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创新研究
——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

2022-09-15卢海英黄永良

关键词:大思政国防协同

卢海英 黄永良

(浙江海洋大学 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浙江 舟山 316022)

国防教育是国防和军队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时代,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多次就相关问题作出重要论述,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深入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为高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新问题

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全民国防教育法律法规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和应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安全形势重要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多年来,高校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围绕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大力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增强了高校师生的国防观念,激发了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热情。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国防教育内外动力激发不足。在我国经济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组织成员构成和思想状况发生变化,部分人员的国防意识并没有同步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所忽视,在现实中也出现一些不利的影响,未能形成有效的开展国防教育的外在环境驱动效应,未能把全民国防教育当作强军兴国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当作促进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支撑,从内心里未能真正重视国防教育。网络时代各种思想交织渗透,国防教育缺乏对新兴媒体的主动占领,未能激发开展和自觉接受国防教育的内在驱动力。许多高校未能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制定国防教育规划、组织实施和育人方案中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开展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缺乏,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使得国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二) 高校国防教育主流引领的刚性推动缺乏。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缺乏制度保障,领导重视不够,在选题、内容、方法等方面缺乏系统设计,高校师生思想认识缺高度;领导机构缺规范;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模式单一;内容方法缺更新,军事课师资缺乏,教育手段陈旧,缺乏时代感,学生学习乏味。军事训练大部分仅停留在“训队列和整内务”上,没有真正开展武器操作和仿真训练等时效性的军事科目,训练质量层次处于低层次徘徊;开展师生国防教育活动少之又少,高校国防教育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刚性规定而趋于边缘化。

(三)对国防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认识不足。高校国防教育蕴含着浓厚的德育因素和强大的育人功能。国防教育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综合国防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高校重思政教育,忽略了国防教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使得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做到统筹协调,形成育人合力,未能真正实现同向同行效应和发挥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以“课程思政”为依托,构建高校国防教育的新模式

“课程思政”是近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除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外,挖掘寓于专业课和通识课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打造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挥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课之间协同效应,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课程思政”引领下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大思政”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课题。[2]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开展国防军事课教学、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实践活动等教学过程为载体,挖掘国防教育中渗透的诸多思政元素,以达到巩固思政教育效果:一是增强国防观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坚定理想信念,抵制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粉碎外国和平演变的图谋,坚定“四个自信”;三是增强“居安思危”国家安全意识和自我奉献的责任担当意识。鉴于思政教育与国防教育无论在意识形态上、内容上和功能上都具有明显的一脉相承性,发挥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积极协同效应,浙江海洋大学积极探索实践构建基于“课程思政”的五位一体国防教育新体系,开辟“大思政”视域下国防教育的新模式,最终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几年来,浙江海洋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为遵循,以思政课、军体课、学生军训及大学生“征建用”等为实践平台,同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研究确立坚持“一个引领”、突出“两个引擎”、注重“三个统住”、借力“四个优势”、创建“五个特色”的总体工作思路,持续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着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海洋特色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育人新体系,具体见图1。

图1 海洋特色“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育人新体系

(一)紧扣“立德树人”宗旨,注重高校国防教育顶层设计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提出“征建用”融合发展新概念,将协同效应理论引入国防教育育人的全过程,形成爱党爱国爱军强大正能量,创新了“国防思政教育的活力在于实践”这一根本教学理念,加强了国防教育顶层设计,把住党委统揽、顶层统领、全面统进“三统”工作格局,制定国防教育“路线图”、“规划表”,打好“组合拳”,打通“国防链”,强调“一个调”推进,“一张图”落实。[3]

