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从《南方周末写作课》看写作方法论

2022-09-15杨树弘刘桂池

新阅读 2022年8期
关键词:南方周末选题细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媒体工作者提升专业水准的重要课题。

《南方周末写作课》围绕“如何讲故事”这个主题,汇集了五位资深记者的采写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套易借鉴、可操作的写作方法论。从选题的获取到采访的执行,再到细节呈现和文本构建,为媒体从业人员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好选题怎么来的?

好的选题可能是一个关键词或者一句话,但却能体现出记者的专业功底。因为要从浩繁信息中判断出有价值的选题并不是一件易事,考验的是记者的思想政治素养、价值判断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四向四做”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具体的媒体实践中,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考虑,做什么选题、讲什么故事。正确政治方向是选题策划的根本出发点,是确保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指南针”。

什么是好细节?很显然,不加选择的细节并不能堆砌出好文章。《南方周末写作课》一书提到好细节的若干标准,这里重点提三条。其一,好细节要服务于主题及文章主要人物、事件。具体来说,假设我们要表现人物的某项重要特质,那么,能生动准确表现这一特质的细节,就是文章需要的好细节。其二,好细节能让叙述生动而富有节奏感。细节分为言语、动作、外表、心理、环境等类别。如果一篇文章只运用某一类细节,比如全都是对话,或环境描写过多,就会显得乏味。试着将不同类型细节组合运用,能让叙述更立体、更饱满。其三,好细节要直击人心、引发情感共鸣。比如,一篇关于张桂梅(“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的报道中提到“她穿旧衣服来北京参会,经别人提醒,才知道裤子上有破洞”。在这样重要的场合,作者抓住“裤子上的破洞”这一细节,有力地刻画出张桂梅朴实、忘我的形象。

刚入行的记者常有的困惑是:何为好选题?从实践来看,好选题并没有固定标准,但我们可以通过“意义、问题、时效”三个维度来衡量。最佳选题是“意义重大、问题重要、时效性强”的组合;其次是“意义重大、问题重要、时效性弱”的组合;以此类推,“意义不大、问题不重要、时效性弱”的组合通常是可以淘汰的选题。

搜集资料在采访前、采访后甚至写作时都可能要做。但采访前的“功课”(资料搜集)越充分,帮助就越大。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领域,记者需要下大力气查阅资料。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己头脑中对将要采写的故事有个大致的轮廓,知道故事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如何走向,以免采访时方向跑偏。最后一步准备工作,即制订采访计划,进一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条理、精准的采访提纲,能让采访对象的配合(良性互动)程度更高、采访更高效。不过,在有计划的前提下,采访还需要保持开放性,有助于获取更丰富的素材。

2.将肉、已煎好的白菜、葱放入绞肉机中绞碎,在馅中放进适量的盐和胡椒粉、将半块方糖用水化开,也打进馅中,搅拌均匀。

正如前文所言,“新闻首先是采访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好细节要在采访现场获取。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善于倾听,还要及时追问。当谈到与主题相关的重要节点、关键情节时,要及时追问。采访对象往往不清楚记者需要的细节。采访者要引导话题,从抽象转移到具体,从大的轮廓落实到局部细节。不妨多提“感官问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类素材,能让故事变得更鲜活,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此外,观察也是获取细节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环境,也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细节。观察的诀窍在于发现“常态中的偏差”,对独特、反常的现象保持敏感,这样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细节。

附近沟谷发于地表水,河宽1~1.5m,深0.3~1m,水量60m3/h,水量随四季变化大。地下水为第四系潜水,水位埋深1~1.5m不等,储存于沙层和第四系地层中,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排泄以蒸发和地下径流为主[1]。

好采访如何做到?

