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政治素质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

2022-09-15李红梅

活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政治素质隐性动机

李红梅 汪 曦

(徐州医科大学,徐州 221004)

党员发展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各级党组织要将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工作当中,严格把控发展党员的质量。中央党校校长陈希在《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一文中曾表示:“对那些政治上不合格、想混入党内捞好处的人,一个都不能要。”大学生是建设党和国家的重要人才,吸纳优秀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察他们的政治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党员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大学生党员存在政治标准无法量化、不易衡量等问题。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考察和评价大学生政治素质也有别于其他群体。本研究对如何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质量、把握政治标准、改进政治素质评价等工作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构建党员发展政治素质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努力提高党员发展的质量。

一、党员政治素质的核心内涵

政治素质是人的一种基本品质,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素质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起到稳定的内在作用。一个人的政治素质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价值观、政治信仰、政治心理、政治态度、政治行为、政治能力等。政治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也标志着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水平,因而党员的政治素质也是党的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直以来,党员的政治素质建设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同志认为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所有工作都不能忽视政治,他说:“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党员政治素质建设的问题,明确提出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他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他反复强调:“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和政治优势。”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必须做好党员政治素质的培养和考核。

二、政治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框架

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重点有两个环节:一是培养环节,二是考察环节。培养的核心要求是成长,考察的核心要求是准确。一名入党申请人从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有计划地接受党组织的培养,到最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经历一个系统性的培养和考察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磨炼、成长,政治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本研究以培养过程为主线,运用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以素质模型、动机理论、认知理论、情感层次理论、人格理论、意志理论为指导,建构党员政治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抓住培养和评价两个重点,相互结合,相互反馈,既关注个体成长,又关注培养过程、方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结合培养阶段确立分阶段评价的一级指标,以党员发展各环节规定动作和工作标准为依据确立评价的二级指标,根据学生在校培养过程和成长规律,选择三级考核指标及具体操作办法,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努力探索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治标准不容易量化,难以找准考核点和考核标准的问题;二是培养过程、培养方法的优化改进问题。力求做到既重培养又重考察,积极培养、准确考察,不断改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发展的质量。

三、构建政治素质模型

最早研究人的素质的美国心理学家戴维·C. 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以下简称“麦克利兰”)创造性地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这一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的不同方面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显性的“冰山以上部分”,二是隐性的“冰山以下部分”。显性的部分容易了解与测量,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隐性部分难以测量,不太容易改变,但在人的素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麦克利兰将人的素质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六个层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这两个层面是冰山以上的显性部分,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这四个层面为冰山以下的隐性部分。借鉴这一模型的基本理论,可以构建党员的政治素质模型,用以指导如何在党员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政治标准。

根据认知行为理论,认知有不同的层次,包括意识层次、前意识层次和潜意识层次。因此,需要从认知层次理论的核心信念、态度假设、自动思维多层次理解政治认知,以政治信仰、政治理论、政治观点三个能级层次来考察政治认知水平。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是由动机驱动的,而动机是由长期形成的信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信念系统是一个人参与政治活动所持态度的依据,包括政治信念、政治规则、政治认同等。

认同层次理论认为,认同是人对于自身归属的认知和情感的依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认同的本质内涵是归属感,它存在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一是人对自身“归属”于某种身份或群体的思想自觉;二是人对“归属”于某一身份或群体的情感认同;三是人受思想自觉和情感认同支配的行为方式。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认同本质上是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对党的依赖,对党的信心,对党的感情。这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对自己作为党的一员的思想自觉,也就是党员意识;二是对党的情感认同;三是在党员意识和情感认同基础上的行为方式。

行为层次理论认为,可以从特殊时刻行为、稳定性行为、情境性行为三个层次来理解行为的动机和意志层次。动机是指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意志可以引发动机,但由意志引发的动机比一般动机的选择性和坚持性更强,因此把意志看作人的高层次动机。在考察人的动机时,要重点考察人的意志因素。

以上理论分析了环境因素、人格因素与政治素质的关系,同时按照分层分析的方法,细分了政治素质构成因子,明晰了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政治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政治素质模型

模型的内涵及意义:政治素质模型注重的是政治素质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的环境和人格基础下,认知中的核心信念决定态度、动机、意志,态度、动机、意志决定情感和行为,行为被情感和动机直接驱动,也会影响认知和情感,情感既是思想的表达,同时又与行为相伴而行、相互影响。政治素质因子大多数是内在的、隐性的,但又常常通过外在的、显性的因子表达出来。政治素质各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印证、互为因果。这种特性提供了通过显性因子间接评估隐性因子的可能,解决内在隐性因子无法评估的问题,也提供了通过质性研究等直接评估隐性因子的方法。

四、确立政治素质考核评价阶段及考评重点

(一)确立考核评价阶段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明确规定了发展党员工作必须经过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教育,发展对象的确定和考察,预备党员的接收,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等几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本研究按入党人员培养成长的过程和环节设置过程性评价的五阶段:第一阶段是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到确定为积极分子期间的考核评价;第二阶段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期间的考核评价;第三阶段是确立为拟发展对象到吸收为预备党员期间的考核评价;第四阶段为预备党员培养期间的考核评价;第五阶段为接收转正申请到批准转正期间的考核评价。这五个阶段基本包括了党员发展的全过程。

(二)确立考评指标内容

根据政治素质模型,本研究将政治素质的评价指标分为冰上显性和冰下隐性两个方面。其中:显性素质指标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能力、政治立场、政治表现等;隐性指标包括政治信仰、政治动机、政治意识、政治品格等。

根据认知理论、认同层次理论及行为层次理论,细分出政治素质评价指标。政治素质培养的核心层次指标为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二层次指标为政治意识(包括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政治动机);三层次指标为政治表现(包括政治理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行为、精神风貌)。其中,核心层次指标基本上都处于隐性状态,少部分二层次评价指标处于隐性状态,大多数二层次评价指标及三层次评价指标处于显性状态。

(三)确立阶段考评重点

根据发展党员工作阶段划分和政治素养指标内容,确立各阶段培养重点和考核评价重点。

第一阶段为递交入党申请书后到确定为积极分子期间,考核评价的重点是信仰基础、党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入党动机。

第二阶段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期间,考核评价的重点是信仰建立、理论学习、政治意识、政治表现(接受组织培养的态度与表现)、动机水平。

第三阶段为确立为拟发展对象到吸收为预备党员期间,考核评价的重点是政治信仰、理论水平、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政治表现、动机水平,主要对标党员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四阶段为预备党员培养期间,将预备期作为考验期,重点考核思想、情感、行为的稳定性和关键时刻的表现。考核评价重点是政治信仰、理论水平、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政治表现、动机水平。主要是对标党员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五阶段为接收转正申请到批准转正期间,考核评价重点是政治信仰、理论水平、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政治表现、动机水平。主要是对标党员基本标准,重点看是否符合正式党员标准,强调政治素质的全面性、成熟性、稳定性。

五、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政治素质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政治素质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如表1。

表1 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政治素质过程性评价体系(构架)

续表

结 语

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素质培养和考评,是提高党员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将党员发展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教育过程,能够很好地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在评价体系上,注重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提高考察的准确性,并持续推动培养过程的改进。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此外,由于质性评价对评价主体的要求较高,在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提高评价主体的能力水平。

猜你喜欢

政治素质隐性动机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高中生政治素质现状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报纸差错问题的结构分析
凶手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