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 世纪前期中英白铅贸易探析
2022-09-15张泽琳王元林
张泽琳 王元林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白铅的冶炼技术是中国古代一项辉煌的成就,明代白铅生产已达到了相当规模,17 至18 世纪时中国的白铅世界闻名,源源输向世界各国。关于中国白铅的出口贸易,学界探讨得比较少,陈海莲等[1-3]对17 至18 世纪中国白铅在国家贸易中的作用以及中国国内白铅的生产与运输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刘人滋等[4]所编《清代广东矿冶及其影响研究》对出口的白铅产品及其影响也有所论述。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集中于科学技术史范畴的问题与考察,所涉及白铅相关的经济史层面的研究较少,对于中外白铅贸易的研究仍有讨论的拓展空间。18 至19 世纪,英国是中国白铅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笔者现就18 至19 世纪前期的中英白铅贸易情况试作探讨。
一、白铅生产和出口情况
白铅,又称倭铅、亚铅、锌材及中国锌,为铁、铜和锌的合金,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生产出来的一种重要金属。白铅的硬度高于锌,但不如铁,坚实而有一定的可锻性,古代主要用以和铜配合制作黄铜(铜锌合金)。[5]清人郑复光所著光学著作《镜镜詅痴》中记载:“闻之广东铜行,一云每铜百斤参白铅六十斤、黑铅五斤,则铜水易流注而铸器光泽;一云白铅七十五斤、黑铅三斤,则坚软得宜,不致铜多性软。”[6]
白铅作为明清时期重要的钱币材料——黄铜的组成成分,对我国的历史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古代,炼锌术是一项高难度的冶金工艺,明代黄铜的大量需求使得冶锌技术得到了发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卷十四“五金篇”中详细记载了冶炼白铅的工艺流程:“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没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乾,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锻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7]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炼锌技术的记载。
虽然我国早在明代就已经能提炼金属锌,但关于白铅的生产情况直到清代才正式见于记载。清代白铅的年产量以贵州为最高,其次为广西和云南,四川、湖南也有一定的产量。[8]为此清廷也建立了一整套供应体系,朝廷经采买或课税所获的白铅,主要供应京局和各省铸局所用。[9]118为防止矿徒聚众闹事,威胁统治基础,清朝一直对开矿采取谨慎的态度,但对于铸钱所需矿产开采则相对宽松。康熙十四年(1675),清廷允许各地百姓呈请开采白铅、黑铅矿,康熙十八年(1679)制定各矿管理条例,规定采矿所得20%作为课税交给官府,其余80%听民自由发卖。[9]118所以清代中国西南地区及两湖地区生产的白铅也得以进入国内市场并大量用于出口。
中国的白铅首先由葡萄牙人以讬他臬(Tutenag)的名义出口,荷兰人命名讬他臬为spiauter 或speauter,而英国人命名这种金属为spelter。[4]136中国的白铅以金属锭的形式出口,通常是通过重新熔化较为纯净的白铅金属而后铸成的白铅块,重量从几千克到超过10 千克不等。[4]137白铅是各东印度公司首选的低成本压舱货物之一,后来欧洲的工匠们意识到这种金属可以用来给金属镀金和模仿黄金时,白铅由压舱物变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因其通过压制、冲压和模压,很容易成形,可以用于制造玩具、纽扣等小物品以及金银仿制品,在18 世纪30 年代之前,白铅在西方就已经被用来为欧洲市场创造新的商品,从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消费文化。[2]85
