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城市交通提升初探
——以无锡老年人出行特征为例
2022-09-14徐广超
徐广超
(无锡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072)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4亿人,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亿人,占比13.5%。根据预测,“十四五”末,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3亿人,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国家[1]。从远景来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在2035—2050年进入缓速增长区间,预计2052年达到顶峰4.9亿人[1]。
2021年11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各地要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标准和规范,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统筹推进,让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更加安全方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退休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大幅改善以及“银发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自身生活水平追求不断提高,对旅游和参与娱乐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了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会变得愈加频繁、交通出行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如何提升城市交通,使其能够向城市老年人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舒适的出行服务,体现“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文化价值追求,是城市交通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 老年人特征分析
1.1 老年人生理特征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生理机能的衰老。
(1)视觉能力下降: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等老年人常见的眼部疾病会导致老年人辨色能力和对光线的感知能力下降;对物体、位置等空间判断能力下降;视觉反应以及对明暗的适应也会变得迟缓。视力问题导致老年人在参与交通行为时往往会对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等交通信号源的辨识能力下降。
(2)听觉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听觉能力也会慢慢退化。主要表现为老年人耳聋耳背、听力下降、平衡感失调等,导致老年人常常无法听清车辆的鸣笛声,容易发生交通意外。
(3)行动能力下降:人的行动能力、移动速度会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老年人步行的步幅和速度下降,身体机能明显下降的老年人在穿越车道数较多的信号灯交叉路口时,如果在绿灯的后半程踏入交叉口,通常无法在剩余的绿灯时间内穿越交叉口,造成人车冲突的情况。另外,很多老年人因为腿脚不便,导致对出行出现畏难情绪,主动减少出行,类似情况与我国老龄工作的初衷相违背。
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1)惯性思维明显:很多老年人行为执拗,在面对大量或复杂的信息时,会依照以往的经验,刻板地做出决策。然而,交通环境和信息是多变的,在外部环境改变时如果不适时做出改变,就会产生交通冲突和隐患。甚至部分老年人由于对新交通规章不理解、不了解,常常做出危险的交通行为,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交通运行,还容易将自身置于危险之中。
(2)时间敏感度低:老年人与一般成年人相比,对于时间的敏感度低,对时间的感觉常常会有高估的情形[2]。这对于老年人在判断车速上是十分不利的,而车辆速度判断不对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3)注意力下降: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外界不重要信息的干扰,从而忽略重要信息,这就导致老年人在进行交通行为时容易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产生交通危险。
(4)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意味着对于一些新的交通组织方式适应能力差。
2 无锡老年人出行特征
本文从无锡市区居民出行调查中提取老年人出行数据,分析无锡老年人出行规律。
2.1 出行目的
如表1,无锡市区老年人出行主要以购物、出游等休闲娱乐为目的,占七成以上。其次为接送孙辈上学,约占12%。工作、商务等出行不足3%。
表1 无锡老年人出行目的表 单位:%
2.2 出行量
根据调查,无锡市区居民出行率为2.66次/人·日,日均出行总量约为1 052.7万人次,机动化出行强度1.05次/人·日。
如表2,无锡市区老年人出行率为2.11次/人·日,日均出行总量约为134.5万人次,机动化出行强度0.42次/人·日。无锡市区老年人出行率相对城市居民偏低,机动化出行率大幅下降。
表2 无锡老年人出行率及机动化出行率
2.3 出行方式
如表3,无锡市区老年人出行以步行、电动自行车、常规公交为主。从出行结构看,慢行方式约占80%(大大高于出行调查中无锡市居民60%的占比),步行占比49.7%(远高于无锡市居民29%的占比),机动化出行仅占约20%(近似为无锡市民39%机动化出行率的一半)。可见,城市在适老化改造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慢行设施的无障碍、适老化改造。
表3 无锡市区老年人出行方式划分 单位:%
