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型作者稿件写作质量的因素探讨
2022-09-13张研
摘要: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不同作者群在接受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方面和个人写作习惯方面的数据,并统计部分编辑加工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分析规律出现的原因,力求找出影响学生型作者稿件写作质量的主客观因素。调研发现,在稿件的写作质量上,学生型作者整体表现不及导师型作者。撰稿前的“入门培训”主要以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为主,但培训率仅在60%上下,覆盖率过低;27.8%的作者并不重视投稿须知;大多数作者没有邀请“中同行”或“大同行”帮忙审读稿件的习惯,这容易在稿件“质检”时陷入盲区;稿件被接收之后的“售后”态度有差别。综上所述,撰稿前“入门培训”少、投稿前準备不足、成稿后“质检”不达标、接收后“售后”态度敷衍是学生型作者稿件写作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教育部门可提高“入门培训”的普及率并丰富其开展模式,期刊网站和编辑可加强对作者研读投稿须知的引导,作者可视情况邀请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审读稿件,编辑可视作者的“售后”质量调整应对策略以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作者,力求为学生型作者提高文章写作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写作质量;影响因素;作者群;科技论文写作培训;《林业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6-0219-04
中文科技期刊作为国内科研成果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国内学术交流、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以及国内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民文化自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愿意将科研成果发布在中文科技期刊,但随着稿源基数的增大,质量不佳的稿件也逐渐增多。
多名学者曾就这些质量问题做过盘点[2-3],总结一下,主要有逻辑问题、数据问题、语言语法问题以及格式问题。前两类问题作为稿件硬伤,一般会直接退稿,该次投稿除降低期刊方和审稿专家对作者整个科研团队水平的印象分之外,很难为作者提供其他有效经验。后两类问题属于在稿件接收后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可由编辑协助解决的问题,虽不会直接造成退稿,但会影响审稿专家的审稿速度,如果一篇稿件需要审稿专家频繁猜测作者语句的意思,会导致专家拒审甚至退稿[3],即便文章有幸被接收,这些问题的存在同样会拖慢编辑加工的速度,最终影响文章正式发表的时间。
科技论文的写作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表现为导师主笔的稿件优于学生主笔的稿件。除了作者自身科研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差异外,科研教学机构、期刊方、责任编辑等外部因素也会对稿件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王建青[4]曾开展过关于研究生教学中科技写作课的讨论,刘玉姝等[5]提出过一些建立研究生作者群与科技期刊双赢关系的举措,陆宜新[6]也探讨过发挥编辑把关论文质量作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关于稿件写作质量问题的探讨不少,但大多集中在作者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期刊方的把关能力上。对于造成稿件写作质量参差不齐的多方原因和各方人员该如何应对的研究,尚鲜见详细分析。
因此,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不同作者群在个人写作背景和写作习惯方面的数据,分析了直接影响稿件写作质量的主要原因,并探讨相关教学机构、期刊方以及责任编辑针对这些问题可能出现的应对措施,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作者与期刊的共同进步。
《林业科学研究》作为林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最主要的作者群体为林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与院校师生,占总群体的99%以上。借鉴李明敏[7]对作者群进行分类进而培养作者、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同时根据笔者自身受教育程度及科研实际情况,将《林业科学研究》的作者群分为学生型作者与导师型作者,学生型作者进一步分为本科生作者(研究生作者储备力量)、在读研究生作者(研究生作者主力军)以及独立科研者(讲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等已经积累了部分经验的前研究生作者),亦可称为“动态的研究生作者”。
