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的新媒体运用分析与创新研究
—以晋商博物院为例

2022-09-15崔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5期
关键词:晋商博物院博物馆

崔璨

(晋商博物院,山西 太原 030072)

1 新媒体与博物馆

1.1 新媒体的定义

“媒介即讯息。”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认为,一个时代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这个时代的媒介所传播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巨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伴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应用,新媒体开始出现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所谓新媒体,其实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广播、电视相对于纸质印刷它是“新”媒体,但是相对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来说便成了“旧”媒体。换句话说,任何媒体都曾是新媒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又都成了“旧媒体”。那么何为“新媒体”?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的应用,为博物馆的多样化展示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1.2 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具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有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服务等五大功能,也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1.3 新媒体与博物馆之间的联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观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博物馆作为为观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场所,它的持续发展也势必需要拓展更多的功能。而博物馆在长期发展中所固有的价值理念、展陈模式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科技飞速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博物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亟需新媒体技术开拓博物馆新功能,将博物馆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打造博物馆的新优势。所以新媒体对博物馆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观众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一个优质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与多样化的服务,丰富了博物馆的陈展内容和展览主题,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让观众更加熟悉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了解博物馆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

2 新媒体特征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2.1 数字化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基本特点。从博物馆的自身发展来看,新媒体的“加盟”使博物馆的传统功能和角色定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主要解决了博物馆展品展示的局限性,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改变了文博场馆的服务模式和观众的参与方式,利用“云端”发布馆藏、介绍展览、开设网上展厅等,使观众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充实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敦煌研究院综合使用互联网技术等多种手段,在微博、官方网站等平台开启“云游”莫高窟新模式,发布“‘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等线上资源,为观众了解敦煌文化搭建优质平台。广东省博物馆结合当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出“粤博导游吧”小程序,在3D空间里看展、寻找洗手间、无人贩卖机、购买文创产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常态化的情况下,也进一步减少了观众聚集和接触。

2.2 多媒体性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音、图片、信息的技术,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如今,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为观众带来更为新颖、更加全面、更加直观的参观体验,得到了观众的青睐。晋商博物院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明清晋商的发展历程,创新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传统的展示模式与沉浸式艺术体验相结合。它的最大魅力在于利用空间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色彩、图像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观众视听、想象等多种感觉,使观众在参观时获得独特感受,进而对晋商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传播晋商文化增添了新活力,使晋商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3 交互性

交互性也是新媒体在博物馆应用中较为重要的特点,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建立了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观众的参与度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博物馆发展的角度出发,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拓了博物馆的发展路径,它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听到社会各界的不同声音。博物馆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体验,需要使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主页等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分享交流,观众在参观之后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分享参观体验,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观众对未知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实现了博物馆的知识传播与教育功能,使博物馆获得了较好的口碑。

3 晋商博物院应用新媒体基本现状

3.1 微信公众平台

晋商博物院微信公众平台于2020年12月14日正式启用,定期分享馆藏文物、精彩展览、历史文化知识及公益活动等相关信息,截至目前浏览量达到105.6万人次,已累计推送文章200余篇,现有粉丝量约25万人,2021年12月在山西文化场所类微信影响力榜单中位居首位。官方微信平台成了晋商博物院重要的对外宣传窗口之一,为观众提供预约门票、VR线上观展、语音导览、了解最新活动等相关服务,与观众的互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2 官方网站

晋商博物院官方网站主要分为首页、服务、展览、古建、藏品、园林、文创、教育等九大板块。网站全面展示了晋商博物院的古建筑文化、园林艺术、天下晋商等重要展览信息以及文物藏品详情、晋商博物院最新信息动态、线上预约参观服务、文创空间展演等。网站实现了数据保存检索、数据分析、府衙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文化传播等功能,向观众展现内容丰富的文物信息,辅助观众获取更多的文化体验。

3.3 多媒体展示

晋商博物院拓展“互联网+中华文明”新途径,推出官方微信小程序,实现“线上云游展馆”,利用VR技术展示文物展品及晋商故事,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并打造“万里茶道”沉浸式数字体验馆。在馆内设置多处触摸屏,通过三维影像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利用LED屏、投影机等多媒体设备以数字化手段结合创意互动形式,实现“万里茶道”与观览者“零距离”接触,让观众获得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双重体验,让文化与艺术流动起来。

4 晋商博物院应用新媒体的现状分析

4.1 新媒体应用程度偏低,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而且我国网民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为75.1%。当下短视频时代正在兴起,青少年群体热衷于此。怎样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与互动,怎样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新媒体平台中来,是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问题。晋商博物院仅仅依靠微信公众平台、官方网站进行宣传,传播效果欠佳,博物馆的关注量较少,未能实现平台的引流优势。

4.2 新媒体平台内容同质化,还需进一步创新

在新媒体平台内容编辑方面,由于内容同质化缺乏吸引力,活跃度低迷,未能实现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当下的宣传重点主要是以博物馆日常相关活动展览报道为主,缺乏有深度的报道内容和多样性的报道形式,对馆藏文物资源等内容缺少统一规划,对晋商精神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挖掘不足,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表现优势,未能结合自身的传播渠道和观众需求及特点进行传播,高质量内容供给不足。

