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齿轮团队”光耀大漠
——记“全国工人先锋号”西北油田塔三号联合站

2022-09-14董刚王鹏

中国石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刘勇集输齿轮

□董刚 王鹏

西北油田塔三号联合站“齿轮团队”员工合影,展示出蓬勃朝气。董刚 供图

5月23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第八届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金牌得主李可祥载誉归来,郑重地将奖牌放到他所在的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油气处理部塔三号联合站集体荣誉陈列架上。

“作为齿轮团队的一个个体,荣誉是个人的,更是集体的。”李可祥说。

位于天山南簏、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戈壁深处的西北油田塔三号联合站,像茫茫沙海中的一个钢铁城堡,林立的塔罐、纵横交错的管网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辉。这个站年处理规模180万吨,已安全运行6100多天,累计处理原油5300余万立方米、外输气13.2亿立方米。

走进该站荣誉陈列室,除了满满一面墙的荣誉奖牌、奖杯,还有一面“齿轮文化墙”,上面立体雕刻着一个红、黄色相间的精美齿轮。红色代表原油,黄色代表天然气,齿轮外圈的齿廓代表全体员工通过圆环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时也代表油气处理部站内16个装置区像齿轮一样协同配合、高效运转。转动的齿轮文化,将该站34名平均年龄仅32岁的青年员工凝聚成一个朝气蓬勃的齿轮团队。多年来,油气处理部坚持价值引领,精神铸魂,提升员工整体素质,打造坚守岗位、精诚协作的“齿轮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三号联合站先后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并获得集团公司“四星级站库”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五四奖章。

价值引领、精神铸魂、情感留人,打造充满活力的“齿轮团队”

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常年干旱少雨,风沙肆虐。从空中俯瞰,一座座油气装置,像一叶叶扁舟漂浮在无边的荒漠中。与这里距离最近的县城库车相距180公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夏天高温50多摄氏度,冬天低温零下40多摄氏度。员工“单位—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十分单调。

“环境艰苦不怕,咬咬牙就习惯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无边的孤独与寂寞。”10年前,作为一名劳务工来三号联合站工作的张向辉,刚工作不久,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那时的他难以想象,自己不但坚持了下来,还爱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成为部里的业务骨干,总结出一套油气处理工艺流程妙招,创造了丰厚的企业效益。

张向辉的变化,源于该部党支部书记董刚与他父亲“唱双簧”。

当时,了解到张向辉情绪消极后,细心的董刚与其长谈多次,但始终没有解开他心中的郁结。这让董刚烦恼了很久。那几年,队伍不稳定是个普遍问题,员工的流失率在20%以上,有些员工好不容易培养起来了,不久又走了,新员工补充进来后,又需要重新培养,团队整体素质始终上不来,给油气集输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

“知子莫如父,要想彻底解开小张心中的疙瘩,应该求助于小张的父亲,他是一位久经石油疆场的老石油,一定有办法。”董刚说。那天,他拨通了张向辉父亲的电话。

“这孩子从小没吃过苦,但他血液里流淌着咱石油人的血,经过红色熔炉的锻造一定能成钢!我先敲打敲打他,你再多引导引导他。”张向辉父亲给董刚开出了“药方”。

张向辉的情绪波动在新员工中很有代表性。董刚和支委一班人从新入职员工心理分析、大漠戈壁的自然环境、石油企业的工作性质等全面分析,提出了“价值引领,精神铸魂,情感留人”的新员工归属感培养工作思路。

按照这个思路,支部为刚刚20出头的职场小白张向辉安排了三方面的导师,一是由董刚担任政治导师,负责进行石化企业优良传统教育;二是由油气处理部技师和班长联合担任技术导师,负责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的传授;三是由张向辉的室友和亲人共同组成的亲友团生活导师,负责在日常生活、业余文体活动方面加以指导。在导师不同角度的指导下,张向辉对油气处理业务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再也不长吁短叹了。

多年来,油气处理部以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活力支部建设为着力点,通过线上线下微党课、重走红军路、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和石油传统教育基地等,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和石化优良传统教育,不断丰富“活力党建”内涵,促进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打造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基层党支部品牌,为团队注入“灵魂”,员工流失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2%。

以技术标杆为“灯塔”,打造高效团队,培养技术能手

人生需要灯塔,齿轮需要核心。在油气处理部,全国技术能手李占虎和张向辉有个共同的师傅,他就是被同事称为“灯塔”的技术标杆、油气处理部主任技师刘勇。

刘勇不善言辞,但有火一般的工作热情和团队意识。刘勇在工作中发现,油气集输中,随着设备的老化和生产介质的变化,操作、维修、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仅靠几个人的能力解决技术问题远远不够,只有团队整体技术革新才能满足安全集输的需要。

