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9-14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810000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810000)
陈丽丽 冯新霞
【提 要】 目的 调查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烧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亲社会行为量表、身体意象量表(BIS)、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214例烧伤患儿进行调查,用结构方程分析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214名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得分(137.64±10.53)分,身体意象量表得分(7.45±3.24)分,家庭教养方式得分(184.53±13.34)分,社会支持得分(32.73±5.28)分。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身体意象、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对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总效应分别是-0.46,0.57,0.54。结论 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待提高,患儿的身体意象、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身体意象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患儿的亲社会行为,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亲社会行为是发生在个体交往中,对他人、社会群体或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有益的、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其性格发展和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对其融入社会和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亲社会行为可以提升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满足感,并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帮助其认识到生活的意义,有益于心理健康[3]。烧伤是导致儿童住院最常见的意外伤害,美国烧伤协会报告显示[4],每年因烧伤而住院的人数约4万,其中29%为16岁以下的儿童。国内研究数据显示[5],儿童占同期住院烧伤总数的比例为 22.50~54.66%。研究显示[6-7],学龄期的儿童正处于与他人交往活动的初期,尤其注重他人对自己外表改变的看法,烧伤后的瘢痕所致的外貌变化会造成患儿的自闭或自卑,妨碍其人际关系的建立。此外,由于烧伤留下的瘢痕改变了儿童的外表,烧伤还会限制患儿参与社会活动,烧伤患儿更愿意在家里也不愿外出活动。本研究拟对学龄期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工作者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烧伤患儿或其家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临床诊断为Ⅱ度或Ⅲ度烧伤[8];(2)患儿年龄6~18岁;(3)患儿或家长理解表达能力正常;(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患儿合并严重发育缺陷;(2)患儿合并其他慢性病;(3)患儿烧伤前就存在心理问题。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家庭类型、主要教育者文化程度、烧伤程度、烧伤部位、烧伤部位个数、烧伤原因。
②亲社会行为量表:采用余娟[9]编制的儿童亲社会行为问卷,量表共30个条目,包括调节行为、帮助性行为、分享行为、配合行为、友善行为、关心行为、控制性行为7个维度,采用Likert 6级,从“从来没有”到“总是”分别计1~6分。得分越高,儿童亲社会行为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0。
③身体意象量表(body image scale,BIS):由Hopwood等[10]编制,崔宛玉等[11]翻译为中文版,用于测量患者的身体意象,量表共有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从“一点也不”到“很多”分别赋予 0~3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身体意象越差,身体意象失调越严重。中文版量表 Cronbach′sα系数为0.94。
④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由岳冬梅[12]修订为中文版,量表共58个条目,分别是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与保护、否认与拒绝、惩罚与严厉、偏爱5个维度,从“从不”到“总是”分别赋予1~4分。除情感温暖与理解之外的4 个维度均采用反向计分,分值越高表示家庭教养方式越好。中文版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 0.811。
⑤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RS):采用肖水源[13]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0个项目,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量表第l~4和8~10题,每题4个选项分别赋值1~4分;第5题由5个小题组成,每小题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赋值l~4分;第6~7题为多选题,如选“无任何来源”则记为0分,若有则选择几个选项就计为几分,得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越多。量表的 Cronbach′sα系数为0.89。
(2)调查方法
由研究者发放问卷,问卷填写前,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取得知情同意。调查过程中,研究对象如有疑问,研究者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解答,问卷填写时间为20~30min,填写完后由研究者核查完整后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14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Amos 17.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变量关系,参数估计方法采用极大似然法,卡方与自由度比率(χ2/df)≤3.0,近似误差均方根(RMESEA)≤0.05,比较拟合指数(CFI)≥0.90,表示模型拟合可接受。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14名患儿平均年龄(3.23±2.35)岁,男116人(54.21%),女98人(45.79%);居住地城镇85人(39.72%),农村129人(60.28%);主要教育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5人(16.36%),高中或中专93人(43.45%),大专及以上86人(40.19%);烧伤程度Ⅱ度144人(59.75%),Ⅲ度70人(32.71%);烧伤部位:头面颈73人(30.50%),躯干89人(36.93%),四肢216人(89.63%);烧伤部位个数:1个101人(41.91%),2个92人(38.17%),3个及以上48人(19.92%);烧伤原因:火焰38人(15.77%),热液163人(67.63%),电、化学、金属40人(16.60%)。
2.患儿亲社会行为与身体意象、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得分(137.64±10.53)分,身体意象量表得分(7.45±3.24)分,家庭教养方式得分(184.53±13.34)分,社会支持得分(32.73±5.28)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可得,亲社会行为得分与身体意象得分呈负相关(r=-0.463,P<0.001),亲社会行为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呈正相关(r=0.414,P<0.001),亲社会行为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呈正相关(r=0.425,P<0.001),身体意象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P<0.001),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5),见表1。