如表4,无锡市区老年人机动化主要方式为常规公交,占一半以上,远高于无锡居民12%的常规公交分担率。无锡老年人地铁出行分担率15.3%,也高于无锡居民8%的地铁出行分担率。
表4 无锡市区老年人机动化出行方式结构 单位:%
常规公交远高于地铁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居民出行调查期间无锡地铁仅开通了3条线,站点覆盖率和市区可达性相对常规公交较弱。二是老年人出行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很多老年人习惯乘坐常规公交出行。三是地铁出行优惠相对常规公交力度小,费用方面的吸引力相对常规公交较弱。未来,随着无锡地铁新线路的开通和出行习惯的逐渐改变,无锡老年人地铁出行分担率会进一步加大。
2.4 出行距离
如表5,无锡老年人平均出行距离约2.7km/次,约八成出行距离在3km以下。老年人的出行偏好于家附近的短距离出行,慢行出行是采用较多的出行方式。
表5 无锡老年人分方式出行平均距离及占比
2.5 小结
无锡老年人的出行逐渐由与谋生、工作有关的出行转为满足个人或家庭基本生活需要(接送孙辈、采购生活品)和自身精神、娱乐要求而采取的出行。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出行的次数相对减少、活动范围也在变窄,出行方式也放弃驾车等对脑力要求较高的方式。短距离以慢行为主,长距离以公共交通为主。
3 应对策略
3.1 社会层面
(1)重视家庭教育
我国大部分的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的模式。在此情况下,家庭中的年轻人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向家中老人宣传相关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的责任,有利于老年人对交通规则的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一些性格比较偏执的老年人来说,家庭教育的效果较好。
(2)加强社会团体对老年人的安全教育
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可以编写专供老年人使用的交通安全小提示,可采用线下纸质发放和手机端线上查阅的方式,使老年人知晓交通规则,避免交通事故,增强防范交通事故的能力。
(3)努力为老年人创造安全的交通环境
政府及社会的有关部门应通过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为老年人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打造“社区十五分钟生活圈”,既能不断丰富老年人物质、精神生活,又能减少老年人较远距离、事故隐患多的交通出行。
(4)加强慢行绿道沿线的休憩设施的设置
很多老年人将步行和骑自行车作为自身很重要的锻炼方式,很多城市也在城市绿地、滨水地区规划自己的慢行绿道网。但老年人通常体力有限,无法进行长距离的锻炼。因此,在建设慢行绿道时,应注重沿线休憩设施的设置,满足老年人锻炼间隙休息的需求。
3.2 交通专业层面
(1)加强交通管理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了解老年人出行的时间规律,鼓励老年人错峰出行,在非高峰期给予老年人更多的交通便利。例如,非交通高峰期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在有老年人穿越人行横道时适当延长放行时间,采用触摸式人行横道灯等[3]。
(2)加强工程设计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导致了老年人在进行交通行为时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设计交通标志、标线、信号设备等基础设施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特殊情况,设计出便于老年人识别和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营造适宜老年人出行的交通环境。
(3)注重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适老化改造
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计需纳入相关交通设施规划实施之中,应追求“门到门”的无障碍服务。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位置、距离等,也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4)新交通组织方式的尝试应避开老年人口较多的居住区
如前所述,老年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因此,一些前卫交通组织方式的尝试应尽量避开老年人出行较多的区域,并在大面积推广前做好向老年群体的社会宣传。
(5)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交舒适性和安全性[4]
如前所述,城市老年人中、长距离交通出行主要依赖公共交通。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十分必要。为适应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建议推广使用低地板公交车,并在车辆内部进行适老化改造。例如,为老年人设置配有坐垫和扶手的座椅[5]。公交站台也应考虑老年人等车需求,增加公交站台的遮盖设施并设置长凳,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乘车和候车环境[5]。
可针对社区出行需求,开通微循环公交线路,可为同一居住区域、一致出行时间、相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公交服务[6],保证出行高效,补充常规公交不足,并与之接驳,形成更加有机的公共交通网络[6]。公交线路规划时,可针对老年人常去的几个地方(如:老年人娱乐中心、医院、超市等地点)设置公交专线,可作为老年人专用公交线路,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公交服务[7]。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并以无锡老年人出行特征为基础,分析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和特征,探讨了交通“适老”提升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交通从业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