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智育”深度融合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2022-09-14肖斌
●肖 斌
学习的压力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压力。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展开探究,高职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学专科层面的教育形式。是在保证学生具有对大学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技术能力,其主要内容以实用为基础。学生在于高职阶段,同样也有着压力,在学习压力的基础上,还要面对着以后的就业压力。在这些多重压力的交织下,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不能一味地寻求成绩的高收益,应当要做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体育”教育在高职阶段的处境与问题
体育虽然贯穿着整个教育阶段,但相比于其他几个主要学科来说,存在感一直很低,甚至做到可有可无的状态,根据日常排课量来看,体育课一周最多有两节,相比于主科来说数量有一定差距。对于高职阶段的学生来说,每周体育课的进行,可能是每周仅有的运动量。所以,学生身心健康一直是一个被严重忽略的要点。
(一)体育教学不够清晰
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都存在入学前整体基础较差的情况,在思维能力、拓展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学生群体中也会存在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这造成了学生基础强弱共存的局面。这导致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进行全面同效果的教育,造成了教学进度的开展速度缓慢,很不利于后续更深层次的教学展开。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视越来越低,这导致了体育教学的很多方面没有更新的必要,其教育形式、内容以及方法都还保持着最初的样子,这种情况下的体育教学只是为了走个过场,完成任务而已。例如,体育课开始,学生集合在老师的带领下或者是一位老师选出的同学带领下做最基础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结束后,部分体育老师会组织学生进行绕场两圈的跑步,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而很多老师直接会将学生解散,自由活动,许多的学生没有利用自由活动的机会进行锻炼。这样的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形同虚设,好比晚饭后下楼散步的情形。对于充分利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锻炼的同学,其本质是好的,但在没有老师在场监督的情况下,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更高的保障。总的来说,体育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更新,教学方式也有待提高。
(二)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教育在其他主要学科的对比下显得微不足道。为何主要学科能占如此庞大的比重,第一,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主要学科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以后的人生路程,在这有着激烈竞争的时代背景下,优异的主科成绩几乎能决定学生的人生走向。第二,老师、家长甚至是学生本人都非常重视文化课程的优异,老师想要学生的成绩优异来提升自己的“业绩”。而家长想让学生成绩优异,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家长在经历过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后,想让自己的孩子少吃一些苦,所以格外的重视学生文化课优异。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主动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自塑的过程都是痛苦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心智与同龄人相比较为成熟,目标文化成绩的重要性。在三个方面的共同重视下,文化课的比重自然很大。而体育教育则处于一个无人注目的状态。这导致了体育教育的发展缓慢,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长时间没有得到更新,进入恶性循环,让体育教育的地位越来越低。
(三)高职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大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同学身体强壮,能轻松地完成各种体育项目。另一部分同学身材虚弱或是过度肥胖,大多数体育项目很难完成。这两部分学生各班的都会存在,这两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都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身体差的学生,更愿意在宿舍待着,不愿意锻炼身体去流汗。而身体好的学生,对于传统体育课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只是进行简单的热身和跑步,占用了其进行其他高难度、具有竞争性的体育运动的时间。这些问题的同时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同时,大多数体育教师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与流程,对于当代的学生的吸引力较差。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较低,学生只可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类的体育锻炼。这些问题大大影响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智育”教学在高职阶段的问题
(一)学生个人存在的问题
现代生活条件逐渐变好,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陋习,学生提出的需求,父母都尽力去满足。父母的过度的溺爱,导致这些学生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但在学习上依然缺乏上进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意志力不够坚定,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强。高职学生本身知识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会突然开始努力学习,但这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当这些学生重新拿起课本进行学习后,知识基础不够牢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渐渐碰到很多较难的问题后,学习的热情消散,在一两次的热度过后,这部分学生很大可能会直接放弃学习。这种恶性循环,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完全丧失。
(二)“智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高职学生对于学习持有正确的认知态度,但他们对于学习没有系统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知识含量较为薄弱,在课堂上无法和教师产生有效的教学互动,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无法产生良好的课堂氛围,于是乎大部分高职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玩自己的手机,做与学习无关,但不会发出声音的事情,不会影响到课堂纪律。教师面对这类型的高职学生,上课没有动力,很多教师在多次与学生互动后,得不到学生的回应,缺少持续上课的动力,会选择让学生自习,这样会产生恶性循环,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加不利。高职与本科的区别在于,本科较强于理念,而高职强于实操,高职的智育课堂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有所提升。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更多地是需要进行实操教学。很多教师属于理论型人才,对于实操的操作手法、要点、注意事项都十分了解,但实际上没进行过实操,这部分教师处于“懂”的阶段。特别是刚刚就职于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的老师,大多数为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烂熟于心,非常的“懂”,但是不“会”,这样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帮助会少很多。学习对于这种类型的教师,应该进行实操的学习,或者是到企业中实习,将脑海中的知识体现到工作中去,让教师做到“懂”和“会”,这样对于高职学生的教育帮助才会达到最大。