研究生作者一直都是期刊关注的对象[8],各高校学报也很重视对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9-10]。因为可以利用高校自身资源对研究生作者进行多元化的集中培养,高校学报类期刊能保证拥有优秀又充足的研究生稿源。但对于面向全社会征稿的非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研究生作者”这个群体的流动性过强。因此,本研究将在读研究生作者群扩大到学生型作者,分析不同阶段学生型作者的受培训水平和写作习惯,力求能针对性地为不同作者群体提供帮助,为期刊培养持续的、能力更强的作者和作者团队。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1.问卷题目设置
将作者群按照身份大致分为导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独立科研者(讲师、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等)四种类型,将其写作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习惯设置成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内容主要涵盖撰稿时机选择、撰稿内容选择、目标刊物选择、投稿前期准备、稿件修改习惯、接收稿件“售后”以及是否接收过相关内容的培训等方面。答卷开放时间设置为一个半月,其中既包含工作日,又包含元旦、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尽量保证受邀者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答卷。鉴于《林业科学研究》近十几年内接收到的专科生或较低学历的基层职工作者的稿件过少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未涉及该作者群体的调研数据。
2.问卷制作、发放及回收
利用问卷星小程序制作问卷并生成链接。在《林业科学研究》官网的9800位注册用户中,随机抽取4000位发出问卷邀请,同时向国内各农林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在校生发出问卷邀请。两种方式结合,力求对《林业科学研究》作者群体的问卷调查做到尽量覆盖又足够随机。截至答卷关闭,共收到有效答卷651份。
(二)编辑加工工作数据统计
从笔者所有加工稿件中,抽取2018年至今的加工稿件126篇,统计每一篇稿件的相关写作质量指标,内容涵盖四方面:一是是否存在刊物投稿须知中明确说明过的格式错误;二是是否存在语言错误、数据错误以及逻辑错误;三是对待编辑加工意见的处理态度是认真还是敷衍;四是稿件接收后的“售后”是由第一作者负责、通讯作者负责还是换人接手(如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同一人,则参考其职称,导师型记为通讯作者,否则记为第一作者)。该数据旨在从另一个角度客观反映作者的写作习惯,弥补问卷调查中主观因素可能造成的漏洞。
二、结果分析
(一)撰稿前的“入门培训”程度
相较于导师型作者,学生型作者除了在科研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外,也缺乏撰稿、投稿的经验,这就使科技论文写作的入门培训显得格外重要,此类培训除了涉及如何选题、安排试验等科研方面的指导外,还重点介绍撰稿时机选择、撰稿内容选择、撰稿与科研如何相辅相成、投稿前期准备等对写作具有关键指导作用的知识。这类培训大多数是以学校或科研机构为单位,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
在关于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的调查中,研究生作者、独立科研作者以及导师作者的受培训率均在60%浮動,而本科生作者的受培训率仅有21.3%,由此可推测大多数培训课程在本科毕业前和研究生入学阶段已经完成(与笔者随机采访到的相关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开设时间相符)。
从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并撰写论文的常规时间线来讲,课程设置时间是合理的,正是大多数学生做撰稿初期准备的时段。然而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培训覆盖率过低的同时培训时段又过于集中,这就说明如果刚好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均错过“入门培训”的话,后期基本不会再有接受这类培训的机会。 另外,如果培训时间和撰稿时间相隔过长,就会出现忘记培训内容致使“无效培训”等情况,而这种情况在独立科研作者中尤为明显,在受培训者中占到了45.5%。
(二)投稿前做功课的用心程度
投稿须知是每位作者投稿前必须了解的内容,它会用最简明的语言告知作者期刊的征稿方向和撰稿要求,一般都会附上详细的结构、格式、模板,避免作者在反复修稿中走弯路。何雪[3]就曾在《学报编辑论丛》中提到过认真阅读期刊投稿须知的重要性。在问到撰稿前是否会研究参考目标刊物的投稿须知时,约有95%的受访作者表示会仔细研究或直接套用目标刊物已发表文章的格式。
