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家国,守正传音
—— 李博禅和他音乐中的抒情性

2022-09-14李子林

音乐生活 2022年7期
关键词:国乐紫禁城作曲

李子林

提起李博禅,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应该是那位年少成名,未至而立便获得无数赞誉的天才作曲家。在别人眼中,李博禅是被眷顾的天之骄子,他身上的“光环”既令人着迷,也让人感到神秘。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笔者发现舞台下的李博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人如其名,李博禅的言与行给人带来的始终是一种宽广如海、禅意悠然的感觉。乐不可以为伪,惟有发自真心创作的音乐,才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作为当代知名的青年作曲家,李博禅始终都在用他的音乐来表达着自己内心最为真实、澎湃的浪漫和激情。在李博禅的音乐创作中,“抒情”是最重要的主题,而“抒情性”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作曲是李博禅“抒情”的手段,而“抒情”的结果就是李博禅笔下浪漫大气的抒情声音。李博禅对“抒情”的主动追求,成就了今日在作曲界中成功“出道”,并奔跑在“得道”之路上的李博禅。那么,就让我们顺沿着抒情的主题,一探李博禅笔下的抒情声音吧……

2018年10月2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学术讲座

抒情的缘起——作为学生的李博禅

2004年,李博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后保送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与作曲系研究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李博禅接受了极为严格的专业训练,这不仅为他日后在音乐创作道路上的纵马驰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还为他带来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健康积极的人格。如果说作曲是李博禅“抒情”的手段和方式,那么它的缘起和开端,就是李博禅对于作曲技术的学习和探索,没有这些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积累,作曲就自然难以成为李博禅自如“抒情”的方式和手段。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期间,李博禅已先后创作多部体裁各异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如音乐会歌剧《玫瑰刺》、第一交响乐《安魂曲》、器乐组曲《禅》等等,并在国内外重要作曲赛事上频频夺魁,李博禅用笔下自然流淌的抒情声音叩响了音乐世界的大门,拨响了阿波罗手上的金里拉,李博禅的音乐也从此走向了世界。对于很多专业作曲学习者而言,这样的成就可以说是只能被仰视,而难以被触碰,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博禅对于作曲学习的恒心和毅力。这份深藏在李博禅心中的“抒情”冲动,使李博禅在学习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收获了成就和乐趣,让作曲逐渐成为自己手上自如“抒情”的工具。

2019年,李博禅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入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这所顶尖音乐学府的一名青年教师。工作后的两年里,李博禅先后创作并公演了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和原创大型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两部大型作品,向观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李博禅对创作的痴迷和全情投入,构建了他“抒情”的缘起。

抒情的实践——作为作曲家的李博禅

如果说,李博禅对于作曲技术的学习和积累是他抒情的缘起,那么李博禅一字一音、一句一段雕琢音乐的行为,便是他对于抒情的实践。坐在桌前,酝酿情思,而后提笔创作,李博禅的“抒情”便由此而起,而他手下的抒情声音正在这样的情景下油然而生。

除了音乐创作本身,来回奔波在不同的剧院及音乐厅之间创排作品,和不同的艺术家及乐团进行合作,并在期间应对不同的突发情况等等都是李博禅日常创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中的纠结和烦恼,可能只有作曲家自己能够明白。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限制的存在,作曲家用音乐构建起的自由王国才显得无比珍贵。那些来源于尘世的磨砺为人带来的也许并不尽然是烦恼和困顿,没有这些碰撞与困顿,作曲家的灵感就不会在电光石火间被激发,从而孕育出珍贵的抒情声音。惟有历经尘世的风霜雨雪,作曲家的“抒情”才不至于成为无根无源之物,“大隐隐于市”说的或许就是这样的道理。可贵的是,李博禅能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音乐创作的初心,并将自己最为真挚和澎湃的情感留给了笔下的音符,构筑起了夜空中的抒情声音。回顾李博禅走过的抒情之路,不难发现,他的音乐创作从抒己之情,逐渐转向了对家国之情的抒发。尽管抒情的对象有所区别,但由于有了“真”和“美”的置入,所以这份情感的迸溢便有了值得珍视和欣赏的理由。《楚颂》和《晚秋》,便是他以音乐抒己之情的代表。