“刘勇的想法,与我们齐心协力的齿轮团队文化不谋而合。”油气处理部经理陈震说。由刘勇等技术骨干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工作室”“1+1创新工作室”,每名技术骨干与3至5名员工签订师带徒合同。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油气集输中存在的短板,集思广益,开展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

技师团打破技术壁垒,以团队作战为主要形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发挥了“1+1>3”的整体效应。近几年,油气处理部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改造40多项,解决现场疑难问题30余个,提出改善经营管理建议20余条,有10余项技改革新成果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针对三号联合站大罐安全附件拆卸口易挥发油气、S86卸油站在卸油过程中气体在卸油口聚集等高风险生产难题,他们发明了专用盲板和密闭卸油装置,并获得“用于拆卸压缩机中气阀的拉马”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一批批技术能手从创新团队脱颖而出。

李占虎原来是一名普通技术工,在师傅刘勇的带领下在创新团队里不断磨练、学习,先后参与了8项技术革新项目,其中两项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并在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集输工技能大赛冠军;张向辉参加创新团队后,从一名操作工逐步成长为技术达人,获全国石油系统天然气操作工技能大赛铜牌。

当危险来临时,党员干部像齿轮一样顶在最前线

三号联合站集油气分离、负压脱硫、原油脱水、污水处理及回注等多功能于一体,日处理液量1万余立方米。每天,油气处理部的青年员工穿行在集输装置里,精益管理着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管线,使来自广袤沙漠的原油经过净化处理后又输往远方。

这里是易燃易爆危险源装置区,每名员工的安全弦时刻绷得紧紧的。

采油三厂2021年增储上产重点工程TP-1计转站20万立方米气站投产时,南疆进入酷暑时节,风沙漫卷,骄阳似火,钢铁的设备被烤得烫手。

有天一大早,由经理陈震和副经理秦雪源、张继、何巍杨等组成的“党员突击队”带领投产人员组成现场指挥组、设备检查组、投产运行组、应急保障组奔赴现场。他们要在投产前进行流程确认,并对全部闸阀、仪表、流程等进行投用前的检查、试压。这项工作之前已反复进行了多次,但为了安全投产,还要再次进行确认。

作为工艺负责人,秦雪源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图纸,一项项地检查着。他的汗水顺着安全帽的帽檐滴落在管道上,很快又蒸发到空气中。四周,风裹挟着沙尘,旋转着,呼啸着。

每一道闸阀都要试漏,每一块仪表都要试压,每一段流程都要反复确认,秦雪源戴着手套的手依然能感觉到钢铁炙热的温度,他的声音有点儿沙哑,说话时口中的沙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在对原料气进气阀压力变送器进行试压时,秦雪源隐约看到法兰连接处似乎有波纹样的空气波闪烁。他警觉地意识到法兰可能存在渗漏。于是,他立即让周围的同志退后,自己则拿出“四合一”气体检测仪进行检测。果然不出所料,含有硫化氢的气体正从仪表法兰缝隙向外逸散。在风沙大、气温高、空气干燥的环境里,可燃气体一旦燃爆,后果不堪设想。

“所有人员听从指挥,退到上风口。启动应急预案,准备抢修。”现场投产指挥陈震发出指令。十几名抢险队员立即齐刷刷地屏息而立,陈震按照事先演习过无数遍的应急预案,果断下达一道道指令。

接下来就是最危险的环节——关闭进气阀,对法兰螺栓进行重新加固。

谁去?抢险队员刷地一下都举起了手。

这时,秦雪源跨出一步,同时把防爆对讲机往陈震手里一塞:“我是党员,危险时刻我先上。”他随即冲向渗漏点。他身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奋力关闭进气阀,并再次检测现场可燃气体浓度,确认人员可以到现场堵漏后,示意抢维人员入场,快速对渗漏法兰卸开,抹黄油,加装密封垫,重新安装……

半个多小时后,法兰重新安装完毕,试压合格。当天,年产20万立方米气站一次性投产成功。

“最危险的工作我来干!”有油气处理部团队这句集体誓言支撑,十几年间,该部累计排险150多次。队员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和精湛的技术,确保了油气集输装置的安全高效运行。

猜你喜欢

刘勇集输齿轮
简述油气集输系统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东升齿轮
油气集输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三)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基于FLUENT天然气集输管道直角弯管磨损分析
你找到齿轮了吗?
异性齿轮大赏
骑车上班日
刘勇:捕获“天溢”的北极光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