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鱼共生”模式探讨
2022-09-14吴燕琴黄富友张任驰黄大庆陈益伟
陆 君,吴燕琴,黄富友,张任驰,黄大庆,陈益伟
(1.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丽水 323000;2.龙泉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龙泉 323700;3.浙江九重天蛙业有限公司,浙江 龙泉 323700)
我国棘胸蛙人工养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2010年以后进入发展高潮,浙江丽水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而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当地渔业的朝阳产业之一。丽水科技人员与广大业主致力于技术创新与推广,涌现出一些好的技术经验与模式,“蛙鱼共生”就是其中之一。该模式是丽水市渔业技术团队与浙江九重天蛙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成果,经2020-2021年实际应用,效果理想。现将研发与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原理与技术方案
1.原理
王超等(2016)对种蛙池混养鱼的模式进行探讨,但未涉及“蛙鱼共生”的理论。现参考周江伟等(2017)关于“稻-渔”共生系统的定义,结合笔者的试验结果,对“蛙鱼共生”模式原理进行分析。
人工构建的集棘胸蛙、光唇鱼、瓯江彩鲤养殖于一体的设施化生态养殖系统,利用生态学、生物学和食物链等原理,从水体空间、结构和能量流动上得到合理改造,最大化发挥养殖设施的生产潜力。棘胸蛙作为该系统的主体产品,最大化地摄食、消化人为投放的活饵料(黄粉虫),将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水产品;瓯江彩鲤、光唇鱼作为“载体”作用,协调了非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摄取残饵、粪便、浮游生物、附着藻类等散落的“能量”,转化为另一些水产品,同时发挥着清洁工的作用;池中形成的藻相、菌相对水质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池中种植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水中营养物质吸收转化为自身营养,同时释放氧气。本系统不但利用种间互惠实现一池多产,而且建立起有效的水质调控和水体净化的生物治水系统,实现了环境改善、疾病预防和尾水减排,是一种科学环保、增产增收的先进实用模式。
2.技术方案
本研究内容是“蛙鱼共生”的技术原理和应用效果,技术只应用于棘胸蛙成蛙养殖环节,并未涉及人工繁殖、蝌蚪培育与排出尾水的净化,因此技术方案只针对成蛙养殖来设计。
为了更好地分析“蛙鱼共生”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本研究采取棘胸蛙养殖常规模式与“蛙鱼共生”模式对比的方式进行。试验分成两组,即常规模式组和“蛙鱼共生”模式组,每组3个大棚,每个大棚的面积均为80米2。
(1)养殖设施。成蛙养殖设施为10米×8米的长方形自然采光生态养殖大棚。棚体为钢管拱形简易大棚,四周设置1~1.5米高的防逃墙,顶部覆盖黑色遮阳网;内池为长条形生态养殖水泥沟渠,1个大棚可建两条沟渠。在沟渠内水陆交界区覆盖薄板,且每隔1米种植1丛水菖蒲等根系发达的绿色挺水植物,为棘胸蛙创建一个良好的仿生态栖息区。常规模式沟渠的横截面为弧形,沟渠深30~40厘米,盛水后水陆比为1∶1。“蛙鱼共生”模式沟渠的横截面为凹槽形(两壁斜、底部平),沟渠深度50~60厘米,盛水后水陆比为1.5∶1。
(2)养殖动物的放养。两种模式的棘胸蛙放养要求是一致的,均为放养规格为5克/只左右、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的幼蛙,放养密度以50~100只/米2为宜。常规模式没有放养鱼,“蛙鱼共生”模式放养全长3厘米左右的光唇鱼和瓯江彩鲤夏花,放养密度分别为45尾/米2和4尾/米2。
(3)投饲管理。棘胸蛙的饲料为黄粉虫,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量按池中蛙重量的3%~4%计算,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和钙粉,以促进棘胸蛙生长。水温12℃以下或26℃以上不投饲。
放养的鱼在利用池中的残饵、藻类及其他有机碎屑的基础上,适量加投粗蛋白质水平40%左右的颗粒饲料。6-9月,每天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左右。
(4)水环境调控。养殖全过程保持水质清新,池水保持微流水状态,溶氧4毫克/升以上,pH 6.5~7.5。夏季水温要控制在26℃以下,冬季要求水体不结冰。平时要注意水环境的调控,以保持水体理化因子的相对稳定。
(5)疾病预防。根据动物福利原理,平时要按照养殖动物生物学习性的要求,为其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尽量减少应激行为,并通过调控生活环境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应用实效
两种模式的对比试验表明,在各个大棚的棘胸蛙幼蛙放养规格、密度以及饲料的投喂条件均一致情况下,养殖效果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常规模式下棘胸蛙的产量5.1千克/米2、产值1020元/米2、利润570.83元/米2;“蛙鱼共生”模式下的产量为棘胸蛙5千克/米2、光唇鱼1.5千克/米2、瓯江彩鲤1千克/米2,产值1235元/米2、利润761.25元/米2,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试验结果统计
表2 投入与产出情况 万元
三、讨论与分析
1.生产效能提升明显
两种模式相比,棘胸蛙产量基本一样,但“蛙鱼共生”模式的产值和利润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21.1%和33.4%,增收效果非常明显。同时,“蛙鱼共生”模式充分利用了蛙池的生态空间,实现了一池多产。在现今我国耕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水产养殖空间拓展艰难的大背景下,如何挖掘现有养殖资源的生产潜能、实现综合高效利用,将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研究的方向。该模式的推出,其推广应用前景是值得肯定的。
2.生态效益比较突出
棘胸蛙以活的黄粉虫为食,每次投饲后都有一定数量的死虫掉入沟渠,再加上蛙粪便的沉淀,若不及时清除,几天后沟渠底部就会沉积大量的污物,所以常规模式的池子每5~7天就要清扫1次。而“蛙鱼共生”模式的池子因为养了光唇鱼和瓯江彩鲤,沟渠中的残饵和粪便,甚至附着的藻类基本被清理,底部沉积物很少,只要每月冲洗1次就可以。“蛙鱼共生”模式增收减排效果非常明显,大大减轻了排出废水的治理难度,减少了养殖废水对下游环境的生态压力,生态效益良好。
3.动物福利原理指导下的生态防病实践
根据动物福利原理分析,生活环境不舒适或过多的应激行为是养殖动物生病的根本原因。要想获得水生动物养殖的成功,首先要保证水质理化因子符合要求且相对稳定,其次要控制不恰当的人为操作以减少其应激行为。在常规模式下,频繁地清理污物,不但破坏了安静的生活环境,大大增加了棘胸蛙应激反应次数,而且大量地冲水、换水,也带来了水质理化因子频繁、大幅度变化。“蛙鱼共生”模式不但很好地清理了残饵、粪便和藻类等污染物,减少了清扫沟渠带来的动物应激,而且池中自然形成的藻相、菌相和种植的绿色植物也使水质保持良好且相对稳定。两年来,常规模式大棚发生了3次蛙病,而“蛙鱼共生”模式大棚却从未发病,这是动物福利原理指导下的棘胸蛙生态防病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