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坡底煤矿陷落柱影响区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2022-09-14

山东煤炭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楔形岩层岩体

张 岩

(霍州煤电集团安全管理部,山西 霍州 031400)

1 工程概况

回坡底煤矿11-104 工作面位于11#煤层东一采区,11#煤层平均厚度3.2 m,倾角1°~5°,煤层节理较为发育,含2~3 层稳定夹矸。煤层底板含铝泥岩厚2~3 m,平均厚度2.5 m,普氏硬度2~3;顶板为泥岩,厚度2.90~4.00 m,平均厚度3.5 m,中夹0.3 m 的煤线,普氏硬度4~6;泥岩以上的粉砂岩厚度2.2~2.8 m,平均厚度2.6 m,普氏硬度6~10。

11-1042 巷为11-104 工作面的回采巷道,沿11#煤层顶板掘进,设计长度1304 m,为矩形断面,宽度4800 mm,高度3300 mm。三维地质勘探显示,11-1042 巷在掘进面前方存在DX212 陷落柱,该陷落柱为背斜褶曲,其长袖约为70 m,短袖约为60 m,陷落角约为65°,预计其影响煤层的破碎带宽度超过100 m。因此,为保证11-1042 巷顺利通过陷落柱破碎带,需对陷落柱周围的应力分布及巷道围岩的控制技术展开研究[1-4]。

2 陷落柱力学分析

2.1 陷落柱形成机理

岩层在较大水平地应力的挤压作用下会形成褶曲,其形式分别为背斜和向斜,如图1。背斜构造轴部上凸,顶端岩层处于张拉状态,底部岩层处于挤压状态;向斜构造轴部下凹,其顶端岩层处于挤压状态,底部岩层处于张拉状态。

图1 背斜、向斜受力

地下岩层中存在较多的岩溶构造,在地下水反复冲刷下,岩溶内部逐渐形成空洞,随后在水平地应力及岩层自重的作用下,岩溶空洞内部的岩体发生坍塌,如此形成了陷落柱的初始形态。岩溶内部垮落后,应力开始重新分布,由于岩石的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如图2,在向斜构造中,底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形成张性裂隙,裂隙的数量及张开度由下往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岩层自重的作用下,向斜轴部的破碎带呈下大上小的倒楔形。在背斜构造中,溶洞在其轴部形成后,背斜顶部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塌落,并形成卸压空间,随后在张力作用下形成张性裂隙,下部岩层受挤压作用裂隙相对较少,最终形成上大下小的正楔形破碎带。

图2 陷落柱塌陷轮廓

陷落柱初始条件形成后,暴露在自由空间的岩体所受的摩擦力较小,在重力作用下垮落,溶洞的空间逐渐增大。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的冲蚀使得裂隙带的空隙增大,陷落柱逐渐下移,而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使得陷落柱的陷落角逐渐增大,同时,空洞内部的负压会进一步加剧岩溶陷落柱的发育。

2.2 陷落柱周围应力分析

(1)建立模型

为分析陷落柱周围的应力分布情况,为围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依据11-1042 巷的实际赋存条件建立模型,模型尺寸为长×宽×高=100 m×100 m×100 m,其中,陷落柱的边角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5°。根据工作面埋深,在模型顶部施加9.1 MPa 的垂直应力以模拟覆岩压力,通过位移边界条件对模型四周和底部进行约束。为使模拟结果准确度更高,计算时,陷落柱内采用应变软化本构模型,其余煤岩体的破坏准则统一采用Mohr-Coulomb 本构模型。煤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按表1 进行赋参。

表1 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2)应力分布情况

图3 为DX212 陷落柱周围的垂直应力及水平应力分布云图。由图3(a)可知,陷落柱周围的垂直应力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整体应力值较高,由于是背斜构造,陷落柱为正楔形,外围岩体会产生下滑阻力,因此在陷落柱边界存在应力集中带,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避开应力集中区域,而现场很难探测出柱体的准确发育情况,需加大前期的地质勘察,为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由图3(b)可知,模型的水平应力也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水平上,陷落柱内部的水平应力明显低于外围岩体,因此巷道从外围岩体穿过陷落柱时的水平应力落差较大,对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存在较大的影响,需进行防倒处理。柱体边界处的煤层在水平应力差的影响下较为破碎,该区域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