17 世纪70 年代以前,中国白铅的出口量较少,每年交易金额最高为1 000 西班牙银元,而后葡萄牙人、中国人和英国人在南中国海、印度洋和欧洲开拓市场,导致17 世纪末期白铅出口量剧增。随后出口量在18世纪初减少,从18 世纪30 年代开始,中西白铅贸易又趋于兴盛,1817 年白铅出口量超过5 万担。[4]135在18至19 世纪前期,荷兰、英国和瑞典的商人经常参与中国白铅的海上贸易,大量白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东南亚、印度、日本和欧洲等地。
二、18 世纪中英白铅贸易情况
欧洲锌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白铅商业垄断的阻碍。直到16 世纪末英国才开始生产黄铜(铜锌合金),17 世纪后期黄铜工业才迅速发展,远落后于奥地利、德国和法国等其它欧洲国家。即使是发展了黄铜工业后,英国实现大规模锌生产仍十分困难。18 世纪40 年代,英国锌一进入市场,英国商人就压低中国白铅的价格,试图迫使英国锌生产商退出英国市场。中国的白铅持续充斥着英国市场,极大地阻碍了英国锌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91所以在中英两国的贸易中,与茶叶、棉花、生丝、南京布等大宗商品相比,白铅虽然没有占据贸易的主要地位,但也是英国大量进口的商品。
中英之间的白铅贸易大致可以分为18 世纪和19 世纪前半期两个阶段,18 世纪时中国的贸易伙伴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19 世纪则由英国私商替代。
早在1644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苏拉特号”前往澳门进行第四次投机贸易时,就曾经尝试用胡椒与在澳的葡萄牙人进行白丝和白铅交易,可惜最后没有成功,意图直接和中国贸易的目的也没有达成。[10]36-37英国东印度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与中国成功进行白铅贸易的最早记载是在1689 年7 月,马德拉斯总办事处派遣可载重730 吨的“防卫号”前往广州,准备装运糖及其他产品运销波斯,9 月时该船因不被允许驶入广州黄埔而停泊澳门。10 月1 日公司与十三行行商朱亚订约预购白铅3 000 担,每担价格为3.7 两白银,而9 月15 日广州的白铅市价每担仅为3 两。[10]87此后,直到1698 年才有关于公司到中国购买白铅的记载,1698 年3 月2 日,“麦士里菲尔德号”从唐斯启航,于8 月26 日抵达澳门,此次英国东印度公司预约购买250担白铅,价格为2.88 两每担,与行商洪顺官约定船到黄埔两个月内全部船上交货[10]99,而10 月份洪顺官突然陷入官司,“麦士里菲尔德号”的交易多次变动,当它几经困难于1700 年7 月8 日离开广州时,装载的白铅只有248 担,总价值714.5 两[10]106。1700 年10 月11 日,公司派遣的“伊顿号”到达舟山,订购了白铅820 担,总价值2 850 两。[10]1211701 年11 月,公司派遣可载重330 吨的“坎特伯里克号”前往厦门,船只于1702 年8月16 日到达,订购白铅300 担,每担3.6 两。[10]1371703 年5 月,公司派遣“凯瑟琳号”从苏拉特前往昆仑岛和厦门,并于1704 年7 月21 日抵达厦门港,在这里“凯瑟琳号”获得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禁运白铅出口,因为海贼帆船将它们铸成军器”[10]145。但最后公司还是得以购买到550 担白铅,“是得到‘在福州的总督’特别许可的,而将糖适当减少”[10]148。此后,中英之间的白铅贸易基本都是在广州进行。为清晰起见,谨将公司商船自1689 年起在华购买白铅的情况列成表格,具体见表1。
表1 1689—1739 年英国从中国输出白铅情形表
表1 显示,自1722 年开始,公司在广州购买的白铅单价为6 两每担,至1732 年涨至6.58 两,是1700 年广州白铅价格(2.88 两每担)的两倍多,而白铅的贸易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最多高达3 500 担,总价23 027 两。1739 年后,公司似乎没有再进行白铅一项的采买。直到1772 年公司档案再次出现中英间的白铅贸易数据,不过采购者不再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而是英国私商,具体贸易数据见表2。
