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镇痛对初产妇总产程、产程疼痛和产后抑郁的影响
2022-09-14时周云
时周云
(江苏省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南通 226018)
产妇分娩过程中第一产程疼痛主要来自宫缩时子宫肌缺血缺氧和宫颈扩张时肌肉过度紧张,并通过交感神经由胸神经10~12 后段传至脊髓。第二产程疼痛来自胎头对盆底、阴道、会阴压迫,通过骶神经2~4 的感觉纤维传至脊髓[1]。初产妇由于不能耐受疼痛、对分娩专业知识认知不足等原因,易产生恐惧、紧张等一系列负性情绪,机体交感神经系统遭受影响,增加产妇术中出血量,延长产程,严重时甚至出现胎儿窘迫等并发症[2]。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椎管内麻醉镇痛技术已成为可行的新兴分娩形式,对缓解产程中疼痛、缩短产程、改善产妇产后精神面貌及保证母婴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本研究旨在探讨椎管内麻醉镇痛对初产妇总产程、产程疼痛和产后抑郁的影响,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3 月间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80 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各90 例,两组初产妇均无妊娠合并症,均为自然临产,均未予缩宫素催产及早期人工破膜。对照组年龄21~35 岁,平均(28.43±3.31)岁;孕38~42 周,平均(39.78±1.23)周;产前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50.37±4.19)分。观察组年龄21~36 岁,平均(27.85±3.44)岁;孕37~41 周,平均(39.23±1.02)周;产前SDS评分(49.71±4.73)分。两组初产妇年龄、孕周、产前SDS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获得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Y2019027)。
1.2 分娩及麻醉方法 对照组初产妇行传统自然分娩方法:整个产程中患者强忍疼痛,在产房医师和助产士的安抚、宣教、激励下,配合舒缓音乐、坐分娩球、简易瑜伽操,缓解产妇紧张情绪,减轻疼痛,结束产程。观察组初产妇在产房医师和助产士的安抚、精神鼓励下同时行椎管内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临产后或子宫口扩张2~3 cm 时,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2 分,行椎管内麻醉,使用穿刺针刺入硬膜外腔,置管成功后,注射试验剂量3 mL(1.5%利多卡因+1∶200 000 肾上腺素),观察产妇的心率、血压、下肢肌力,无异常接镇痛泵,首剂量8~10 mL(0.1%罗哌卡因+0.4 μg/mL舒芬太尼),维持量按每40 min 泵入6~8 mL,至分娩结束,产后观察2 h 无特殊情况拔椎管内导管。
1.3 观察指标 (1)采用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初产妇产后抑郁、焦虑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4];(2)使用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对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值0~4 分,分值越高患者疼痛越剧烈[5];(3)总产程时间;(4)产后7 d 与28 d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评价产妇产后抑郁情况[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产后SDS 评分、SAS 评分、总产程时间、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产后7 d 与28 d EPDS 评分以表示,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SDS 评分、SAS 评分比较 观察组SDS 评分、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SDS 评分、SA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产后SDS 评分、SAS 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产妇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总产程时间、产后7 d 及28 d EPDS 评分比较 观察组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总产程时间、产后7 d 及28 d EPDS 评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总产程时间、产后7 d 及28 d EPDS 评分比较()
表2 两组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总产程时间、产后7 d 及28 d EPDS 评分比较()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无痛分娩技术逐步运用于临床,即以产妇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使产妇分娩时疼痛感消失或减轻,从而减轻产妇分娩时的恐惧感与疲惫感。无痛分娩对于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分娩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7-8]。
现阶段分娩镇痛方式主要包括非药物性镇痛与药物性镇痛,其中非药物性镇痛包括水中分娩、呼吸法、精神安慰法等,对产程和胎儿无影响,但镇痛效果不佳。药物镇痛中椎管内分娩镇痛效果最确切,临床应用最广泛[9]。目前,对椎管内麻醉镇痛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分娩过程及新生儿的作用,本研究除探讨椎管内麻醉镇痛对临床初产妇总产程、产程疼痛的影响之外,还初步探究了其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本研究观察组Muleteer 镇痛程度评分、总产程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证实了椎管内麻醉镇痛相较于自然分娩可以缩短总产程时间,减轻产妇痛苦。镇痛药物通过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入和交感神经的传出,能有效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释放,以维持产妇的血压正常,进而使宫缩保持正常的极性和节律性,从而缩短总产程[10]。
对照组的SDS 评分、SAS 评分、产后7 d 与28 d EPDS 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其原因有:自然分娩的产妇受疼痛的影响,增加了产妇的心理与生理的痛苦[11]。无痛分娩可以最大限度消除产妇的不良情绪,同时可以使产妇保持清醒状态,有利于告知医护人员自身状况并接受分娩指导,以愉悦的心情迎接新生命的到来,从而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12]。
本研究仍存在有待完善的问题:随访时程及病例数量有限,对于产后远期疗效未能进行评价;观察指标较少,两组患者对比的方面不够全面。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无痛分娩技术能缓解产妇产程疼痛,消除产妇负性情绪,减少产后抑郁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