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应用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效果及准确率
2022-09-15陈学坤金雪婧
陈学坤,金雪婧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福建厦门 361000
目前临床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高血压、冠心病为三大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占据高血压、冠心病2种,此类疾病一旦急性发病则危险性较高[1]。临床对上述两种疾病的重视程度较大,而忽略血糖异常所产生的影响[2]。糖尿病的特点是本身对患者影响较小,而诱发的并发症则可能对患者影响较大[3]。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引发大多数末期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复杂,多由遗传、环境、饮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4]。该病发生并非短时间造成,长期影响下疾病存在一定进程,疾病发生的早期被定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此时接受治疗的效果优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较为重要,对肾损伤患者实施血尿素、血肌酐与尿蛋白定性检测准确率较高,但仍对早期肾损伤诊断存在一定漏诊与误诊率。本研究将2021年1—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60例、DM未发生肾损伤患者60例与同期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60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60例(损伤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5.5~76.5岁,平均(60.72±3.62)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4~23.8 kg/m2,平均(20.83±2.10)kg/m2。选取DM未发生肾损伤患者60例(DM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4.5~77.0岁,平均(58.51±3.78)岁;BMI 17.4~24.0 kg/m2,平均(21.02±2.04)kg/m2。选取同期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60名(对照组)中,男35名,女25名;年龄34.0~78.5岁,平均(59.41±3.78)岁;BMI 17.4~24.7 kg/m2,平均(21.38±1.41)kg/m2。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①损伤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准确;未接受过药物治疗;②DM组:糖尿病诊断准确;未接受过药物治疗;③对照组:身体健康、无糖尿病、肾病及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且纳入所有患者有完全认知能力,年龄18~80岁;配合检查血糖、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6]:①认知、沟通、精神异常患者;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③其他可能诱发本研究所使用指标变化的疾病患者。
1.3 方法
取所有检测者清晨空腹2~3 mL静脉血,干燥管内离心3 500 r/min处理6 min,分离血清。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取静脉血2~3 mL操作同上,均由上海复兴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接受已糖激酶法。尿糖为迪瑞FUS-2000尿液分析仪,采用迪瑞公司配套的试纸条进行检测。尿微量蛋白(urine microalbumin,mAIB)检测结果[7]。
1.4 观察指标
比较3组血糖指标、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及联合检测阳性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ˉ±s)表示,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损伤组与DM组血糖指标及DM组与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与DM组血糖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与DM组患者尿糖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3组血糖指标比较[(±s),mmol/L]
表1 3组血糖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损伤组(n=60)DM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损伤组与DM组t值/P值损伤组与对照组t值/P值DM组与对照组F值/P值3组比较空腹血糖8.35±0.96 8.22±1.02 5.01±0.42 0.719/0.474 24.690/<0.001 22.541/<0.001 3.536/0.024餐后2 h血糖11.71±1.06 11.42±0.77 6.27±0.58 1.715/0.089 34.874/<0.001 41.381/<0.001 2.867/0.041
表2 3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及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肾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肾病,也是目前血糖水平较高且不稳定情况下产生的相关并发症,其流行程度与全球糖尿病流行率的急剧上升有相似之处,是糖尿病主要慢性微血管相关疾病有关的并发症[8-9]。随着病情进展,约30%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肾损伤临床表现(主要在生理学角度分析,包括肾小球和管状上皮细胞肥大及微蛋白尿的形成,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血管基质增加和蛋白尿)[7]。从患者角度,由于该病起病较隐匿,被发现时已为显性白蛋白尿,但临床症状并不十分明显[10-11]。在不能及时接受诊断及治疗情况下,20%的患者可能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也是目前分析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12]。临床对其发病机制讨论较多,并未获得一致的认可,但对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分析是机体长期处于糖代谢紊乱状态,亦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高血压、遗传、肾小球超滤、环境、较长糖尿病病程、免疫功能降低等。该病存在一定发展进程,如果在疾病早期获得相关的诊断并接受准确治疗,则可以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时得到治疗,其预后相对较好[13]。临床对该病判定的诸多检测方式中,尿常规以其简便、可重复性与无破坏性成为检测的有效方法,其费用低,患者接受度较高,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14]。但尿糖指标也易受到环境、饮食因素等影响,且对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性低,因此并不能将其作为完全认定的检查手段[15]。由于大量尿蛋白对慢性肾病进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检测尿微量蛋白可为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提供指导,检出率高,漏诊率低。但由于其较易与其他肾脏疾病发生混淆,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联合诊断可以互补不足,提升诊断准确率[16-17]。本研究中,损伤组与DM组的血糖指标及DM组与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与DM组血糖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且损伤组与DM组患者尿糖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损伤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DM组(P<0.05)。可见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中,仅需采集患者空腹晨尿,易被接受,同时受外界与人为因素影响小,检验时间短、准确率较高。相关研究指出,选取42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出现早期肾损伤分成甲1组(未出现肾损伤)、甲2组(早期肾损伤),选同期42名健康体检者设为乙组,均行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结果显示,甲1组尿微量白 蛋 白(66.67%)、尿 糖(71.43%)高 于 甲2组(4.76%、9.52%)、乙组(0.00%、0.00%)(P<0.05);甲2组尿微量白蛋白(4.76%)、尿糖(9.52%)高于乙组(0.00%、0.00%)(P<0.05)。甲1组中,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查阳性率(95.24%)高于单纯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9.52%)、单纯尿糖阳性率(0.00%)(P<0.05)。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以血糖指标水平并不能将糖尿病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进行明确诊断,且单尿糖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诊断率并不理想。以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