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拉花,咱老祖宗早就会
2022-09-14紫笋
◎文/紫笋
热播剧《梦华录》在史实上虽有一些小瑕疵,但整体还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人生活的鲜活画卷,带大众了解到一些几近失传的传统技艺。其中提及的茶品均确有其茶,且真是宋代能够喝到的茶。
中国古代版“拉花”
《梦华录》里,赵盼儿在第一集中有一个精彩的表演——茶百戏,弹幕里都说是“最早的咖啡拉花”。
其实茶百戏是从点茶而来的。相对于适合饮用的点茶,茶百戏所用的茶汤更浓而不适合品饮,只适合观赏。在浓茶汤击拂出的泡沫上,用专门的器具蘸水来作画,所以又叫作“水丹青”,类似于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原理。创作水丹青不但需要画功,还考验点茶的基本功,因为只有打出更为绵密持久的泡沫才有作画和欣赏的时间。
电视剧里说的茶的确都有
官方主流——北苑贡茶
北宋时期最顶流的茶品当属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的北苑官焙(贡茶)。这是一种源于唐代福州研膏茶工艺的蒸青紧压团茶,在宋代经历了丁谓和蔡襄两次重要的技术改革。苏轼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顾千帆在第一集中所言“龙凤茶之所以名龙凤,是因为里面含有龙脑香。”宋代贡茶中有龙脑香是真的,但也只是贡茶才有,一般百姓(茶农)就算能喝到北苑团茶也是不加龙脑香的。蔡襄在写给宋仁宗的《茶录》中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不过北苑贡茶又叫龙凤团茶并不是因为加了龙脑香,而是因为压制团茶的模具上雕有龙凤图案,紧压出的茶也就有龙凤的图案,故名龙凤团茶或者龙茶。北苑官焙的龙凤团茶是顶流,一般人家并不容易喝到,就算是官宦之家,也须是皇帝恩赐才有。
青凤髓
第一集中顾千帆手下点的青凤髓产于建安,也是北苑茶中的一种,属于蒸青紧压茶。《红楼梦》中所说的“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就是这种茶。即便对于著于清代的《红楼梦》,青凤髓也是极其古意与清雅。
文人喜欢的地方特色——双井白芽茶
民间制作的茶称为草茶,更可能是不经压制的散茶。产于江西修水县的双井茶就是草茶中的佼佼者。欧阳修认为“十斤茶养一两芽”的双井白芽是草茶中最好的。黄庭坚、司马光、苏轼、杨万里、梅尧臣等也多次赋诗赞颂双井茶。
灵隐佛茶
佛教自传入中原以来就与茶事相伴。除了茶有破睡之功外,南方寺庙所在也大多适合茶树生长。种茶、制茶与奉茶常常作为佛门清修。佛茶指的是由僧人自己栽种、制作的茶,大多用于供奉佛祖、僧人自饮及招待香客。唐朝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灵隐佛茶被认为始于唐而盛于南宋,在剧情设定的北宋时期确实产量并不算高。而到了南宋时期,灵隐佛茶和浙江另一款著名佛茶——普陀佛茶并驾齐驱,合称“浙江佛茶”,列为贡茶。
现在的灵隐佛茶是西湖龙井,不过灵隐佛茶的历史远早于龙井茶的创制。北宋时期的灵隐佛茶更可能是一种蒸青草茶。
茶可煎也可点
主流——点茶
女主赵盼儿在剧中不仅开茶馆,还是位点茶高手。宋代饮茶最主流的方式就是将茶磨碎、研细,最好还要用罗筛出细末,然后将茶粉放入烫热的盏中,先加一点水调成糊状,再一边加水一边击拂出均匀细腻的泡沫,这就叫点茶。点好的茶可以直接一个人喝掉,也可以像剧中那样,用小勺舀到小杯中分享。
古意——煎茶
“煎”就是煮的意思。宋代烹茶只煎水不煎茶,也就是用烧开的水冲点茶末,所以叫点茶。而唐代则是将研碎的茶投入烧沸的水中煮,所以叫煎茶。宋代很多文人认为,煎茶这种前朝饮法很有古意。在陆羽著《茶经》之前,人们煎茶时还会一并放些葱、姜、茱萸等,大致能起到发散祛瘴的作用。但陆羽认为加了太多调料的茶简直就是沟渠中的废水,不堪为饮。煎茶只要用少许盐调味即可。湖南的姜盐豆子茶还保留了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特别适合生活在山区的人饮用。
唐代的煎茶通常用铫子或者《茶经》中称之为“鍑”的器具,而不是铸铁壶。鍑没有嘴,铫子则有一个短嘴,都是敞口的。材质上有银的、瓷的也有陶器。赵盼儿说“铫子也最好用银的,铁器会有生涩之味。”确是宋代人所认同的。不过宋代人点茶用汤瓶而不是铫子。
茶好不好喝,关键在人与器
赵盼儿曾说东京的茶坊那么好看,茶艺却不太行。这句话放在今天也是对的。有了好看的外表,茶艺师才是其中的灵魂。器具选配、冲泡手法都会影响到饮茶体验。
第一集中赵盼儿备茶的第一步就是碾茶。用于碾茶的碾子形制和药碾一样,却要精致得多。材质上以银为上,熟铁次之。宋代点茶茶色以白为贵,现碾现点才能达到色白的效果,放久了色泽就会昏暗。
点茶击拂可以用到两种器具。著名茶人蔡襄告诉仁宗,击拂用的匙质地要重些才有力,黄金是最好的选择,百姓大多用银和铁。竹制太轻,冲点建茶时是不用的。剧中赵盼儿所用的竹茶筅是徽宗时期击拂的方式。这里很细致地采用了扁的茶筅,而不是常见的日式圆茶筅。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茶筅要用老竹制作,手持的部分要厚重,用于击拂的部分要疏劲,这样才能操之有力,易于运用。不过尚在使用煎茶法的东京却能提供竹茶筅,已经很不容易了。
第六集中赵盼儿就着茶博士的位置坐下,用竹茶则舀出茶粉放入一个黑盏中。这种深色的盏就是主产于建安(今福建建阳)的建盏。“茶色白,宜黑盏”。宋代冲点出的茶有丰富的泡沫,泡沫越洁白、细腻、持久,说明茶品和茶艺越好。深色的茶盏能够突显茶色的白,于是在北宋斗茶的盛行之下,建盏也随之备受推崇。而底色青黑的建盏本身也十分具有观赏价值。徽宗说“玉毫条达者为上”。也就是说建盏内部有银白玉色的直条花纹的为上品,这就是“兔毫盏”。
陆羽认为越窑青瓷碗很适合饮茶,原因是越窑青瓷如玉似冰且能衬托煎茶汤色的绿,其他色泽的瓷器则不能彰显茶色。而到了明代,饮茶发展为散茶直接冲泡的瀹饮法,纯白色泽的茶杯就受到了欢迎。不同历史时期饮茶的方式不同,适宜的器具也不同。
盏托相传是唐代蜀相崔宁之女觉得茶杯无托烫手,用碟子装着又容易倾倒,于是用蜡在碟子中间做了一个环将杯子固定住,于是成了盏托。到了宋代,大多数的盏托以木坯上大漆制成来配合建盏。也有许多像剧中一般盏与托同材质,如瓷、金、银等。有的人认为看古画时可以通过是否有托来判断人物喝的是茶还是酒,因为酒没有那么烫,无须用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