4.3 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仍需进一步激活

从事新媒体工作的岗位设置不够明确,人才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和工作指导。当前博物馆从事新媒体的工作人员既需承担原有岗位的工作,又要兼顾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发布和维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转,未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5 晋商博物院应用新媒体的创新研究

博物馆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也进一步开拓了博物馆的新功能,有效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博客、微博等新兴手段传播博物馆文化。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文物点约35万处,收藏于各类博物馆中的文物达2000万件,每年还有大量的文物出土。但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保存条件、保护技术等诸多限制,能够展出和提供研究的文物占极小一部分,而且还存在着文物藏品展示空间有限、展示手段较为单一、与观众沟通不畅等问题。

面对博物馆中存在的藏品展示空间有限、展示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博物馆以数字陈列、数字影像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进行文物展示,构建了更加完备的博物馆知识体系,配合博物馆的传统展陈模式,使观众获得在传统模式中无法完全呈现的展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等信息。

面对博物馆中存在着与观众沟通不畅等问题,当前很多博物馆通过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打开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新窗口,让观众时刻了解博物馆的详细信息,同时也可以对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分享和意见表达的平台,与观众保持密切互动,持续为观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文化服务。

博物馆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破解难题,完成传播形式上的创新与飞跃,使博物馆厚重典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通过新媒体穿越时空的阻隔,回到过去与现代对话,给予观众美妙神奇的参观体验,充实提高了观众的精神生活。晋商博物院综合运用数字化展示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展陈实物为基础,结合多媒体辅助展示,形成虚实结合的展线体系。同时利用观众跨越每个建筑间隙,以院内建筑之美、园林之秀、景观之雅点睛,形成场景与现实交互的体验展线,观众借助移动端APP根据个人爱好和需求,依照关键词或者其他检索标准搜索展品、展区,形成个性化展线,打造“万里茶道”沉浸式数字体验馆,借助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及设备,动静结合展示万里茶道沿途景象。晋商博物院现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为观众提供预约门票、获取最新展览资讯等服务,扩展了博物馆的宣传服务范围,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观众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知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享受精神生活也逐渐成了观众的一种生活态度。早期的博物馆只接待有身份、有地位的贵宾,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博物馆的发展,博物馆也逐渐面对大众开放,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也从普通的游览参观到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转变,这也要求博物馆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满足观众对新奇事物、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求知欲,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晋商博物院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等多种技术手段不仅展示了完备的历史实物,而且向人们梳理了晋商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深厚的晋商文化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的观众通过自己无限的遐想,勾勒出晋商的辉煌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场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6 晋商博物院应用新媒体的未来展望

6.1 加强新媒体宣传主题的贴近性

晋商博物院立足馆内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深入挖掘背后蕴含的晋商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从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真正做到多样化呈现、多角度表达。同时,新媒体宣传主题要以凸显晋商文化、展示晋商精神、服务广大观众为根本出发点,将博物馆馆藏内容与丰富多彩的山西传统文化、晋商精神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结合,让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升华,让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报道形式,让晋商文化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6.2 拓展新媒体优势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

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打造具有独具晋商特色的新媒体平台,形成晋商博物院专属的新媒体矩阵包括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短视频平台,融合影视、网络等媒介,可以开设“晋商文化大讲坛”栏目,邀请相关学者讲解晋商文化,拍摄晋商文化纪录片,通过专属的新媒体矩阵定期发布,将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传统媒体的优势相结合,发挥专属新媒体矩阵的传播作用,使晋商博物院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紧跟时代潮流,进一步提高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6.3 丰富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①借助主流媒体进行广泛推介,提升晋商博物院社会影响力。加强与中央及各省市新闻网站驻晋记者站的联系,结合节假日、传统节日等特殊的时间节点进行密切沟通,共选新闻主题,商讨宣传计划,组织接受采访,将双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②精心策划,突出重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借助举办各类原创展览、社会活动的契机,全面宣传博物馆的展示内涵,侧重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把握展览的主题式宣传,采取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等多种报道形式,推出有一定水准的文化产品,同时在报纸开设专栏,传播伟大雄浑的晋商文化,让晋商精神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

③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重,扩大传播效果。整合两者的优质资源,发挥专属新媒体矩阵的传播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观众互动,及时推出微信点赞、投票等相关活动,增加展览配套活动的曝光率,包括社教活动、公众活动、学术活动等,形成有深度、有重点、有聚焦的宣传重点,打造优质的新媒体平台。

④健全人才机制,打造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引进好、利用好、培养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是当前和今后博物馆实现稳步发展扩大影响力的关键一环。一是挖掘现有职工优势,实现人才融合、优势互补;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激励创新中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人才培养,对从事新媒体工作岗位的人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学习先进经验,使之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水平,掌握前沿理念与工作技能,适应新媒体岗位的需要。

7 结语

晋商博物院将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让文化遗产成为可触摸的历史记忆,成为闪耀着人类智慧的“活化石”,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风火轮”,创新传承晋商文化,弘扬晋商精神,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赋博物馆的文化价值,真正实现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猜你喜欢

晋商博物院博物馆
梅花依旧向阳开
——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春意
博物馆
传承千年商业文明
视觉
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露天博物馆
晋商:弘扬晋商精神
晋商:互联网助推晋商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