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分析的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编制思路探析*
——以广东省近三年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例
2022-09-14高同利
高同利
(中山市华侨中学, 广东 中山 528499)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看作是个体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现实情境时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指出:“核心素养应通过学生在应对复杂现实情境时的外在表现加以推断。”由此可见,“复杂多变现实情境”成为了评价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试金石。试题情境是对现实情境的再现,一般是命题者运用文字、数据、图像等方式围绕某个主题加以营造,为呈现信息、提出问题、达成立意(测评目标)提供载体。有研究指出,试题情境直接影响地理试题的品质。[1]
本研究从情境的主题类型、空域类型、时域类型、学科领域、契合度和信息的结构类型、长度、密度与难度等角度,对2019~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以下简称“省题”)的情境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情境的本质,更有效地使用情境测评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一、试题情境的主题类型
试题情境的主题类型是指试题背景所涉及的问题或其来源,分为三种:学科情境、生活情境和学术情境。近三年省题中情境主题类型统计如图1所示。
图1 情境主题类型统计图
由图1可以看出,近三年省题中学科情境数量在减少,生活情境数量在增加,学术情境稳中有增。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在不同的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省题试题情境越来越趋向生活化和不良结构(即真实情境),即对解决问题能力层次的要求在提升。
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时代主题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建议试题情境素材的来源主题。[2]相关试题情境材料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时代气息浓厚,能很好地承载地理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
1.学科情境
学科情境最基础也最为常用,指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形式化情境,表现为学科的语言、符号,这类情境一般对应结构良好的问题,与书本学习最为接近。
【例1】全球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示意图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2题。
图2 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示意图
1.热带雨林分布面积较大的在( )
A.地中海沿岸地区 B.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C.南亚恒河三角洲 D.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2.东非高原没有大面积热带雨林分布的原因是( )
A.位于赤道地区 B.地势较高
C.东临印度洋 D.植被稀疏
例1选用的地图是教材中常见的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题目与课堂教学中或练习测验中的类似,设问方式、问题内容和语言表述都是课堂习得的、非常熟悉的,即问题结构良好。学生根据平时所学进行简单的理解、分析就可解答。
2.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指按照事象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的真实情境,表现为淡化学科痕迹的语言、图像,一般与书本学习有距离,对应结构不良问题,主要用来考查一些知识技能迁移的问题。
【例2】2021年4月光明日报推出《沿着高速看中国》专栏,见证建党百年中国巨大变化。包茂高速是连接内蒙古包头和广东茂名的高速公路,途经延安、南泥湾等多个革命老区。包茂高速部分路段示意图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3~4题。
图3 包茂高速部分路段示意图
3.下列符号表示的天气,适宜在高速公路上行车的是( )
4.包茂高速广西桂林段可能见到的景观是( )
例2中的情境素材是教材中没有的,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真实的,又距离生活不远,即这样的场景学生在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中常见;设计的问题较为生活化,学生解答题目需要解读情境中的关键信息,并与储备的知识技能进行有效链接迁移。这样的试题既来自课堂,又高于课堂。学生要解答的往往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真实问题,解题的过程往往是知识、技能、态度和情感价值判断力等的综合体现。
3.学术情境
