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09-14张启成徐红利盛菊萍单颖
张启成,徐红利,盛菊萍,单颖
(1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南通 226001;2 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
近年来,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患病率持续增加,已成为鼻病门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AR 患者可表现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包括鼻塞、鼻痒、频繁喷嚏和流水样涕等鼻部症状,部分患者还伴有眼部和下呼吸道等部位的鼻外症状[1-2]。然而,耳鼻咽喉科医师常忽略了AR 患者的非鼻部症状。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AR 的流行病学报道,却鲜有儿童AR 临床特征的研究。为促进和完善对儿童AR 患者的精准预防、综合诊治和科学管理,开展了本次回顾性研究,全面评估、分析了南通地区儿童AR 患者的临床特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 年,重庆)》的诊断标准[3],选择2016 年9月—2020 年8 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AR 专病门诊确诊的儿童AR 共3 664 例为研究对象。入组患儿表现有清涕、鼻痒、鼻塞、频繁喷嚏等鼻部高敏感症状至少2 项以上,且均接受标准化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SPTs),其结果至少有1 种过敏原阳性[3];同时排除患急、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等其他鼻科疾病者。所有参与本研究的鼻科医师和护士在项目开始前接受专门培训,鼻科医师对入组患儿进行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监护人在护士的帮助下完成详细的问卷调查,最后建立完善的AR 患儿电子病历档案。AR 依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分为:轻度间歇性(intermittent mild,IM)、轻度持续性(persistent mild,PM)、中-重度间歇性(intermittent moderate-severe,IMS)及中-重度持续性(persistent moderate-severe,PMS)[3]。
1.2 SPTs 由专职护士对入组AR 患儿行SPTs。选用包含本地区常见气传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的国际标准化点刺试液(德国默克公司),生理盐水和磷酸组胺(10 mg/mL)分别用作阴性和阳性对照。其结果判读标准:(-)及(+)者为阴性,(++)~(++++)者为阳性[2]。
1.3 统计学方法 Excel 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SPSS 23.0 软件行数据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本组儿童AR 患者中男2 434例(66.43%),女1 230 例(33.57%),男/女比例约为1.98∶1;年龄3~14 岁,平均(8.89±3.26)岁,学龄前儿童(3~6 岁)1 035 例,学龄期儿童(7~14 岁)2 629 例;AR 病程1~11 年,平均(3.7±2.1)年。由表1 可见,门诊以中-重度患儿居多,IMS 和PMS 比率远高于IM和PM;而学龄前和学龄期患儿分类比例的趋势基本相似。
表1 儿童AR 患者分类(n,%)
2.2 鼻及非鼻部症状学分析 所有AR 患儿均有鼻部高敏感症状;2 132 例(58.19%)患儿同时出现眼部症状,1 879 例(51.28%)伴随下呼吸道症状。由表2可见,鼻塞(97.35%)是儿童AR 最多见的症状;眼痒(36.33%)和流泪(26.20%)是最多见的眼部症状;咳嗽(47.95%)则是最多见的下呼吸道症状,同时也是最多见的非鼻部症状。与学龄期儿童组相比,学龄前儿童组流鼻涕、眼充血、眼肿胀、咳嗽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而鼻痒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
表2 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组AR 患者的症状比较(n,%)
2.3 主要致敏原阳性分析 如表3 所示,引起SPT阳性最常见的气传性变应原是屋尘螨(82.18%),其次为粉尘螨(80.68%)、霉菌Ⅱ(27.92%)和霉菌Ⅰ(25.55%)。小虾在22.11%的病例检测结果中呈阳性,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学龄前儿童在屋尘螨、霉菌Ⅱ和小虾的致敏阳性率上显著高于学龄期儿童(P<0.05),而霉菌Ⅰ和杂草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学龄期儿童(P<0.05)。
