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消费结构视域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2022-09-15

中国市场 2022年26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肉类足迹

易 强

(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引言

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发布的《2020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指出:全球有超过三十亿的人生活在严重缺水的农业地区,且在过去的20年里,全球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下降了20%以上。而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19年我国用水总量达602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682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1.2%。由此可见,我国的水资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食物生产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消耗70%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每生产一卡路里的热量,肉类的耗水量是植物的10倍,生产动物蛋白是生产同量植物蛋白的耗水量的15倍。同时,食物消费状况与饮食健康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各种类食物摄入量过高或过低与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已有较多的证据。食物消费结构近年来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在产品多样丰富的新时代下,引导消费者进行健康合理的食物消费,不仅能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对居民的营养健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中国农业水资源的客观事实出发,分析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现状,判断我国中长期食物结构变动趋势,讨论从食物消费结构改善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实现路径,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 食物消费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食物消费结构现状

第一,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出由“粮食主导”向“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变化趋势。图1中,谷类人均消费量呈现出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由2013年的人均138.9kg减少到2018年的116.3kg,后又上涨到2020年的128.1kg。动物性食物消费量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2013年的人均25.6kg上涨到2018年的29.5kg,后受猪瘟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下跌到24.8kg,禽类则从7.2kg上涨到12.7kg。蔬菜、水果类大致呈上涨趋势,蔬菜类从2013年的94.1kg增长到2020年的100.2kg,水果从2013年的37.9kg上涨到2020年的51.3kg。蛋类、奶类分别由8.21kg、11.7kg增长至12.8kg、13kg。

图1 各类农产品人均消费量

第二,与食物推荐摄入量做比较。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的数据构建表1,通过将2020年各类食物的人均消费量与推荐摄入范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居民当前的食物消费结构与推荐的平衡膳食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2020年的畜禽类人均消费量为37.5kg,显著高于推荐摄入量的上限27.4kg,这还是在2018年之后肉类消费减少之后的消费量。蔬菜类、水果类、蛋类和奶类较推荐值下限分别低9.3kg、21.7kg、1.8kg和96.5kg,谷类消费则处于推荐范围之内。

2.2 未来食物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在人口老龄化与二孩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未来我国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和少儿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2020年的13.5%上升到26.75%,15~64岁人口比重将从2020年的68.55%下降到2050年的59.20%。随着人口结构的演变,人口结构对食物消费的影响也呈现4种类型:对谷薯类和蔬菜类的消费产生正向影响;对肉禽类产生负向影响;对奶类产生的影响先负后正;对蛋类无明显影响。因此,未来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将呈现肉类消费递减,谷薯类、蔬菜类和奶类消费增加,蛋类消费无较大变化的趋势。

表1 推荐的平衡膳食结构范围 单位:kg/a

3 食物消费结构对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机理与实现路径

3.1 食物消费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机理

水足迹理论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新的思路。水足迹是指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的数量。“水足迹”这个概念是荷兰特文特大学著名的水资源管理教授Hoekstra于2002年提出的。“水足迹”包括蓝水、绿水和灰水足迹, 其中, 蓝水指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绿水是指以蒸发的形式被植物所利用的土壤水;灰水是指将污水污染物浓度稀释到水质达标所需的水量水足迹是一种衡量用水的指标。某一种产品的水足迹指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整个生产供应链中的用水量之和。

图2为食物消费结构变动对农业水资源影响的机理图。农业生产结构是决定农业用水量的根本因素,表2为各类农产品的水足迹含量,农户通过改变生产结构和生产规模可以实现水足迹的增减变化。而市场的需求量和国家政策是农户做出选择的主要依据(本文只考虑市场要素)。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引导消费者进行合理健康的消费,最终作用到农产品当中,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图2 缓解水农业资源短缺的实现路径

表2 单位重量食物水足迹含量 单位:m3/t

3.2 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实现路径

影响食物消费的因素主要有:居民可支配收入、食物的价格以及受教育程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及食物价格对一般居民的食物消费影响不大,但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产生较大影响。但在特殊时期,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猪肉价格猛涨,由图3可以看出2020年的猪肉产量比2019年下降了3.3%,相比之下价格变动幅度不大的牛肉、羊肉以及禽肉的产量都有小幅度的上升,其中,禽肉产量上涨5.4%,牛肉上涨0.7%,羊肉上涨0.8%。

图3 2019年和2020年我国四种肉类的产量

受教育程度对食物消费也具有显性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食物消费结构越均衡。目前,人们对食物的消费明显呈现偏好大于理性的特点,许多家庭在购买农产品时更多的考虑个人喜好而不是营养均衡。提高居民对膳食均衡的认识,尤其是女性对食物的认识,可以有效改善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政府适当进行价格控制

虽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相比以前有所下降,但对于肉类产品而言,其消费本身就具有差异性。高收入人群倾向于高档牛肉、羊肉以及海鲜这些产品,且一般的价格变动对其消费不产生影响;而中等及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以猪肉、禽肉为主,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通过对肉类产品进行价格调整,将虚拟水含量较高的肉类产品进行价格上调,可减少一些中等及低等收入人群对其的消费,引导这类消费者去消费虚拟水含量低的肉类,从而改变肉类的市场需求结构,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2 加大对膳食均衡理念的普及教育

大多数居民对食物的营养成分缺乏足够的了解,进而对膳食均衡问题不够重视。虽然中央政府定期发布《中国膳食指南》,但我国居民总体膳食知识非常匮乏,无法进行有效的膳食搭配。在调查中发现,女性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承担食物采购的任务,拥有购买食物的最终决定权,女性的认知水平越高,对各个食物的营养成分就越了解,其所在家庭的饮食状况也会更加的合理健康。而儿童作为影响家庭消费决策的最大因素,其偏好容易影响最终的食物消费决定。因此,可以在学校加强对膳食均衡的教育,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还可以在一些社区超市及公共场所进行广告宣传,设计深入人心的广告标语,以帮助改善居民的饮食观念。

4.3 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

虚拟水含量与居民收入之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中高等收入人群出现拐点。居民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所带来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恩格尔系数的降低,消费重心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而经济与教育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人们会更加注重饮食健康,倡导膳食均衡,更加倾向对绿色食品的消费,这既有利于农业水资源的节约,又是一个可持续利用发展过程。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肉类足迹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肉类研究》杂志征订启事
成长足迹
足迹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足迹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欢迎订阅2016年《肉类研究》杂志
春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