学术情境指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呈现信息,表现为以真实科学情境为试题背景,一般与书本学习差距大,对应结构高度不良问题,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建构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且加以应用,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二、试题情境的范围
试题情境的范围指情境所涉及的地理范围,具体是指情境所涉及的空间尺度的大小或时间尺度的长短。从空间尺度看,有地点、地方、区域、国家、地区和全球六种空间嵌套层次;从时间尺度看,有秒、分、时、日、月、年六种时间嵌套层次。空间有时也采用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来描述情境所涉的范围,但没有相应的标准,是个相对的划分方法。PISA将情境的范围分为学科的、个人的、区域的和全球的四类。
1.空域类型
试题情境空域类型指情境所涉及的空间区域大小的类型。近三年省题所选空间尺度集中于中小尺度范围,如图4所示。一般来说,空间尺度越小,信息密度就越大,所表达的地理事物就越具体详尽,区域特征越细微;空间尺度越大,信息密度就越小,所表达的地理事物越简略抽象,区域特征越宏观。学业水平考试更多关注中小尺度区域的考查,关注细节,注重区域内要素的分析与综合、时空综合的动态变化与发展,有利于鉴别出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应对、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即有利于考查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图4 2019~2021年省题试题情境空域类型统计图
2.时域类型
试题情境时域类型指试题情境所跨时间长短的类型。从情境所跨的时域类型来看,近三年省题中静态时域的数量在减少,时间段、时间点的数量在增加,动态时域的数量保持稳定,如图5所示。这意味着情境越来越多关注具体、真实的情境。
图5 2019~2021年省题试题情境时域类型统计图
三、试题情境的学科领域
试题情境的学科领域指试题情境涉及某一学科的哪些领域或哪些部门。
地理学科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领域;自然地理又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部门;人文地理又分交通、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人口、民族、聚落、文化、风俗等部门。情境化试题涉及的学科领域有单领域单部门、单领域多部门和多领域多部门。如果情境涉及到其它学科,形式就更多了。从情境所跨的学科领域来看,近三年省题中以单领域多部门和多领域多部门为主,单领域单部门较少,如图6所示。这一特点显示了情境在设置中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避免从孤立的、过细的知识点角度选择测试内容”的要求。
图6 2019~2021年省题试题情境涉及学科领域统计图
四、试题情境的契合度
试题情境的契合度指任务(即题目)与试题立意、背景材料、学科知识的契合程度。赵雪将情境与其他要素的契合程度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级——背景与其他要素关联度不大,可以避开背景直接识别问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B层级——考查内容与背景互相融合,需从背景中获取已知条件或问题信息,再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C层级——需将背景信息进行内化,并与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知识,才能实现问题解决。[3]对试题情境契合度的追求,能够控制关联度不大的信息,减少不必要的 “装扮”现象(即减少多余无用信息),从而提高试题的品质。
例2第3题的题目与背景材料关联度不大,考生可以避开材料直接识别问题并作答。这种试题情境的契合度属于A层级。第4题的解答需要考生识别材料中的背景信息,然后再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契合度属于B层次。
从情境的契合度来看,近三年省题中B、C两个层次所占分值先降后升,契合度有起伏,但总体契合度是非常高的,如图7所示。王俊民将“情境”与其他要素的契合程度分为高度相关和弱相关两种,高度相关指去掉背景该小题作答条件不足,弱相关指去掉背景该小题作答不受影响,背景描述只是提供一个环境而已。目前在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中基本每个小题都有背景材料,无背景或无总体背景材料的题目很少或没有。由此可见省题保持了试题情境与题目的高度相关。
图7 2019~2021年省题试题情境的契合度层次统计图
有研究指出,背景材料与试题之间的契合度反映了试题的质量品质。也就是说,良好的试题情境与题目之间保持着较好的相关度,学生需要将情境、任务、知识、立意综合考虑才能获得良好解答,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测评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能力的需求。只有提供的情境材料被用于解决问题时,学生才能调用习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并将其融入情境问题的解答中,从而真正测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是情境化试题最突出的功用。
五、试题情境的信息结构类型
试题情境的信息结构类型指背景材料提供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类型,有串联式、并联式和串并联混合式三种。题目提供的几组解题信息之间互为补充,信息意义层层递进,给学生解答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量,这种信息结构为“串联式”。题目提供的几组信息彼此独立,之间没有内容上的重叠、递进关系,属于情境信息表述结构中的“并联式”。两种信息结构在一组题目中同时出现称为“串并联混合式”。研究试题情境信息呈现结构的类型有利于方便考生分清楚试题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知道采用什么方法获取有用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如何理解信息等关键解题技巧。
