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鱼病防控支撑体系的几点思考

2022-09-14

科学养鱼 2022年8期
关键词:水生动物鱼病病原

袁 圣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作为一名长期在水产养殖一线从事鱼病防控的基层工作者,近两年有种感觉特别强烈,那就是鱼病的复杂程度较5年前大幅提升,表现为发生重大病害的水生动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新发疾病越来越多、病毒性疾病越来越多、并发症越来越多、病程越来越长、药物治疗的难度越来越高,而一线能够合法使用的药物种类却越来越少,发病后养殖户又期望在短期内控制住病情,降低死亡量,这些实际情况让一线鱼病防控人员无所适从、压力巨大,水生动物疾病防治已然成为水产养殖配套服务中责任大、风险高的工作。而基础研究的停滞、临床体系的缺乏更让这种情况愈发突出,若现有鱼病防控支撑体系不做变化和调整,未来由鱼病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屡创新高。有鉴于此,对于鱼病防控,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强化病害的基础研究,探究病原与病因、诱因的关系

现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多年前完成,而当时的养殖环境、养殖密度、鱼种质量、营养水平及用药方式与当下差异巨大,一线诊疗中发现很多疾病的发生规律已与教科书上大相径庭,鉴于流行病学等基础研究是鱼病防控的重要支撑,因此是否应该考虑重新启动水生动物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现有的水生动物疾病研究体系以研究病原为主,对导致重大疾病的病原研究进展迅速,在短期内就能对其有较深的了解,但是只对病原做研究是不够的。病原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已经与水生动物共存了多年,但为何近几年某些病原能够有机会大量增殖引起水产动物发病。从水生动物疾病发生的条件来看,要同时满足病原存在、入侵途径形成及免疫力低下等基本要素,现有的科研及一线临床诊疗中忽视了入侵途径的发现及切断,而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合理造成养殖动物体质低下、进而引发免疫机能下降更是新病暴发的根本原因。饲料企业的局部竞争已经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如果不能在营养和价格间做到平衡,影响将会更大。

鱼病学研究应该更加包容,多了解养殖现状、饲料的变化、养殖环境的变化等,方能更好地开展鱼病研究。

二、水生动物一线防控手段停滞不前,甚至存在倒退的情况

从有记载的水产养殖开始,对于鱼病的治疗手段无外乎外用及内服,近30年鱼病的治疗手段几乎没有改变过。在养殖密度低、致病菌耐药性低时,少量用药即可控制病情,传统的方法治疗疾病游刃有余,而在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病原耐药性越来越强的当下,新发疾病越来越多,尤其病毒性疾病增多的情况下,现有的鱼病治疗手段已经力不从心,有时候只能望鱼兴叹,相较于以前,鱼病治疗手段是在倒退的。

承担水生动物疾病诊疗工作的主体是鱼药店,鱼药店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职业道德决定了当地鱼病诊疗的科学性、成功率、药物的使用量及食品安全水平。由于现在鱼病发生的复杂性、多发性,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处理这些鱼病时难度极大,多种抗生素甚至违禁药品联合用药来治疗鱼病等“运气式大包围”的方法层出不穷,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

三、水产专业人才匮乏,一线防控知识传承乏力

水产养殖专业学生总体数量不多,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即转行,硕士以上高学历者更愿意去科研院所,在一线从事诊疗的更少,这就导致很大比例的一线鱼病防控工作者是非水产养殖专业的。有些人反馈鱼病防控太简单了,就是抗生素、消毒剂和杀虫剂足量使用,一种抗生素不行用两种,两种不行用更多种,这些不正确的用药理念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人医、兽医等医疗手段、防控经验有较好的传承,而水产类院校的老师大部分毕业后即开始任教,迫于职称等压力无法深入一线了解鱼病发生的现状及探索防控的措施,课堂传导及知识传播上偏理论化,学生们只能通过实习及就业来提升实战技能。

