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样态研究

2022-09-14崔学荣

音乐生活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崔学荣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举措。2020年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堂教学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这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思政的本真追求是将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凸显课程育人价值、践行教书育人使命。音乐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音乐教育具有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培根铸魂等育人功能,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摇篮,音乐教育学类课程又是培养音乐教师的核心课程,结合音乐教育学类课程性质与特色,从课程思政理念与目标、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阐释音乐教育学类课程思政的价值逻辑和实践样态,以期促进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贯彻与落实。

一、音乐教育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一)树立“课程育人”“音乐思政”和“师德养成”理念

音乐教育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是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及培育卓越教师的必修课,包括《音乐教学论》《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音乐微格教学》《综合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见习与实习》等系列课程。其核心是培养具有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人类灵魂导师。教学中要树立“课程育人”“音乐思政”和“师德养成”理念,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多样化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深挖音乐教育内容中的师德理念和思政元素,结合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表现要素等确立思政主题,凸显音乐教育活动的艺术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创新性特点,通过多种艺术体验活动,捕捉蕴含在音响中的音乐美感和育人价值的思政内涵,发挥音乐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优势,调动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多感觉联动以及移情体验中达成育人效用,培育师范生需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学识修养,掌握基础教育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教育实践能力。通过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增进教学互动,优化教学情景,提升教育实效。

(二)树立“大思政”理念,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大思政”理念,系统设计“知识—能力—素质—思政”课程目标,修订教学大纲,选用优秀音乐教材;合理设置课程分章节的育人目标及课堂思政教学育人结合点和切入点等,关注总目标与章节目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将课程内容的思政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在每节课得以贯彻和落实。如教学内容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优良传统、赞美大好河山、颂扬真善美以及集体主义教育;根据音乐学科的创造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特征,凸显教学内容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创新性与时代性,使课程思政有效实施,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完美人格得以塑造。

(三)树立“德艺双馨、道艺合一”的人生目标

音乐教育类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在艺术技能上追求精进卓越,更要知道如何运用专业技能于教育实践中,自觉践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结合课堂上的教学互动,紧扣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一节课中得以有效贯彻和落实,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无私奉献。

(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树立中华母语音乐教育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认识。应让民族文化的根脉和基因扎根学生心田,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当代社会文化领域中的精神感召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社会凝聚力以及文化竞争力。

(五)发扬美育优良传统,实现立德树人

美育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在音乐教学课程中,要扎根中国大地,弘扬美育育人的优良传统,培育学生树立以美育人的哲学观、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将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音乐微格教学等音乐教育类课程中加以强化与培养。

二、音乐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逻辑

(一)育人导向:以人为本、综合育人,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双重融合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其价值逻辑旨在变革传统课堂中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双重维度的内在契合。教学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应塑造学生价值体系,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即在教学内容上的价值逻辑不是“减少专业知识内容、增加思政教学内容”,而是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拓展认知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诸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国家观、民族观、社会观、历史观、职业观等内容,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在夯实知识、建构能力的基础上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从平面化的知识传授维度延展到立体化的综合育人维度。

(二)立美导向:以美润心、立德树人,美感体验与音乐思政协同融合

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结合音乐学科特点,找准不同作品审美体验中“音乐思政”切入点,如在欣赏、歌唱《黄河大合唱》《红旗颂》等爱国歌曲的具身体验中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壮美与强大,树立起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充分挖掘与利用丰富教学资源的思政元素,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知、体验、表现、创造等具身实践活动,理解音乐中蕴含的深邃哲理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在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过程中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素养导向:树立家国情怀,奉献祖国音乐教育事业

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围绕感受与欣赏、实践与表现、探究与创造、联系与融合等艺术实践活动,以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遴选和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音乐微格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课程学习、思考和归纳,指导学生认识我国沉淀五千年文明的教育智慧、育人传统,立足本土,树立坚定的爱国自信,深刻挖掘蕴含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独特的精神标识、最根本的文化基因,增强家国情怀和为祖国音乐教育事业奋斗的职业意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争取做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强调德艺双馨,将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音乐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思想精美、内涵深刻的优秀经典作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巧妙融合在音乐微格教学实践中,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

(五)职业导向:智慧创生,有效促进音乐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新时代音乐教师教学技能训练要超越单纯的技能训练,关注社会需求,明确教师职业导向,走向智慧创生的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争取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既注重音乐专业知识的提升,又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既注重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教学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注重传统技能的养成,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淀丰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创生鲜活、机智的教育智慧。