2018年为琵琶、打击乐与舞者创作的跨界作品《西域流光》在悉尼歌剧院上演

《楚颂》和《晚秋》是李博禅早年在读中央音乐学院本科期间创作的两部民族器乐作品,前者是李博禅双胡琴协奏曲,后者则是一部琵琶协奏曲。凭借其丰富的情感表现及对乐器表现力的全面开发,两部作品问世不久,便先后获得多个重量级的作曲大奖,并得到了广大演奏家、院团院校及听众的高度肯定,是近年来上演率极高的民族器乐作品。《楚颂》是以古代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作为题材,李博禅以柔肠百结的二胡乐声,再现了印刻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勇气和爱情。乐曲中的“英雄”主题和“爱情”主题交相辉映,它们在简洁却不失修辞之效的旋律发展手法下,一同再现了古代史诗中的抒情声音。

迥异于《楚颂》以悲剧性历史典故作为创作题材的做法,《晚秋》是一首以古代抒情诗之名,寄托作者内心愁绪的作品。在曲目介绍的段落,作曲家仅引用了一句宋代词人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经典名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乐曲的意境进行了介绍。有别于其他拖沓的曲目简介,作者用一句词便道明了乐曲的意境,说尽了自己创作时的心境和心情。在琵琶演奏者轻拢慢捻抹复挑的轻声吟唱下,深秋的离愁别绪刹那间便被展现得一览无遗。在流淌的琵琶声中,李博禅借着辛弃疾在秋景中逸撒出的一缕愁绪,飘荡出了属于李博禅,更属于当代国乐的郁抑柔情。

作为一位青年作曲家,李博禅为国乐创作倾注的精力和热情大家都有目共睹。近年来,李博禅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国乐新作,这些作品的完成和面世不仅开拓了他音乐创作的疆域,另一方面也助力了国乐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又一代的国乐人、中国作曲家无不为国乐的发展和探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们承载着共同的心灵使命,以不同的方式孜孜以求地守望着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深邃文脉,上下求索着国乐发展的新路径。但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传统是在西方音乐的技术体系中逐渐发展而来的,如何在中与西的碰撞和交融中开发和发掘民族乐器的表现潜力,使国乐能够在现代化的创作技术框架下表现出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始终是近代以来国乐创作难以绕开的难题。对李博禅而言,踏入国乐创作领域既是因缘际会,也是必然之举。自大一时成为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社的首位驻团作曲家之后,李博禅便开始了对国乐创作的深度探索。据李博禅所言,这两首乐曲(指的是《楚颂》和《晚秋》)反映的是他心中送别时的心境和思绪。古人有道,少年赋诗是强说忧愁,但是这两首乐曲所体现的抒情深度,却很难不让人在李博禅的音乐世界中感同身受,乃至怆然泪下。《楚颂》中对于英雄的崇拜、爱情的坚贞,《晚秋》中对于人生困境下豁然心态的静谧描写,让国乐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这两首国乐作品最初确实是李博禅抒己之情的产物,但对于今日的李博禅而言,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更在于透过激发他人的抒情,从而让更多的人从中发现国乐的别致之美。作为有着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作曲家,抒己之情并不是李博禅音乐创作的终点,让作品在抒己之情的同时,触动听众和演奏者的情思,让国乐真正“深入人心”,进而更好地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才是李博禅抒己之情的最终目的。李博禅是这份抒情声音的创造者,他最终却是把这份“抒己之情”的理解权和诠释权交给了听众,让听众和演奏者从音乐中感悟爱情的坚贞,听见英雄傲霜斗雪的无比气概,看见人性的光辉一面似乎才是李博禅最终的目的所在,李博禅对音乐的豁然态度令人敬佩。李博禅和他的“抒己之情”,在当代华夏的夜空中绽放了不一样的光彩——这些光彩,照亮了每个人内心向往美好的良善之景。

