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差错问题的结构分析

2016-03-03甘伟珊

中国记者 2016年1期
关键词:人事制度精气神政治素质

甘伟珊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媒体的显性结构——人事制度结构和审稿制度,认为媒体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使媒体从业人员的定位与期许不一致,导致低级差错层出不穷。而诞生于铅印时代的审校制度亟待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前进步伐,让计算机技术更人性化。此外,主宰媒介职业素质的隐形结构——政治思想须臾不可放松,精气神不可消退,有了这些,报纸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

关键词 结构功能 人事制度 审稿制度 政治素质 精气神

一直以来,各类纸媒对见报差错的处理不可谓不严,惩罚不可谓不重。为杜绝差错业界也是“蛮拼的”,想尽了备种管理办法,如将差错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处罚越重。旱在2011年年初,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将旗下《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南国今报》《当代生活报》一些年来出现的一百多例典型差错,编辑成《我们错了》公开出版发行;《新京报》每天在二版刊登《更正与说明》,将家丑外扬……然而,纸媒差错却难以根绝,从中外要人名字差错,关键词表述辞不达义、甚至完全相反,到日期差错、地名差错……至于各类低级差错,更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面对如此普遍广泛的低级差错,各界各层没少“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建章立制”……但依然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大有此起彼伏之态。看来,不能止步于从当事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查找原因,而必须分析产生差错的结构原因。从宏观来说,是人事结构没理顺;从微观来看,是校对制度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才让那些低级差错一再发生。

一、人事结构功能缺陷从业者定位与期许错位

传统媒体现行人事结构所导出的功能与党和人民的期许不完全吻合。结构与功能的错位让一线采编人员无法肉化为一名办报的政治家,而自嘲为“打工记者”(见下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事业单位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改革:

第一阶段(1978-2001年),改革的内容是“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1978年《人民日报》等报刊提出“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开启了事业单位改革序幕。1985年国家连续出台《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事业体制改革政策。1992年,国家科委等印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6年,国家发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一阶段逐步确立了以政事分开为导向,朝社会化、分类改革推进的战略。原来的“机制僵化、效率低下”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第二阶段(2002-2006年),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即政事分开。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等文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单位员工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人员身份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对媒体单位来说,存在的问题是改革不彻底,制度设置执行不到位。确切地说是下层改革到位,单位员工市场化,原来的记者变成了“打工记者”。而媒体上层人事改革,更多是走过场。上“稳”下“活”,让许多一线采编人员产生了生存危机感,甚至萌生能捞就捞的想法。

第三阶段(2007-2011年),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全面实施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一线采编人员流动频繁,显得活泛有余、稳定不足。以至于一些基层人员萌生“政治上没有光荣感,事业上没有归属感,职业上没有成就感”的想法。2007年6月,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新闻事件”,记者社会声望蒙羞。社会上关于“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调侃,在另一种意义上是对媒体形象的减分。

这一阶段的媒体陆续诞生了集团,其高层结构是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总编辑、社长,且往往集于一身,上层除了保持“稳”之外,权力增大、资源调配能力增强;下层基本保持不变。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经营类、公益类。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目前正处于消化前三次改革、推进第四次改革进程的阶段。从传统媒体高中低三个层面来看,越往上,传统的人事制度遗留的痕迹越浓;越往下,新的模式越多。换言之,上面讲政治结构,下面是市场结构。具体来说,媒体高层人事结构是政治结构,是省管(及其以上)干部,享受厅级(及其以上)待遇,其档案在省委(或以上)组织部,是政治家,讲政治,讲党性,讲导向,讲责任;中层的人事结陶是媒体内部管理,既享受一定的级别待遇,又像企业家,主要负责媒体的采编等具体业务经营,讲信源,讲质量,讲发行,讲效益;基层的人事结构最活泛,合同制,一线的采编人员像工蜂,每天到处“飞”,讲猛料,讲数量,讲速度,讲工分。整个结构像座金字塔,越往上越稳定,没有被解雇的忧虑。反之,越往下,灵活性越大。尽管都是新闻工作者、上下同处一个单位,然而,他们的人事结构却是不一样的。

这种上中下人事身份不一致的结构,在对待具体事务时,无法“内化”出一致的认识。内化是一种社会化机制,是文化价值取向和角色期待实际被人格系统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需求意向受文化价值取向与角色期待的引导和塑造。媒体低层人员的内化点是“打工记者”,是形而下的“器”;而上层则是“国家干部”,是形而上的“道”。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一旦出错,愈往下处罚愈重,愈往上处罚愈轻。

结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事物是由一定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构成的,这些部分或要素组成一个系统,各部分间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整个系统发挥着必要的功能。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反观报纸经常出现的低级差错,应该说是现行结构导致的负面功能,着想打破这种人人都不想要的“功能”,必须对结构做出调整。具体来说,把中央的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上下一致,同工同酬,彻底改革,营造出同舟共济、同心同德、荣辱与共的生态环境。这样,上下才能内化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新常态。

二、审校制度滞后校对无本对照

从微观来看,报纸(媒体)低级差错不断的原因与现行的“三审三校一通读”密切相关。既有执行不严的主观原因,也有因技术变革而带来的无“本”可对照的现实。

“三审”是指责任编辑初审、主任复审、值班总编(副总编)终审。“三校”——稿件出样后,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校对人员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再出样后,校对人员进行第三次校对,出清样。“一通读”是指由责任编辑通读清样。

