2)DKA实验室诊断标准。各项标准:静脉血糖>11.1 mmol/L,血气pH<7.3,HCO3-<15 mmol/L,存在酮尿症或酮血症[3]。
(3)DKA分级。分级标准如下:①以血气pH<7.1,或HCO3-<5 mmol/L为重度;②以血气pH<7.2,或HCO3-<10 mmol/L为中度;③以血气pH<7.3,或HCO3
-<15 mmol/L为轻度[4-5]。
(4)确诊AP:以脂肪酶与淀粉酶为观察对象,其中任1种的表达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及以上,并明确胰腺组织的影像学病理性改变[6-7]。
(5)可疑AP:即脂肪酶与淀粉酶中任一种的表达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及以上,但未见胰腺组织影像学病理性改变[8]。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确诊与可疑AP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统计
确诊AP组与可疑AP组患儿均以女性居多,但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AP组患儿罹患2型糖尿病居多,可疑AP组患儿罹患1型糖尿病居多,两组糖尿病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AP组患儿腹痛比例、脂肪酶水平、淀粉酶水平、影像学示阳比例、高脂血症比例、禁食比例、经口喂养症状反复比例、经口喂养胰酶复升比例、胰酶降至低于正常值3倍用时、胰酶降至正常区间用时均高于可疑AP组患儿,临床可参考上述规律鉴别可疑AP组病例,见表1。
表1 确诊与可疑AP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统计
2.2 确诊AP组患儿临床资料统计
20例AP确诊儿中,女16例,男4例。分别予以禁食、补液等治疗,所有患儿腹痛消失用时6~11 d,平均(9.18±1.24)d;胰酶低于正常值3倍用时4~7 d,平均(6.02±0.54)d;禁食时长7~36 d,平均(20.23±6.82)d。个体化肠内营养治疗:①存在3例患儿入院7 d内脂肪酶由原先的362.46 U/L降至128.81 U/L(均值),改经口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第3~5天出现胃肠道不适,及时调整进食方案为配方奶,不适感消;第8~9天正常饮食。28~33 d后3例患儿胰酶水平转归良好,随访1年未见AP复发。②余下17例患儿于腹部症状消、胰酶低于正常值3倍时改经口肠内营养;期间出现胰酶水平复升、腹部症状反复的问题,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进展,继续予以经口肠内营养,治疗顺利,预后满意,随访1年未见AP复发。
3 讨论
DKA为糖尿病患者的主流合并症,患者合并AP,将进一步加剧不良预后风险。本次研究,将学术视野投放于青少年糖尿病DKA合并AP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面,寄希望于分析统计学数据,帮助临床提升对DKA合并AP的认识,避免过度诊断的问题,不断追求合理治疗。从本文结果中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DKA合并胰酶异常升高问题较好发于女性患儿;其中仅胰酶异常升高,但胰腺组织影像学未见病理性改变的可疑AP患儿中,罹患1型糖尿病的例数分布较大;确诊AP患儿腹痛例数分布较大,且本组的预后结果整体差于可疑AP患儿,如禁食治疗转归中症状反复、胰酶复升情况较之可疑AP患儿更加严重,胰酶水平改善用时亦显著长于可疑AP患儿。两组上述临床特点间的差异,或可为医方鉴别疾病提供辅助诊断经验。本次研究中,65例(32.50%)患儿的胰酶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其中确诊AP者20例(30.77%,20/65)。将该诊断结果置于200例DKA合并胰酶异常升高患儿中,发病率降至10.00%。可见在DKA合并胰酶异常升高患儿中,合并AP的概率较低。进一步提示临床,要加强关于此类患儿的鉴别诊断,避免较低的真阳性率所引发的过度诊断问题。
现实中仍旧存在部分学者,简单地将AP诊断标准定义为胰酶水平升高至常规上限的3倍,并伴随相应腹痛症状,一定程度上淡化腹部影像学辅助诊断的地位,忽略DKA本身的特殊性,容易导致过度诊断问题[9-10]。有循证证据支持,爆发性糖尿病患者群中,绝大多数患者存在胰酶升高现象,但腹部影像学提示不存在胰腺组织的病理性改变[11-12]。进一步提示临床,关于DKA合并胰酶水平异常患者的治疗,需要谨慎视之,避免假阳性病例的出现。本次研究发现,全体可疑AP患儿的预后结果均良好,且远期随访未见AP确诊病例。本结果表明,患儿病情进展更多是受DKA所致的异常胰酶升高问题影响,主要病因不在胰腺的局部炎症反应,不应粗浅地过度诊断AP。规范治疗、对症干预,尤其对此类患儿而言,避免长期禁食,才是帮助患儿争取理想预后与治疗体验的重要途经,同时可有效避免医疗矛盾的滋生。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有学者在其所撰研究中提及,存在1例可疑AP患儿,医方为其制订禁食治疗方案,但过程中因饥饿感强,患儿依从性下降,擅自进食;而随后针对该名病例的随访发现,其病情未见反复[1]。本循证证据提示临床,针对存在腹部症状,且实验室胰酶指标水平较之正常值上限高出3倍及以上者,可能并非合并AP;疾病的发生与进展,首要影响因素更多可能依旧为DKA。此类患儿无需长期禁食干预,亦可保障理想预后,更有助于改善患儿治疗体验,临床意义积极。本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指导[13-15],确诊患儿的胰酶水平降低至正常值3倍以下、腹部症状消失时,为其提供经口肠内营养支持,最终患儿预后较为理想。合理把控经口肠内营养时机,同样十分关键。
综上所述,针对DKA合并胰酶异常升高患儿,不可轻易下诊断,而是要结合症状、实验室指标结果与影像学等手段,提升疾病真阳性检出率,以规范治疗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