2019年琵琶协奏曲《晚秋》在台北两厅院音乐厅上演

李博禅用他的“抒己之情”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东方式的情感世界,透过这个既永恒又无常的情感世界,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不仅仅是李博禅用音符讲述的故事、勾勒的画卷,更是他在其中流露的深邃情感。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李博禅从来都没有隐身在音乐的幕后,而是选择了现身幕前,用澎湃的乐声直抒胸臆,让我们看到那个永远愿意用音乐敞开心扉,在音乐中永远保留赤子之心的李博禅,更让世界看见了华夏民族曼妙瑰丽,充满抒情和想象的艺术世界。

随着阅历的增长,心境的变化,李博禅逐渐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厚重深沉的历史文化,放眼到了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以血肉构筑的革命道路,我们脚下的这片饱含深情的土地,为李博禅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此时的李博禅已不再满足于抒发困囿于小我的悲喜欢欣,而是渴望用音乐抒发出自己作为华夏子孙的豪情万丈。敬重历史、敬重文化是李博禅一以贯之的艺术信念,李博禅用音乐抒发出了自己豪迈的家国之情。李博禅用音乐奏响了时代的抒情声音。近年来,李博禅创作的《紫禁城》《龙华英烈颂》,以及正在创作的《振兴》都是抒家国之情的代表和体现。

2020年12月30日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在上海大剧院首演

《紫禁城》是李博禅应上海民族乐团委约创作的一部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史诗。作为故宫博物院建成六百周年系列活动压轴之作,同时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之作,《紫禁城》于2020年末在上海大剧院由上海民族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首演。作品以民族管弦乐作为主体,融合舞美、灯光和多媒体设计等多种现代手段,展现了紫禁城穿越古今的宏伟魅力,为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的纪念活动献上了一份厚重的大礼。李博禅自小在北京长大,紫禁城对他而言并不陌生。但要用音乐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紫禁城厚重历史和当下的蓬勃朝气,显然并非易事,故宫向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发出了一张不易作答的考卷。带着对紫禁城厚重历史文化的敬重,李博禅和创作团队用脚步丈量了紫禁城的每一处辉煌,用一个个日夜将自己内心难以抑制的激情凝结成了一个个饱含深情的乐思。最终,这部以五个大型的音乐篇章,间插四首象征春夏秋冬的幕间曲的大型作品,以现代人的音乐审美勾勒出了一个历尽风霜雨雪,且依旧在今天闪烁辉煌的紫禁城。在作品的首末篇章《东方奇迹》和《文明之光》中,李博禅以交响合唱的形式,全景式呈现了紫禁城的恢弘大气。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合唱片段的歌词都是李博禅所作,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李博禅在目睹紫禁城宏伟全貌时,心中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焕彩瑶阁旭日升,凤羽熠熠宫墙红。

为验证高频交变压力下先导式溢流阀主阀口出现异常开启情况,搭建测试平台,如图9所示。定量泵提供的82 L/min流量经转阀流回油箱。转阀在换向过程中,阀口面积总是按“零—最大—零”周期变化,类似于一个直径可变的阻尼孔:当阀口面积接近于零时,在转阀前形成压力冲击,压力升高;当阀口面积最大时,系统压力降低。通过改变转阀的转速,来改变转阀的换向频率,因此该试验平台能产生高频交变压力。

东来微风起,旌旗映紫光。

高台净土隐星光,景入声绕梁。

水石泉溪露华昌,时而铿锵响!

东方见奇迹,四海颂华章!

古代华夏大地的中心,帝王在东升的旭日下庄严登基,在礼乐声中举起金樽微醺致意。紫禁城的烁闪岁月流光的片片金砖,道道飞檐,都映入了作曲家李博禅抒情的文字中。紫禁城为李博禅带来的澎湃激情,最终升华成了对中华民族永耀华章的真诚祝福:

万春露芬芳,浮碧映光芒。

千秋万代结硕果,澄瑞盛世祥。

丹宸永固,紫禁之光!

李博禅对紫禁城的深厚情感,最终凝结成了对华夏之脉的真诚祝福——愿华夏文明能够在苍穹宇宙下,永耀金光。此时此刻,李博禅的抒情已经不再止步于这座凝结着历史和沧桑的紫禁城,更是将自己的所有情感,投放到了广阔的华夏大地,这样的抒情之声,怎让人不赞之叹之?