“三审三校一通读”是铅印时代出版界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套行之有效的产物,它产生的根基是以手稿为准,校对人员有“本”参照。而现在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记者、编辑、照排、校对、主任、老总之间实行无纸化办公,原来的手稿即有形的“本”已经消失,校对人员无“本”可循。取而代之的是无形无影、无边无际、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圭臬”,它对校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养要求。

电脑可以完整复制原文,但对原文的差错也全盘接受。要想发现其中的问题,必须有更强更高的本领。纸媒出版流程中,校对人员把守着最后一道关卡,职业定位要求具有更全面、更专业、更丰富的知识背景。但事实上,校对人员在单位里的地位相对而言是最低的,收入水平也是最低的。要让他们看得出比他们的学识和水平要高的记者、编辑造成的差错,把采编人员“埋的地雷”全部挖掉,难!因此,低级差错也就难免一再从眼底溜走,流向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行业结构变了,指导行业运行的制度没有变。电脑时代的校对人员仍沿用铅印时代的工作模式,外在的“本”化成了内在的“圭臬”。“黑马校对”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稿可对的校对问题。据介绍,绝大多数报社(媒体)都使用了这个软件。但不容忽视的是,差错率还是降不下来。因此,一些报社采取了敦促记者倒校,奖励编辑、校对“抓差错”的办法。记者通过移动采编系统跟踪自己的稿件,自行在大样上审读,发现差错包括因编辑理解新闻事实偏差引发的新差错,提醒编辑加以改正。编辑、校对在记者稿件中发现差错,一一登记起来。报社按月张榜公布,并且处罚出错记者,等额奖励发现差错的编辑、校对,有效地控制了差错。

三、提升职业素质首选政治素质

职业素质由劳动者的政治思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构成。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专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政治素质是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是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专业素质包含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政治思想素质是职业素质的灵魂,它统领着其他方面的职业素质,它的提高不仅使人政治立场更坚定,也会带动业务能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在新形势下要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生力军。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严格落实政治家办报要求,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解放军报》的差错率仅为0.08%。,在全国报界罕见,这其中《解放军报》所具有的、鲜明的政治特色功不可没。

新闻工作与党的事业休戚与共。党的意识和主张通过一线采编人员所采集的新闻来体现,换言之,采编人员的立场就是党的立场,他们的观点就是党的主张。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必须坚持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素质就是在新闻实践中,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媒体报道的好恶褒贬,自然就形成了新闻舆论的倾向与指向,它可能表达了部分公众的利益诉求。但一经媒体报道,便会产生强化、聚焦、放大、引导、驱动的作用,会反过来极大地影响公众的观点、议题、判断、印象、观感、思考、好恶等,从而在社会形成更大的舆论力量。媒体必须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使新闻媒体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四、面对新媒体冲击重塑“精气神”

近期,笔者认识的一位编辑在网上的吐槽很有代表性。这位编辑贴出了几页与记者的对话截屏——

编:“房管部门产”是什么东西?

记:比如青秀区房管所。(编辑感叹:气死人啊,就5个字都发现不了错在哪儿。)

记:我注意力方面可能有缺陷。

记:略过一切的感觉。

记:很难很集中地看一个东西。

以上或多或少反映了一些记者的浮躁心态。

2015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发布《通报》称,该局组织有关专家对2015年6月1日至3日出版的15种党报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其结果是差错率最低的是0.l48‰,最高达0.557‰;其中7家报纸差错率超过0.3‰。党报如此,都市报的情况肯定也不容乐观。

安全办报时时讲,控制差错天天抓,为什么差错率还是这么高?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差错率高,无外乎有几个原因:粗心,文字水平和知识面有限,责任心不强,报检(校对)水平有待提高等等。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一些采编人员人心浮躁。

在移动互联时代,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报纸(媒体)的发行量和广告经营收入呈断崖式下渭,由此带来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影响,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收入的锐减。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一批批资深记者和办报骨干的跳槽、调动。同时,某某报纸停刊、休刊的消息也经常传来。这是内部因素。在外部,唱衰纸媒、唱衰传统媒体的调调也不绝于耳。

于是,一些采编人员人心思走,一些没走的也心浮气躁,没了精、气、神:有的记者不愿意深入采访,道听途说造成新闻失实;有的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写稿片面夸大新闻事实;有的记者偏听偏信,以至于舆论监督报道不准确,造成不良影响;也有的记者写完一篇稿子,不肯再回头读一遍,更谈不上字斟句酌,就像烫手的山芋一样赶紧递交出去;有的编辑,收到稿子,不经过编辑或者没有认真编辑就签到样上,等大样出来了就在上面编稿……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谁都希望别人是最后一道防线,就等于没有最后一道防线了。于是,各种各样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甚至不可思议的差错就出现了。

传统媒体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波动,由此影响最大的是对采编人员精、气、神的冲击。然而,“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不可怕,可怕的是也许有一天不是计算机技术和新媒体砸了报纸记者的饭碗,而是报纸记者丧失斗志,消极颓废,以致于一事无成。

降低差错率,关键在于人。因此,采、编、校等所有参与新闻生产的人员,必须重视差错率居高不下的问题,要对文字有敬畏之心,提起精气神,倡导职业操守,恪守本职工作,在每个环节、每道工序上切实负起责任。

猜你喜欢

人事制度精气神政治素质
焕发出劳动奋进的精气神
《当代中国人事制度》出版发行
以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浅谈企业保卫人员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性
浅谈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引领作风新常态 提振干部精气神
凝聚老区人民的“精气神”
提高医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创办中学生业余党校 提高学生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