现有的教科书知识亟须更新,学生的实习落地性不够,对于人工繁殖、养殖管理等养殖细节参与度不够,也就无法从养殖技术本身看待鱼病的发生。

四、新发疾病越来越多,亟须出台针对病原分类的标准化防控方案

越冬综合征、鳃盖后缘出血症、黄金鲫鳔积水症、虹彩病毒病、普诺宁碘泡虫病既是新发病,也是危害较大的疾病,有些是近两三年才开始暴发的,但已经给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这些疾病该如何治疗、要做哪些工作来预防还是未知。疾病的治疗看似简单,外用消毒剂(杀虫剂)、内服抗生素(驱虫药)等是当下鱼病治疗的主要抓手,但是在药物使用过程中相关细节很多,如水质对于消毒剂的影响、肝胰脏状况对于抗生素的选择、不同病原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思路,都是值得去探讨和细化、固化的工作。

通过将病原与病因、诱发因素结合起来做研究,才能摸索出一线需要的落地方案。在主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主导下,在对主要病原做出鉴定后,快速形成标准化的方案流程,可以消除养殖户对疾病的畏惧,提高一线鱼医的信心,减少药物的盲目使用,降低因病造成的损失。

五、病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加快构建适用于当下的病害预防体系

通过预防降低鱼病的发生率从而降低因病造成的损失已成为共识,也是在病害防控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的工作,但目前从业者把病害预防的工作重心放到了免疫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上,这可能远远不够。免疫力的提升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耗能的,其基本条件是通过科学、足量的投喂获得足够的营养,从而达到维持水生动物健康的目的。

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增强剂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在科学投喂、营养充足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免疫增强剂才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而且免疫增强剂的质量、使用的时长、使用的频次等都会影响预防的效果,单纯期望通过免疫调节剂等预防疾病会将鱼病预防带入歧途。

对于病毒性疾病等的预防措施,笔者建议根据具体品种建立单独的预防体系。

疾病的预防涉及池塘环境的优化、环境中病原的清除、苗种的检测、水质的管理、饲料的选择及投喂、诱发因素的消除等,是系统化的工作,关注养殖中的每个细节才能做好。

六、缺乏系统的临床参考,鱼病临床学的建立迫在眉睫

病原分离、鉴定是对鱼病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随着苗种质量的进一步退化,苗种带毒(菌)的情况越发普遍,带毒跟发病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而在具体界定时,需要临床经验的帮助。但目前水生动物的诊疗中,临床诊疗体系是缺失的。单纯通过分离病原来诊断疾病不够准确,也可能会导致治疗方向的偏差。

国家在支持病原研究的同时是否能够同时支持基层临床体系的研究和建立,从一线防控的角度,这项工作的意义与病原研究同等重要。

七、培训体系需要提供落地的方案

专家往往在某个细分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但是对一线鱼病的诊疗情况通常不甚熟悉。在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如何将研究内容精准嫁接到实际的诊疗工作中,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各种大型的培训讲座中,专家站在政策的角度对养殖中的不当事项介绍得较多,但是对于落地的可行防控建议几乎没有提及,养殖户听完课后觉得很有道理,却又不明白该如何操作。应该让有一线诊疗经验的人员参与到更高层级的鱼病防控体系中,为落地的防控建议谏言献策。

八、鱼病防控需要效果明确的药物

水产品的安全问题主要由违禁药品及抗生素残留等引起。为了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能够使用的药物种类正在不断缩减,而塘租高企、成本上升的实际情况逼迫养殖户只有提高养殖密度才能盈利,高密度养殖下疾病的发生率只会越来越高,减量用药和疾病高发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此情况下,主管部门应该结合实际,在严控违禁药品的同时,做好用药的科学指导和新药的研发,否则再好的鱼医也将无能为力。

猜你喜欢

水生动物鱼病病原
浏阳市外来入侵水生动物风险预警与防控
掌握核“芯”科技!全国首家血液诊断鱼病示范店开业,开创血液精准诊断新时代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浅析夏季鱼病增多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水产养殖户提高鱼病治疗效果的要领
水生生物组合对养殖水环境的修复与应用
水生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初探
延安市宝塔区苹果白粉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
Toll样受体及其对水生动物疾病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