(二)借力“军民融合”战略,注重协同创新,创建思政教育国防育人新机制

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要提高教育实效性,必须将国防教育过程中涉及的主体、要素、内容、环节之间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张力。在思政教育国防育人机制(组织、形式、内容、制度)上发挥协同效应作用,从国防教育与大思政教育—横向协同效应;国防教育组织体系与法律法规—引领协同效应;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活动与第二课堂活动,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体育训练—交叉协同效应;国防教育与军校融合—点状协同效应上创新。主要体现在“四融”:一是融教育理念。融军队红色文化基因作为“活”教材,确立高校国防教育育人的价值导向。二是融组织机构。将军地武装部门与学校武装部门联合办公,统筹协调,共同开展学校学生征兵、军训等国防教育工作。三是融师资力量。与军地专家共同组建舟山市国防教育讲师团,拓展师资力量。四是融教学资源。探索军校共建共享数字化军事理论教学资源和驻地红色教育资源,共研共学育人才。

(三)注重蓝色领航、国防铸魂,构建“五位一体”国防教育新体系

依据学校所处地理环境与办学专业特色,从促进师生“认识海洋、关爱海洋、投身海洋”的文化缘起,到齐心共筑海洋强国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把握当前国防教育的发展战略时机,以海洋特色为指引,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态,全要素实施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形成多路径多体系协同育人的新思路,建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立交桥”,创建“五个特色实践育人体系”:海洋元素鲜明的特色课程实践育人体系,大学生征建用的特色队伍实践育人体系,红蓝绿全覆盖的特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海陆空一体化的特色军训实践育人体系,军民校齐步走的特色融合实践育人体系。

综上所述,学校在针对当今大学生国防意识缺乏、安全意识淡化、爱国立场不坚、理想信念不明、责任担当缺乏和吃苦奉献缺失等教育困境下,积极推进学校国防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正确把握了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的价值导向关系,积极探索了高校国防教育中“课程思政”,充分发挥了高校国防“铸魂育人”功能,有效增强了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校园内营造热爱国防、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和献身国防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了理念、机制、平台和要素多维协同创新实践,形成可资借鉴的高校思政教育和国防育人的新思路、新模式,对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国防育人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三、“大思政”视域下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新思考

(一)回应时代需求,亟待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刻调整时期,世界在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除军事安全等传统安全问题外,生物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因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失衡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地缘政治因素矛盾更加突出,局部地区冲突战火不断,天下还很不太平。与此同时,世界新军事革命飞速发展,信息化战争向智能化战争深刻演变,我军军事斗争准备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建设现代化国防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因此,回应时代的急迫需要,契合学生的现实吁求,开展高效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是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引领作用。

(二)更新国防育人理念,创新国防教育育人方式。国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育人工程,各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将国防教育融入大思政中,形成“大德育”综合育人的格局,以战略思维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顶层设计,把高校的国防教育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任务下来认识推进。创新国防教育育人方式,积极响应“课程思政”的主旋律,充分挖掘国防教育中蕴含的诸多思政元素,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把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强化居安思危意识,贯穿于国防教育整个过程,与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形成紧密契合和互补,用好防课程教学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国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完善国防教育联动协同机制,构建国防教育协同育人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学校是开展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应旗帜鲜明讲政治,准确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的根本要求,抓好国防教育工作的深入普及,全面提高学校国防教育质效。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为遵循,克服高校教育中“两张皮”的现象,整合资源基础,共享教育平台,实现国防育人的最优化,完善国防教育联动协同机制,将国防教育过程中涉及的理念、要素和内容等与思政工作和体育工作等有机组织协同起来,形成融合横向协同;将国防教育过程中涉及的路径、资源和平台等协同起来,形成“校军地”交叉协同;将国防教育的理论、实践、文化等体系协同起来,形成纵向协同;将国防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协同起来,形成点状闭环协同。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的强大合力与张力,从而实现“1+1>2”的国防教育协同育人效果。以全新的视角、思维和空间,实现国防教育工作的理念、机制、平台和要素多维协同创新实践研究,构建“大思政”国防教育协同联动育人新模式,有效解决国防教育工作中体制机制不健全、抓建氛围不浓厚、方法手段不系统、协同育人不到位、时代特征不明显、保障措施不完备等问题,从而形成国防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高效铸魂育人新模式,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积极的借鉴及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大思政国防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美国如何“玩转”国防供应与采办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国防预算增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