图3 数值模拟结果

3 巷道过陷落柱围岩控制方案

3.1 控制思路

11-104 工作面整体处于背斜褶曲内,DX212 陷落柱在垂直方向上的轮廓也为正楔形。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巷道在陷落柱附近的围岩应力集中,且煤层及岩体松软破碎,为此,需采取首先改善围岩的完整性,再加大支护强度的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入手改善围岩的完整性,一方面增大破碎岩体的黏聚力和摩擦角,使其相互紧密连接,提高抗剪强度;另一方面加大支护强度,保证深部围岩的承载性能不受影响。

3.2 初期支护

根据数值模拟分析可知,煤层在陷落柱边界两侧的应力差较大,过陷落柱前的最大垂直应力达到了18 MPa,而刚过陷落柱后的应力值为12 MPa,巷道通过时的变形量较大。因此,在距陷落柱边界15 m 的破碎发育起始段,加大巷道支护密度及支护强度,同时架梯形棚通过应力变化区。

顶锚杆的规格为Φ22 mm×2600 mm 高强螺纹钢锚杆,间排距为880 mm×1000 mm,每排6 根,肩窝处两根锚杆与垂线呈10°夹角。锚杆锚固长度为1200 mm,采用2 支快速锚固剂,锚杆预紧力矩不小于300 N·m。顶部加挂双层金属网进行护表支护,网孔规格35 mm×35 mm,网片搭接不小于100 mm。

顶锚索采用直径17.2 mm、长度6300 mm 的钢绞线,锚固长度为1900 mm,采用3 支锚固剂,每排布置2 根,间排距为2000 mm×2000 mm。

巷帮支护锚杆的规格与顶锚杆一致,间排距为1200 mm×1000 mm。靠近顶底板锚杆施工角度与水平成10°夹角,其余锚杆施工角度均与巷帮垂直。具体支护方案如图4。

图4 初期支护断面图(mm)

架棚支护断面图如图5。采用4300 mm 长的12号工字钢梁作为顶梁,采用U-25 型钢作为棚腿,分为上下两节,两节棚腿间采用卡缆固定。梯形棚排距为1200 mm,棚腿下挖设的柱窝深度为200 mm,棚腿距巷帮400 mm。

图5 架棚支护图(mm)

3.3 中期注浆

为进一步保证围岩稳定性及支护结构的强度,待巷道围岩变形释放了部分应力后,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根据现场实际条件确定注浆滞后时间为20 d。采用双液注浆材料,2 种浆液混合后的凝结时间较短,且强度可达到7~14 MPa。

采用深浅孔配合注浆工艺,深孔布置在巷道的四角,孔深6 m,顶角孔向上仰斜45°,底角孔下扎45°,注浆压力为2~3 MPa,加固强化深部围岩;浅孔布置在顶板及两帮的中部,孔深2 m,均垂直施工,注浆压力为5~7 MPa,提高浅部围岩的完整性。

4 控制效果分析

为观测分析控制方案对11-1042 巷陷落柱附近围岩的控制效果,在补强段布置观测点,对围岩表面的位移进行观测。

现场观测结果表明,采用“注浆+联合支护”方案后,11-1042 巷过陷落柱时,顶板的最大下沉量为92 mm,两帮的最大移进量为85 mm,最大底鼓量为70 mm,围岩变形量小,满足工作面生产需求。

5 结论

(1)褶曲构造内,背斜顶端岩层处于张拉状态,底部岩层处于挤压状态,形成上大下小的正楔形破碎带,而向斜破碎带为倒楔形。

(2)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巷道从外围岩体穿过陷落柱时的应力落差较大,且应力集中明显,对于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3)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结合现场实际条件提出了“注浆+联合支护”的控制方案。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有效改善了巷道的稳定性,满足正常生产需求。

猜你喜欢

楔形岩层岩体
楔形接头在HS875HD钢丝绳抓斗上的应用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医用直线加速器外挂物理楔形板的楔形角测量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岩层真厚度计算公式推导与编程
“串层锚杆”加固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
冀东麻地岩体铷等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特征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基于岩体结构的岩爆预测方法研究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岩体爆破块度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