2.4 药物治疗选择 儿童AR 最常用的药物是鼻用糖皮质激素(2 855 例,77.92%)和口服抗组胺药(1 983 例,54.12%),其次是口服抗白三烯(1 904 例,51.97%)、中草药(760 例,20.74%)、鼻用抗组胺药(429例,11.71%)、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263 例,7.18%)和鼻减充血剂(213 例,5.81%)。然而,49.91%的患儿曾经服用过抗生素进行治疗。
3 讨论
AR 是一种常见的鼻部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由暴露于过敏原后IgE 介导引发[4]。由于环境、生长和免疫系统发育阶段的不同,儿童AR 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呈现出不同于成年AR 患者的临床特征。虽然AR 不会危及生命,但它是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等其他疾病控制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5-6],可加剧影响儿童AR 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儿带来痛苦,给其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此,鼻科医师有必要关注儿童AR 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利于儿童群体AR 的诊疗、预防与管理。
本研究发现,AR 患儿中男性的比例比女性高。研究[7]证实性别是导致AR 不同发病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一项体内实验研究[7]表明雄激素参与了雄性小鼠的特异性IgE 产生;雄、雌性小鼠在气道炎症和重塑方面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中-重度AR 患儿占85.7%。然而,轻度AR 患儿的实际患病率可能要高得多,部分症状较轻患儿未被家长重视而未能得到诊治。
通过症状学分析显示:除了鼻痒、喷嚏、流水样涕及鼻塞,AR 患儿还常伴有多种非鼻部症状,如眼痒、眼肿、咳嗽、胸闷、流泪、喘息等。其中,58.19%的AR 患儿同时出现眼部的症状,而51.28%的病例表现有下呼吸道症状;鼻塞是AR 患儿最多见的症状,而咳嗽则是最多见的非鼻部症状,也是最多见的下呼吸道症状,这与其他报道[2,8]一致,推测下呼吸道症状多由气道高反应性引起。眼痒(36.33%)则是儿童AR 最多见的眼部症状。眼部伴随症状的发生可能与鼻眼反射以及过敏原在结膜处沉积有关[2]。然而,在临床中耳鼻喉科医师往往忽视这些鼻外伴随症状,导致治疗效果欠佳。建议鼻科医师需更多地关注儿童AR 患者的非鼻部症状。
SPTs 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特异性诊查方法[4]。南通地区AR 患儿的过敏原以气传性为主,屋尘螨、粉尘螨、霉菌Ⅱ(室内霉菌混合物)、霉菌Ⅰ(室外霉菌混合物)、小虾、杂草、云杉属、狗上皮、悬铃木属、禾本科/谷类是主要的过敏原。屋尘螨(82.18%)和粉尘螨(80.68%)是最主要的过敏原。此外,学龄前儿童组屋尘螨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学龄期儿童组,其致敏可能与患儿所处的环境质量、身体发育阶段等因素相关。WHO 主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灭螨虫,并推荐必要时行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9]。霉菌Ⅰ和霉菌Ⅱ分别是室外霉菌和室内霉菌的混合物。本调查发现,学龄前儿童组对室内霉菌的阳性率要明显高于学龄期儿童组,而对室外霉菌的阳性率低于学龄期儿童组。究其原因可能是学龄前儿童户外活动较少,接触室内过敏原的机会大于室外过敏原。小虾(22.11%)是南通地区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南通海产品丰富,虾符合本地区餐饮习惯。然而,食物过敏原与临床症状之间存在不确定性,建议阳性儿童无需刻意“忌口”,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宠物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本研究中宠物过敏的发生率高于其他报道[10]。此外,SPTs 结果能反映该地区主要的气传花粉,政府可避免选择花粉阳性率高的绿化树种[2]。鼻用激素及口服抗组胺药仍是儿童AR 的一线用药。应重视AR 的医患宣教,重点指导AR 患儿家庭如何有效规避过敏原,消除对鼻用激素的恐惧,科普SIT 的原理和疗效,提高对治疗的自信心和依从性。
综上所述,门诊中AR 患儿以中-重度居多,AR患儿可伴有波及眼和下呼吸道部位的非鼻症状。尘螨是儿童AR 患儿最多见的过敏原,其次是霉菌。本研究为过敏性鼻炎患儿的精准预防、综合诊治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