表2 1772—1792 年英国从中国输出白铅情形表
18 世纪后半叶,印度港脚商人群体快速发展壮大,他们以种种借口争取停留在广州或澳门,18 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英国私商,对此后中英之间的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1]171772 年英国私商在广州购买白铅987 担,而同一贸易季度欧洲其他国家仅丹麦购买了401 担[12]205;1774 年广州市场白铅的流通价格为5 两8 钱一担,[12]229英国私商购买5 998 担,同年法国船只购买3 241 担,丹麦船只购买905 担,瑞典船只购买589担[12]229;1792年到广州贸易的英国私商船一共20艘,共购买白铅36 578担,成交单价为每担7两,总价值256 046 两,而同一年丹麦船只的贸易数量为102 担,瑞典船只购买的白铅数额仅为85 担。[13]
虽然中英之间最早的白铅贸易记录是1689 年,但比较稳定的贸易应是从18 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私商船在1700 年至1792 年间,有记录的白铅贸易为17 年,期间白铅价格不断上升。18 世纪前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白铅贸易数额最低的是1700 年的248 担,总价714.5 两,最高的是1732 年的3 500担,总价23 027 两,其贸易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8 世纪后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退出白铅贸易后,英国私商所购买的白铅数额巨大,均高于同期的其他欧洲国家。1792 年英国私商白铅贸易数额高达36 578 担,金额高达256 046 两,是中英所有白铅贸易中交易量最大的一次。
三、19 世纪前期白铅的限制出口与违禁私运
清嘉庆年间,中国白铅的出口量巨大,“十年内出洋细数,内至少年分七十余万斤,至多年分三百三十余万斤,其余年份一二百万斤不等”[14]349,其中“每百斤收正税银三钱,加以耗担归公等款,共收银五钱六分七厘,每年收白铅税银约计四五千两至一万数千两不等”[14]349。
但随着开发日久,国内白铅的产量也在缓慢下降,使得铸币原料减少。嘉庆十二年(1807),清廷开始限制国内白铅的出口数额。十二月初嘉庆帝下旨:
朕闻粤海关每年出口白铅,为数甚多。白铅一项,因不能制造弹丸,无关军火之用,向未立出洋明禁。但系鼓铸必需之物,近年各直省钱局,铅斤日形短少,目系贩运出洋日多一日之故,不可不定以限制,以防流弊。着传谕常显即将粤海关每年出口白铅,查明书目,大加裁减,或竞可不令贩运出洋,奏明设禁停止,亦无不可。该监督务须体察利弊轻重,会同总督酌定章程,不可贪图小利,因循滋患也。[14]349
至次年(1808)正月,粤海关监督常显奏言:
伏思白铅一项出洋,由来已久,虽征税有限,实为夷人岁需之货,今若一旦禁止,不许出洋,在远夷无知,不免新生疑虑,似不足以昭恤而示怀柔。但白铅为内地鼓铸必须之物,诚如圣谕,不可不加以限制,应请嗣后夷船回货置买白铅,每年通计各船,先以最少年分七十万斤为率。查白铅向于广东佛山镇地方凭洋商购买,陆续运省报验,然后卖于夷人,出洋严密稽查,不许额外多带。[14]349
后嘉庆皇帝准旨,白铅每年出口额以七十万斤(共计7 000 担)为限,同时清廷对于白铅出口的稽查也加以严格管理,外国商人若想购买白铅,则自行联系十三行行商,由行商到佛山收买,“由佛山同知查明斤两,填给印照,运至省河,复赴南、番两县验明截角,申报关部衙门覆验无异,始准夷人分装出口”[14]553。
白铅的限制出口政策使得白铅出口供不应求,嘉庆十五年(1810)八月,澳门王室大法官,兼任葡方海关司法官、王室司库官的眉额带历以“省城贴近佛山,(白铅)递年尽归洋商收买,转售黄埔各国夷船,致令澳夷采买不得,殊失公平之道,有负大宪一视同仁之恩”[15]为由请求清廷每年从七十万斤白铅限额中分拨三十万斤由澳商直接前往佛山报验采买。几经周折,嘉庆十七年(1812)清廷终于同意每年从限额的70 万斤白铅中拨出14 万斤交由澳商采买。