例2中地图与文字之间互为补充关系,文字让地图更为丰满、直观,地图展示了更为全面的信息构成,给学生解答提供更为充足的信息量。两则材料的关系为“串联式”。
【例3】毛泽东在1933年重过江西省瑞金大柏地时,作词《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黃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大柏地在江西省的位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1929年大柏地作战示意图如图9所示。据此完成5~6题(略)。
图8 大柏地在江西省的位置示意图
图9 大柏地作战示意图
例3中毛泽东的诗词、江西省位置示意图和大柏地作战示意图分别独立提供不同信息,三者之间没有内容上的重叠递进关系,属于情境信息表述结构中的“并联式”。
【例4】 阅读图文材科,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水稻”又称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够在一定盐(碱)度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海水稻适应能力强,不仅抗盐碱,还抗风、抗涝、抗病虫害。
材料二 盘锦市有大面积的盐碱地。2019年,“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试验站”落户盘锦。2020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耐盐碱水稻筛选种植获得成功,并进行了“稻—蟹”结合试验,为在我国北方广阔的盐碱土地上推广海水稻种植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盘锦市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如图10所示。
图10 盘锦市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例4中材料一介绍了“海水稻”及其成长特性;材料二介绍了袁隆平院士研究团队在盘锦市开展研究取得突破,并尝试“稻—蟹”结合试验,以便在我国北方推广海水稻种植。两则材料在内容上表现出由浅入深、有略到详的递进关系,这种为“串联式”。材料三呈现了盘锦市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与前面两则材料在内容上不交集,只是并列地呈现出来,为学生解答问题提供信息。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之间为“并联式”。由此可见,本题情境信息在呈现结构上属于“串并联混合式”。从情境信息构成类型来看,近三年省题中情境信息以串联和串并联混合式为主,并联式较少,单一情境信息更少,如图11所示。这就意味着考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分清各信息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取并建构解题的路径,从而考查出学生处理复杂情境的能力。
图11 2019~2021年省题试题情境信息构成统计图
六、试题情境信息的长度、密度和难度
试题情境信息长度主要指背景材料中文字信息字数的多少。有的题目背景材料中文字信息与解答问题之间保持了高度相关,长度合适;有的题目背景材料中文字信息与解答问题之间相关性较弱,长度过长,可适当精简表述。情境信息密度指单位题组背景材料中信息的种类和数量。信息密度越大考生答题时需要处理的信息就越多,对信息筛选、加工、分析时耗时就越多,也就越增加答题的难度;反之,答题时信息的处理量越少,也就越容易答题。情境信息难度指题组背景材料信息提取、理解及分析的难易程度。
试题情境信息的长度、密度与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阅读题目能力的高低。精读是速度最慢的阅读,用于难读的材料,要求获得高度理解的内容或希望牢固记忆的材料。在精读时,应力求仔细钻研材料,解决疑点、难点,记住要点。这时,阅读速度每分钟大约在250字以下,理解率在90%以上。答题阅读属于精读。有学者指出,过多不相关的信息会占用考生的工作记忆时间,存在使考生忽视主要信息的可能,实质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因此在组织试题背景材料时,要在信息长度、密度及难度上多加考虑,尽量提供与初中学生的学识水平、阅读能力、经验层次相适应的数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要多使用“通俗化”语言,避免专业陌生的词汇。
七、结论
从近三年省题的试题情境分析来看:题目越来越青睐生活情境和结构不良的现实情境;试题情境所选空域类型越来越倾向于中小尺度的区域,时域类型选择更偏好多变灵活的时间点和时间段,以及在动态时域尺度上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的归纳、分析与推理;试题情境的学科领域多采用单领域多部门和多领域多部门的呈现方式;试题情境与其它试题要素之间的契合度越来越倾向于高度相关,尽量让提供的情境信息成为学生解题的已知条件或关键信息;为了考查学生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信息的呈现结构多选择串联式和串并联混合式,让学生在解析情境信息结构过程中获取答题条件和思路;试题情境信息长度要适当,信息密度要适中,信息表达要通俗易懂,减少多余冗长的文字叙述,避免过于学术化的表述,降低阅读难度,确保考查聚焦在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上,以有效测评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