李博禅的大型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敬畏珍重,更抒发了他对于历史英雄和革命豪情的至深敬仰。在李博禅近年的创作中,“红色主题”并不鲜见。不可否认,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时代印记的作品逐渐成为作曲界的“主旋律”,音乐作为抒情的艺术,若无真情,“抒情”只会成为一纸空谈乃至无米之炊。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九〇后”而言,那些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似乎只是停留在课本和纪念碑上的存在,我们总是难以如同上一辈人一样,带着共同的革命记忆,共情地触摸和感知到那些英烈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大形象。如何讲好革命英烈的历史故事,传承那些锲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勇毅,是每一位青年文艺工作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李博禅则以自己笔下的浩瀚声海,向世人展现了“九〇后”对于国家的理解。

2021年10月11日大型原创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在上音歌剧院首演

2021年10月,李博禅的大型原创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在上音歌剧院首演,作为上海市2021年度的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音乐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创演项目之一,作品用五个篇章—— 《向往》《初心》《求索之路》《百年涅槃》《龙华英烈颂》诠释了李博禅对于革命英烈乃至民族解放之路的时代解读。作曲家李博禅在其中运用的二胡、唢呐、人声,共同展现出了海纳百川、奋勇向前的民族精神,那些出自李博禅手下掷地有声的歌词回荡在音乐厅的每个角落。在怆然高亢而又情深似海的乐声里,李博禅抒发了自己对于革命和民族的豪情壮志,回望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以杀身成仁为代价构筑起的史诗时代,李博禅流淌出了发自内心的抒情之声。李博禅曾经说过,自己一直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用音符来赞颂自己脚下的土地,用音乐来致敬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伟大进程。《龙华英烈颂》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李博禅以自己不忘初心的坚守发出了宏伟的抒情声音。

在整理和回顾两部大型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节目单上《紫禁城》和《龙华英烈颂》都不是以“乐章”来指称音乐的每个部分,而是以“章”作为每个音乐部分的称谓,这种做法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和思考。笔者曾想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笔误,但转念一想,李博禅作为一位严谨的作曲家,将这一现象简单理解为“笔误”显然难以自圆其说,于是笔者向李博禅提出了这个疑问。“我认为,乐章这一称谓更强调的是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性,而以章为名指称音乐的各个部分,则能够更加强调每个部分的独立性。这样一来,音乐的每一部分就能既作为大型音乐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同时也能呈现出独立的音乐形象”,李博禅的这种理解和思考,让笔者联想到了中国古代曲牌体的戏曲音乐。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李博禅力图通过打破结构对于音乐内容表现限制的尝试。不难发现,在李博禅眼中的“抒情”,以及那些将要实践的“抒情”,自由的意志都一直贯穿其中。

在访谈过程中,李博禅向笔者透露,自己正在创作以“东北振兴”为题材的大型二胡协奏曲—— 《振兴》。过去李博禅曾多次踏足这片土地,根植在东北大地上的热情、坚强和乐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1年5月,李博禅受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的邀请,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了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在沈阳开展学术活动期间,李博禅赞颂东北土地的激情被再次点燃。如果说,大型原创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是李博禅在用音乐致敬英烈,那么《振兴》就是李博禅对东北大地的由衷致敬。东北作为北方的仓廪,共和国的工业摇篮,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发展历程,还用它宽厚的肩膀,为共和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依靠。但在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东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够焕发其应有的活力,东北大地的巨大潜力尤待我们进行深入的发掘。庆幸的是,2003年,“振兴东北”的方针被首次明确提出,国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东北的发展助力加油。2021年,国务院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针》的批复正式发布。《方针》指出,深化改革开放,落实对于东北全面振兴的重大项目和改革举措,这无疑为东北未来五年的发展勾勒了一幅振奋人心的蓝图。在笔者的印象中,东北是一片革命的土地。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东北抗日联军始终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心,集聚着抗日的力量,为守护这片土地竭尽全力,而其中的英雄人物杨靖宇,便是东北抗战历程中出现的一个耀眼符号。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鲁艺的师生心怀革命的理想告别延安,向东北挺进,最终扎根在了辽东大地。鲁艺的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培养、革命之火的传递殚精竭虑,东北鲁艺为东北的解放,乃至新中国的成立,都做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如此一片热土,怎让人不景之仰之?历史上的东北是共和国的老工业基地,那些日夜回荡的金属声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它们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今,全国人民都在热切期待东北的再度振兴,并以各自的力量为东北的发展出谋献计,这种激情澎湃的心跳声和脚步声便是东北响彻天际的时代声音,它们想必都会成为李博禅音乐创作中难以忽略的抒情印象。究竟李博禅的《振兴》会用怎样的乐音去献礼这片伟大的土地呢?让我们一同拭目以待。在党中央呼吁全面振兴东北的当下,东北的故事和魅力,尤待我们予以发掘和讲述。笔者相信,李博禅这部即将面世的新作,会为东北这片黑土地献上一份厚礼,让更多的人发现东北的大美与壮阔。