19 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未再购买白铅,而是由英国私商在华大量采买,详细的贸易情况见表3。
表3 1817—1830 年广州白铅出口贸易情形表
据中国白铅限额出口要求,除去分拨给澳门的14 万斤,英国在中国采买的白铅数量应不高于56 万斤,即5 600 担。然而除了1826 年至1829 年可能因“棉花危机”的恐慌,英国私商未曾购买白铅外,1817 年至1830 年,其间有交易记录的十年,英国私商有6 年从广州输出的白铅量超过限额的7 000 担。1817 年至1825 年,英国私商从广州输出的白铅量最高纪录是1817 年的55 000 担,最低是1825 年的300 担,平均每年输出17 884.6 担,远高于清廷规定的7 000 担,可见违禁运出的数额之大。正如格林堡在《鸦片战争前中英通商史》中所说,“散商显然早在1842 年的强迫开放新口岸以前,就将中国对广州对外贸易的限制大部分破坏了”[11]46,“第一代‘英国散商’的港脚贸易性质使他们长于用走私和行贿等手段逃避严刻的广州制度。第二代‘英国散商’继续扩张那打破广州制度的、非法的‘行外’贸易”[11]67。尽管清廷一再强调严密稽查白铅非法输出,但是仍无法阻止英国私商从中国大量输出白铅。
道光十二年(1832)七月,“两广总督李鸿宾、巡抚朱桂桢、粤海关监督中祥等会奏,外夷各国均以产铅,无须来粤贩运,请将报部出洋白铅定额暂行停止,应如所奏,即将前定出洋额数裁停,以归核实”[14]351。至此,清廷终于下令禁止白铅出口,并加强了对白铅私运的巡查,严惩白铅走私:
粤东滨临大海,通洋水道甚多,现在白铅停止出洋,诚恐日久疏于防范,以致奸商贩运,复有偷漏营私等弊,着该督等严饬关津要隘地方,各随时认真巡查。遏有私贩铅斤,即照例分别严办,仍于年终取具关厂各关并无出洋白铅切实印结,送部查核,报部核办,以垂永久,而杜流弊。[14]351
1832 年中国禁止出口并严惩私运白铅的政策,是中英白铅贸易停止的重要原因。但其实至19 世纪初,白铅的国外市场需求也在渐渐下降。从16 世纪末至19 世纪, 中国白铅在出口西方的同时,也推动了欧洲炼锌业的发展。早在1738 年,英国人Champion 便取得了炼锌的专利,英国商人看到了金属锌的商业价值后,也开始投资冶锌生产。[16]到19 世纪,欧洲将中国的冶锌技术引入了工业化生产中,成功完成金属锌的工业化生产,能够自行生产出相当规模的锌,从而减少了从中国进口白铅的必要性。[1]656另外,欧洲也陆续发现了一些蕴藏量巨大的铅锌矿,特别是中欧西里西亚(Silesia)地区的铅锌矿,成了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西里西亚锌块的形状、色泽完全可以代替中国出产的白铅,因此逐渐占据市场。在中国白铅的主要市场——印度,白铅最终被1826 年后引入的德国出产的西里西亚锌块所取代,英商也不再将中国白铅出口到加尔各答。[2]138而1828 至1832 年,广东由于制造铜器的白铅量不足,已经开始从西方国家额外进口锌块。[1]629
中国先进的冶锌技术和规模化的生产使得白铅在清代成为中外贸易中重要的金属商品。中英两国间的白铅贸易兴起于18 世纪,衰落于19 世纪30 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私商先后成为中国白铅贸易的重要伙伴。18 世纪中英间的白铅贸易总体呈增长趋势,至19 世纪初清廷严格限制白铅出口,然而中英间的白铅贸易数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在英国私商的违禁私运下达到高峰。19 世纪30 年代后,由于中国禁止白铅出口的政策和欧洲铅锌矿的发现、锌工业化生产的完成,白铅渐渐失去海外市场,退出了中英贸易。18世纪至19 世纪前期,中英两国间白铅贸易由盛转衰的过程也反映了清代中国商品海外市场的发展,既为当时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所限制,也受输入国的同类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情形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