三、音乐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样态

(一)凝聚核心:确立教师职业信仰思政元素

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

程,绝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程,更不是教师单纯讲几节课,而是要将“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依据音乐教育课程特点确立教师职业信仰思政元素,将“职业理想、职业操守、职业认同、育人能力”等思政教育资源,融入音乐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链条,提升音乐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德艺双馨、完美人格的灵魂导师。例如,通过《音乐微格教学》,让学生在亲历音乐课堂的导入与结束技能、提问与强化技能、变化与创新技能以及板书与音乐教学演示技能的实训过程中,从“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角色”,在体验音乐教师备课、上课、说课、听课与评课“五课功”过程中,树立教师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能为终身从事教育事业而不断努力。

(二)主题引领:凝炼课程思政八大主题

围绕全面提高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特性和音乐教育类课程特点,结合政治认同、职业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红色基因、依法执教、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凝炼课程思政八大主题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美育精神、做到四个认同、贯彻教育方针、挖掘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依法执教、做“四有”好教师等融入课程全过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发挥地域特色,夯实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美育培根铸魂的作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三)师德践行:“6855”运行机制

注重课程育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融合研究,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研究,进行师德践行“6855”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内容为:做优六个环节:目标设计、内容选择、实施进程、方法策略、督导评价、持续改进;

躬身八种体验:听、唱、动、奏、创、演、编、舞;

践行五个方法:知识学习、榜样引领、实践体验、反思强化、循序提升;

健全五大支持:师德方案、师德教师、师德场所、课程与案例、评价体系。

(四)深度体验:打造“多觉联动”智慧育人金课

多觉联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味觉等联动参与音乐的深度体验,体现“身心灵一体”的中国传统思想和认知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念,改变以往音乐教学“离身”学习过于依赖单一感官、枯燥学习,改变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与传递的过程,缺乏身体的亲历感知与情感的深度参与,让课程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趣味游戏中参与、情境创设中体验、多觉联动中审美、互动合作中快乐、动态生成中创造。

四、音乐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示范引领,进行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

发挥音乐教育类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明确课程育人导向,全面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实现各门课程会思政、能思政;创新“课程思政”路径,制作体现音乐课程思政特点的新教案、新课件,整理优秀教学案例;以遴选的课程思政八大主题为切入点,制作一系列课堂思政微视频,发挥融媒体技术的优势以及手机移动学习的便利性、快捷性,推动课程思政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多措并举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学思行并重,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坚持学思行并重,通过“授之以知”“启之以思”“导之以行”三个层次,有序实施“强知识—深体验—重实践—常反思”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坚持以音乐教育学专业理论学习为基础,将古今中外音乐教育家的教育故事,能够反映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先进典型、知名人物、热点事件、时代精神和中华美育传统等纳入课程内容体系,拓宽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入点,确保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方法,通过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并引导其在具体生活中积极践行,渐进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三)全要素评价,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多维保障体系

将“教、学、评、促”一体化发展理念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将育人成效纳入专业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把握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之间内在的、本源性与生成性的关系实质,并通过基于国家导向、社会需求的尺度把握意识形态的育人起点,明确意识形态音乐教师教育课程知识中的多样化表现方式,以及提升知识学习境界、实现意识形态育人功能等内生路径。完善和构建多元化、过程化、发展性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一是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与思政素养的全要素评价指标;二是构建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学生自评为主体、同伴或指导教师评价为辅助的多元评价主体;三是构建“考试考查—学生行为观察—学生自我评价—校外机构反馈”多维评价方式,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体现学术性、时代性、思想性,助力学生持续改进提升。

(四)巧用现代技术,探索“三三联动·双线混融”课程思政新途径

探索适合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的以学为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三三联动·双线混融”课程思政新途径与新方法,通过“课堂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创构”三边合力的教的模式,形成“导学—助学—创学”三维互动的学模式,凸显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动态化等特征,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向着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方向发展。构建“古今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动态+新时代教师素养要求”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网络学习资源库,配合教学文本内容搜集、剪辑典型性的课程思政案例视频,增加教学文本的可视性,构建“知识习得共同体”和“美育德育共同体”,促进高效能的教学质量提升。

总之,课程思政的本真追求是凸显课程育人价值、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音乐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和教师职责,突出师德养成教育。充分挖掘音乐教育学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寻“重认知—深体验—强实践—常反思”的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及“三三联动·以学为本·双线混融”音乐教学模式;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思政”的全要素、多主体、多形式、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突出师德养成教育,通过价值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养成“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2]易鹏、石定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样态》《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