2021年5月13日李博禅作品专场音乐会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

李博禅与学生在一起

作为当代青年作曲家,李博禅的身上同时体现了两种气质—— 一种是抒己之情的文人情怀,而另一种则是胸怀天下,抒家国之情的豪情壮志,而这些涌动的情感,无不交汇在了他笔下的音符和乐思当中。“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正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情感,而李博禅的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秘密,其实就隐藏在他对于“真”与“美”的追求之中。李博禅的小我还是大我之情,都在他“真”和“美”的音乐中,得到了油然的抒发。

抒情的传递——作为教师的李博禅

2019年,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李博禅入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作为作曲指挥系最年轻的专业教师,他的入职为学院的创作与教学工作注入了一股“九〇后”青春的力量。作为一位入职不久的上音人,李博禅不仅需要负责学院和声、音乐分析学等多门公共课的教学工作,还在职跟随周湘林教授攻读作曲博士学位。在笔者看来,李博禅用作曲实践了抒情,而他对于教学工作日复一日的坚守和耕耘,则是他对于抒情的传递。李博禅用自己的教学,让他的学生们看见了音乐的抒情魅力。

入职之后,白天教学、排练,深夜创作成为李博禅生活的常态。教学之余,李博禅还多次通过讲座的形式向作曲指挥系的学生传递自己的作曲经验。鼓励学生在音乐创作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之处,是李博禅始终如一的教学坚持。在李博禅看来,凡是能够表达情绪和情感的音乐,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学生合理范围内的创作尝试、不怕试错,都值得被鼓励和尊重。尽管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有标准,但是情感的抒发却不应设有限制和边界,音乐始终应该是每个作曲者心中那些秘密情愫和澎湃情感的栖息地。笔者对此深表认同。成功的创作是人内心真挚情感自然升华的结晶,只有内心纯粹,并始终对音乐满怀激情的人,才能够在音乐的世界中发现到永恒和至美,进而用音乐抒发出内心的曼妙情愫。作为教师的李博禅,正在将这样的抒情信念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

心之所向,情之所至。情感的获得和感知是人类的本能,但是情感的抒发却需要在后天习得的技能中找到出口,否则内心澎湃的情感就只会是刹那间消失的泡沫,甚至沦为狂乱的啸叫和无谓的叹息。音乐和文学都是抒情的手段,它们最终会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下,于虚空中凝成诗化的语言。李博禅的音乐正是这样的一种抒情声音——它们缘起于李博禅年少以来日复一日的坚实积累;产生于李博禅用音符勾勒内心情感的澎湃作乐;传递于李博禅有教无类的朴实教学。李博禅手下的抒情声音,如同音乐海洋中生机勃发的小岛,它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看见了既宏伟又精致的华夏图景,这样的抒情声音,怎不让人回味万千?李博禅未来的抒情声音,究竟会以何种姿态,走向何方何处?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国乐紫禁城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邀你来我家
紫禁城600年
作曲心语
George Gershwin
On Musical Forms —— One of Presentation of the Social Ideology〔*〕
紫禁城中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