三、“体育”和“智育”的简要概念与关系
(一)“体育”和“智育”的简要概念
体育是指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同时培养道德和意识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智育是开展智力的教育,主要是指受过教育的人通过对科学、文化、技能等知识学习,达到智力再次发展。智育是人进行全面发展一个不可忽缺的部分,智育与体育相并列,智育和体育都可利用教学来达到,但教学不是到达智育的唯一途径。
(二)“体育”和“智育”的关系
“体育”与“智育”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内容,两者是相得益彰的。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体育”和“智育”不能同时达成,现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下,很多家长着重发展着孩子的“智育”,导致现在大量学生的体能测试不及格,当代的学生中将近一半的学生是近视,出现了“文弱书生”的现象。从更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上观察可轻松地推翻这个理论,“体育”与“智育”是相得益彰的,很多学生的体育越好文化成绩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现象,“文弱书生”只是家长部分封建思想的表现,现在的教育追寻的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学生的发展上来观察,身体健康才能进行学习,才能有好的未来。长期有效的学习前提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通过实际现象表达出的信息可得出,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体育能力是呈正相关的状态,让“体育”与“智育”处于一个同等比重的均衡发展,可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大脑发展、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运动精神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在力求“体育”与“智育”达到平衡之后,切勿过度发展体育,过度发展学生体育的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占用学习时间、还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合理地发展体育才能取得正面效果。
四、国外对于体育课程的现状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2013年更新了国家体育课程的标准,推出了《K-12体育教学标准》。明确指出美国体育素养的五个方面:(1)掌握多种类型的体育活技能;(2)知晓各种体育活动带来的好处;(3)有规律地进行体育活动。(4)重视体育活动将其与生活结合;(5)保持身体健康;并将体育课程以年级为基础划分出三个阶段,幼儿园—五年级、六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十二年级,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体育教学任务,并且明确规定了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以及衡量标准。从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学生的体育重视程度很高,从学生幼儿时期就存在体育课程,且对课程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有相应的衡量标准,针对于不同时期的学生做出了针对性的内容制定。最大可能地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全面发展,将体育发展为学生终生性所具备的能力。
五、“体育”与“智育”选题依据
我国经过八次大纲与课程标准改革,得到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增强学生体质”最早在1979年扬州会议提出,此后我国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一直在加强,不断改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应时代的变化诞生了“三重结构”体育课形式。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加快了体育的改革速度。而体育与智育的结合是目前改革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加强对于体育与智育的结合,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强化体育的同时,也能做到对智育的提升,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六、如何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问题
(一)重新设计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一周通常为两节,且每节课时长为45分钟。如何充分使用教学时间则决定着教学质量。首先,尽量每节课的教学时间都在30分钟左右,至少不低于30分钟,这样才能让每堂体育课的运动量达标,达到对学生身体锻炼的目的。其次,老师需要科学地设计授课内容,传统的体育课,内容单调、枯燥以及过分地消耗学生体力,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的抵触心理。可以将体育课的内容设计得丰富有趣一些,但基础的热身运动还需要进行,可以让学生进行需要体力消耗的游戏,来以此达到锻炼的目的,例如,“老鹰捉小鸡”“黄河长江”“报数组团”等传统的游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能容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可以进行具有竞技性的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此类型的方法都能增强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
(二)增加课后体育活动的开展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每周的运动量仅有在体育课上的时候,这种情况下每周两节的体育课,并不能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正常体育课的进行。在高职教育阶段的课后体育活动类型屈指可数,例如,运动会,运动会通常一年举行一次,对学生健康的锻炼影响作用很小;校内举办的篮球赛、足球赛等各类球赛,这类的比赛通常需要是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去参加,并不能解决大多数学生运动量少的问题。学生可以多举办需要体力消耗的小型趣味活动,可以将时间安排在周末,或者没有晚自习的学校,可以安排在晚上的空闲时间,这样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还能丰富其空闲时间,这样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同时为学生带来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直都在讨论的要点。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不仅要面对学习压力,还要面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并不重视。学校需要从这两方面去调整学生的日常行为,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对心理健康来说,学校需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压力疏散的讲座、对心理教育的课程开设、多举行趣味小活动等此类的方法来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对于身体健康来说,许多学生原因待在宿舍,这在改变之初需要学校先进行干预,当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后,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将会提高,家长也应该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育,共同保证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结束语
“体育”与“智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发展来说,应该两者同时兼顾,两者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学生应该将“体育”与“智育”的比重对等,不应过度地去发展“智育”,同时兼顾“体育”与“智育”的学生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体育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学生、教师以及各阶层的教育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