表1 患儿亲社会行为与身体意象、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r)
3.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亲社会行为归属于社会性行为的范畴,在社会环境中产生。社会生态学理论[14]强调人与环境不断互动而发展,探讨个体因素(认知、心理)、家庭环境(家人、亲戚)、社会环境因素(朋友、同学、政策)等对个体行为发展的影响。本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假设烧伤患儿身体意象(个体认知)、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因素)、社会支持(社会因素)对其亲社会行为有影响,初步构建模型。
(1)模型拟合度
根据模型修正指数对初始模型进行反复修正、拟合最终达到适配标准。优化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42、调整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934、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8、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936,均>0.900,卡方与自由度比率(χ2/df)为1.543,符合参考标准,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38,表明模型和数据拟合较好,模型路径图与实际数据有较好的适配度,见表2,最终模型见图1。
表2 结构方程模型各拟合指数标准及结果
(2)模型各因子间的效应分析
结果显示,身体意象、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均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效应,家庭教养方式通过身体意象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效应(-0.32)×(-0.46)=0.15,社会支持还会通过身体意象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效应(-0.28)×(-0.46)=0.13,具体效应值见表3。
表3 各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效应分析
图1 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讨 论
1.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量表得分为(137.64±10.53)分,得分低于李素芳等[15]对孤独症患儿的调查结果(145.73 ±9.85)分,说明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有待进一步改善。Stubbs TK等[16]对面部烧伤的患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发现,患儿父母均报告了患儿存在较低的社会心理分值,并呼吁为其提供社会心理支持。研究发现[17],烧伤患儿即使身体功能恢复良好,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和抑郁。然而,家长多承受着自责和内疚等情绪,更关注烧伤患儿身体康复的情况,较少关注患儿社会与心理功能的恢复。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在现有环境下的持续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当患儿的周围人际关系和环境对患儿展示出更多的包容和支持时,患儿的社会心理发展越好,越倾向于表现出亲近社会的行为[18]。这提示患儿父母应控制好自身负性情绪,与患儿发生更多积极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患儿产生亲社会感和行为。
2.身体意象对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身体意象对患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负向效应,即患儿身体意象越差,亲社会行为也越差。身体意象是指个体形成的对自己身体的生理、心理功能的认知、态度以及采取的相应行为,身体意象失调会产生各种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19]。研究显示[20],手术等治疗方式遗留瘢痕或畸形会使患者对身体产生严重的负面自我评价,出现身体意象失调等问题。本研究调查的学龄期患儿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自己身体消极认知和评价会对个体自我认知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身心健康。相对于幼儿,处于这一阶段的患儿会更加关注自身外表和形象,对外在的缺陷会非常敏感,来自于同龄人的嘲笑等消极评价越多,患儿越容易出现自卑、退缩等消极心理,不利于患儿接触社会,甚至出现亲社会行为障碍。
3.家庭教养方式对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患儿的亲社会行为,还会通过影响患儿的身体意象间接对患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综合体现了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是儿童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将促进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可使儿童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21]。研究显示[22],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社交行为,既可能强化儿童某些行为的发展,也可能限制幼儿某些行为的发展,儿童对家长的行为和态度非常敏感,家庭教养方式深刻影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给患儿提供情感和温暖,帮助患儿客观、积极的认识烧伤这一创伤事件,促进患儿对自身形象的接纳,鼓励患儿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应尽量采取正面的、理解的、尊重的、鼓励的教养方式,避免采用过分保护、偏爱、否认的教养方式,帮助患儿正确认识自己,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社会支持对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会对患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直接正向效应,还可在影响患儿身体意象的基础上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间接效应。患儿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身体意象水平越高,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越高,这与Raggio GA等[23]的研究结论一致。研究指出[24],在社会交往时,他人的尊重可减轻患者由于外在形象缺陷或功能障碍造成的心理负担,降低患者由于他人的负性反应出现的身体意象失调。此外,对于烧伤患儿来说,家人和同伴的关爱和支持有助于患者树立信心,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接纳形象的改变,当患儿的家人、同伴以及社会对患儿展示出更多的包容和支持时,患儿心理发展越健康,越倾向于表现出亲近社会的行为。这提示应给予烧伤患儿积极的社会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接纳自身形象的改变,充分调动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给予患者支持和关心,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本研究调查了烧伤患儿亲社会行为现状,在社会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患儿亲社会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明确了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提示相关工作者应更具针对性地帮助烧伤患儿正确认识并接纳烧伤所带来的外在形象改变,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亲近社会。但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来自于同一家医院,因此样本量有限,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的证实与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