好的采访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采访前的积累准备,到采访中的技巧运用,再到采访后的完善补充,记者不仅需要扑下身子、吃苦耐劳,还要具备“工匠精神”。

居住区植物虽然众多,但整体归纳为夏日繁花似锦,冬季以暗淡的灰色调为主且多雪,可以利用冬季的雪景营造特色景观。东北的冬季较为寒冷,城市特色较易突出,稍加装饰就易形成特色显著的冬季景观。而华北及华中部分区域冬季没有东北冬季时间长,降雪量也比较小,当植物进入落叶期,除了建筑色彩以外,其他背景色都处于灰暗的状态下,居住区植物景观特色不明显。也就是说,季相变化不仅影响植物景观,而且影响整个居住区的基调色。

“新闻首先是采访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南香红的这一观点,把采访视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一次扎实的采访,首先要做好准备,不妨称之为采访前的“三门功课”:搜集资料素材、设立故事背景、制订采访计划。

需要说明的是,“最佳选题”一般对记者的专业素质、执行能力要求较高,对于经验不足的记者,有可能会“把一手好牌打烂”。而对于一些“普通选题”,如果能从独特角度切入,经过精心打造,也可以出奇制胜。此外,如果记者对选题兴趣浓厚的话,显然会更有激情,执行力会更强,执行实效也会更到位。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第一要求就是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媒体工作者需要加深对党性与人民性关系的认识: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体现党性原则,就能在实践中从根本上站稳阵脚,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讲故事的能力是一种底层能力。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创制视频,都需要一个好故事的“内核”来支撑传播力。《南方周末写作课》对“什么是好故事”以及“如何讲好故事”作了详细的技术性解构,从主题提炼到故事结构,甚至对文章如何开头和结尾都给出了“公式”。

方晓倩依然在高速路口等着他,他每次都说别跑这么远来等,让他不放心,她说:“时间那么少,多一秒是一秒。”他便不敢再说话。

出色的采访者首先是一个倾听者。尽管我们每天要接收无处不在的信息和声音,但多数时候是在被动接收和倾听。积极主动地倾听,要做到以下几点:以对方为中心,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海绵式吸纳);接纳不同的想法,即使你不赞同(开放式甄别);确保采访对象所说的与采访主题相关(为我所用)。

在采访中,如何能挖掘到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南方周末写作课》提到“寻找人物动机”。把握住了人物动机,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自然就会呈现基本完整的脉络。需要补充的是,即使事前做足了功课,采访过程也符合预期,但是在写作时,依然会有素材欠缺的可能。这时不妨做一个补充采访,可以通过电话等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好细节何以重要?

《南方周末写作课》用较大篇幅阐述了细节对于故事的重要性。作者王天挺认为:“把细节描写到极致,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增强了文章的质感。”作者迟宇宙提出:“细节真正的价值在于使人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心理冲击。”作者杜强说得更妙:“细节乃故事之甘露,没有好的细节,故事就只是梗概。”可以说,细节是让文本鲜活起来的血液。能否用好细节,是衡量写作水准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质感?在艺术创作中,质感指的是事物特质的真实感。套用在写作中,质感同样可以理解为“真实”与“特质”。从很多经典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细节是如何表现故事质感的。比如,鲁迅描写断腿后的孔乙己:“(我)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鲁迅用一个“看不见人”的细节,刻画孔乙己只能盘坐在地上的落魄。鲁迅以高超的细节表现功力造就了作品的质感,让这个故事在读者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记。在虚构作品中,细节尚且能表现得如此真实,更不用说在以真实性为前提的非虚构作品中,更应该重视细节的运用。

随着有轨电车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几种现代有轨电车驾驶员培训模式,通过分析培训模式的特点,结合苏州有轨电车驾驶员的状况,从而选择合适的驾驶员培训模式。

。针对“怎么找好选题、好故事”,《南方周末》前高级记者南香红用了一个“养”字。“养”有三层含义:一是培养选题线索来源。每做完一个选题,及时做好信源维护工作,与选题线索提供者及采访对象保持联系。二是长期积累,精进“深耕”某一领域,进而培养自己成为“专家型写作者”。三是维护选题之间的联系,让选题“生”出选题。人物、事件一直处于变化中,同一个选题,随着时间推移,会有新的切入点;不同的选题之间,也有可能产生交集,从中“生”出新的选题。

好故事如何产生?

根据采访具体情况,记者需要确定采访方式。比如,座谈式、情境式或体验式。座谈式很好理解,即只要采访对象在场就行,对场所没有特定要求。情境式采访是针对某个事件,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达到采访目的。比如,采访抗洪抢险,记者需要到达现场才能了解确切的情况。体验式采访不仅需要记者“在场”,还要参与才能达到采访目的。在一些深度调查或“暗访”中,这一方式往往能派上用场。比如,记者以“入职”某餐馆的方式,调查其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媒体融合时代,融媒体作品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点击量,让追求“爆款”成为媒体重要业务目标。媒体追求“爆款”,是提高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但须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前提。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危害事业。

正面宣传要“走心”,群众才“买账”。说教式的空话、套话很难在舆论场占有一席之地。用心用情的好故事,才能赢得广大受众青睐。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舆论场,考量的是媒体话语方式的创新,以及讲好故事的本领。真正的好故事,必定是能鼓舞士气、提振人心的。

《南方周末写作课》提到,时代、期限、地点、冲突和人性,是打造一个好故事的五个维度。时代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尽管写作者通常不会对时代背景作更多交代,但必须思考的是:选题和故事对于时代的价值意义。时代维度好比灯塔,让我们时刻明白,为什么写这个故事。期限和地点这两个维度,分别指时间、空间两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范围”。“范围”的概念是美国畅销书作家、资深媒体人隆代尔(著有《〈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提出的,意指为故事确立一个“围栏”,在这样一个闭环内,读者能得知关于主题完整、可靠的信息。至于冲突,被很多写作大师视为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故事主人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一个好故事,必然包含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冲突。人性维度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层面,是对人物此时此刻的横向剖析;二是人生历程层面,是对人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纵向概览;三是人物内心层面,对其人格品德的分析判断。以上五个维度,不仅是我们写作之前把握故事质量的分析模型,也是写作完成后,评判故事是否写到位的根据。

学校为展示自身风采,越来越重视宣传,需要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宣传自己。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学校,就是虚拟校园,能够全方位地展示学校的各种软硬件环境[1]。校内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及实验楼等公共设施众多,有了三维虚拟校园,新生在入学前就可以全面的了解校园的布局,交互式的查询,可以了解校园的所有信息,为尽快地适应学习生活提供方便;三维虚拟校园不只是对现实校园建筑形状、地理形态的仿真,而是对整个校园及其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在网络上的真实再现[2]。

“故事是从一个句子上长出来的。”无论是千字文,还是万字以上长稿,写作者都可以试着将之概括为一句话。这一方法被《南方周末写作课》称为“一句话法则”。这“一句话”是文章的“主心骨”,回答了“要写一个什么故事”这一根本问题。

中国专利质量提升之路:时代挑战与制度思考............................................................................................毛 昊 03.61

如果说“一句话法则”明确了写作目标,那么,一个好的故事结构,则是写作执行过程的路线图。《南方周末写作课》提到四种故事结构:多线叙事、环状结构、倒叙式、三段式。多线叙事即文本由多条线索展开,每条线索有相应的人物和事件,各条线索产生交集,形成一个故事。环状结构可以理解为,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开头,但不是简单再现开头,而是让故事主题得到升华。倒叙式即从故事的结局切入,回溯何以出现这个结局的过程。前三种结构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应用较多。三段式结构也被称为经典故事结构,按照“触发”“冲突”“解决”三部分来设置。“触发”即故事起因部分,“冲突”可理解为情节发展、高潮,“解决”即结果。新媒体时代,有创新意识的作者会在三段式结构前面加一个“场景”。这个场景的功能是呈现画面感并设置悬念,让读者一开始就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写作者常遇到的困惑是:即使读了很多写作教材,依然难以下笔,甚至写一个开头都很困难。《南方周末写作课》专门提到了经典开头,如“场景式开头”“直接引语式”“专家言论式”;以及经典结尾,如“金句式”“首尾呼应式”。这些写作技巧几乎可以随学随用。仅从如此细化的程度来看,这本书也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实战手册。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选题细节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新年刊
选题有误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时尚细节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