但笔者对126篇编辑稿的统计结果显示,有35篇稿件出现了刊物投稿须知中明确说明过的格式错误,而这类错误在仔细研究过投稿须知或套用已刊出稿件格式的前提下不应该出现,这说明作者虽然主观认识到研究、参考投稿须知的重要性,但真正撰稿时,至少有27.8%的人忘记了这一点。对投稿须知不够重视,也是造成稿件写作水平达不到目标期刊要求的原因之一。
(三)成稿后的“质检”力度
成稿后,稿件“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数据与分析不匹配,常见于经过多次修改却没法保证每次修改都重新核对数据的原稿,该问题主要由于作者的粗心;其二,语言和逻辑问题,虽然这主要决定于作者自身的语文水平,但笔者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出现这类问题的作者,大多没有邀请他人审读文稿的习惯。本次问卷调查中,有25%~42.2%的作者表示拒绝他人审读文稿,4.5%~24.1%的作者会随意允许他人审读,48.3%~66.7%的作者会有选择地邀请特定人员审读。完全拒绝他人审读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误区,随意允许他人审读又存在科研机密泄露的风险,只有选择性地邀人审读是相对折中的“质检”方法,但是如何选择审读人员至关重要。
审读人员大致分为五类:同课题组,小同行(对本研究方向十分了解甚至在做类似研究),中同行(对本研究方向大概了解但自身研究方向不专注于此),大同行(能看懂本学科涉及语汇但不太了解本研究内容的同学科类别),非同行(对本行业完全不了解)。
本次调查(多选题)中,热门选项集中在同课题组人员及小同行中,中同行和大同行的受邀率不足1/3,非同行受邀率则更低。
从文章科研质量的角度讲,同课题组人员和小同行确实因为更了解研究内容更容易提出有用的意见和建议。但从文章写作质量的角度讲,这两个群体更容易与作者存在共同的盲区,如有些关键词的出现,审读人员就直接猜到作者的意思,不会在意作者的文字是否存在语病;又如有些数据的出现会让审读人员凭经验跳过分析过程直接下结论,从而忽视前后文的逻辑。这些情况会影响文章的严谨性、规范性。而学生型作者由于本身经验的稀缺更容易在“盲区”犯错。
(四)稿件接收后的“售后”情况
稿件接收之后,很多作者可能认为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但稿件距离能见刊,还有一段路要走,编辑的加工是稿件写作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稿件需要“售后”,“售后”人员的身份、质量及态度决定着稿件将以何种形式见刊和见刊的速度。
在笔者抽查的126篇稿件中,由第一作者修改的有93篇,其中有73篇做到了认真对待编辑意见并积极反馈,认真率为78%。
由通讯作者修改的有28篇,因第一作者不再负责“售后”而换第二作者或其他人接收的有5篇,这两种情况的修改者都认真对待了编辑的意见。由于“售后”换人稿件的样本量过少,此处暂不讨论。
通讯作者认真做稿件“售后”也与多年的投稿经验和阅历相符。而以第一作者身份负责“售后”的作者绝大多数是该稿件的主笔,与只做试验然后被导师挂名的第一作者不同,是最了解稿件所有细节的人,而这个群体的认真率仅有78%,剩下的敷衍应对编辑意见的作者,最终可能导致自身稿件的延期,甚至被拒。
三、讨论
(一)如何提高中文科技论文写作“入门培训”的覆盖率
由结果可以看出,中文科技论文写作“入门培训”的开设率低、时段集中,已成为论文写作质量的限制因素之一。为提高“入门培训”的覆盖率,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学校或科研机构提高课程的开设率
这可由上级相关部门通过宣传督促等方式进行,如督促学校将类似课程设为指定专业的必选课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础比例,力求做到普及。
2.灵活课程开设的时段
为减轻“学与用时间相隔过长”造成“无效培训”的影响,课程的开设时间可更加灵活,如在原本针对某个指定学期的必选课外加设不限学期的公共选修课,上下学年各开设一次;或者不同专业的课程时间略微错开,以及允许其他专业学生旁听等。
3.课程形式可以多样化
目前“入门培训”还是以学校或科研机构开设的官方课程居多。针对“入门培训”形式单一的现状,丰富教学形式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如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咨询、讲座、竞赛、公开课等形式的科技写作知识普及工作[10];其他单位可由单位出面邀请新闻出版行业的专家开设讲座,或以课题组为单位邀请中文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进行小组座谈及问答等。总之,培训形式的多元化不只对学生阶段的作者有帮助,对毕业多年的作者群体也大有裨益。
(二)如何增强作者做撰稿前功课的意识
做撰稿前功课虽然主要靠作者本人的习惯,但期刊方亦可起到推动作用,如在期刊网站首页提高投稿须知专栏的醒目程度或设置强制提醒功能,作者要进入官网投稿时,必须自查稿件是否满足了“投稿须知”中的要求。另外,编辑可在每次文章退修时进一步提醒作者。
(三)成稿后“质检”工作的建议
建议在保证科研内容不会泄密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审读人员的范围,除了请比较了解文章相关学科内容的小同行外,还可请文科专业的人审读,以检查语法等语言文字问题;请中同行和大同行审读,可以检验行文的逻辑,如果审读人看不懂文章,那其中的逻辑必然有问题。
(四)针对“售后”态度敷衍的应对措施
笔者建议可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次退修时发现作者态度敷衍,可重新要求作者修改并强制其写修回说明,同时向他们强调再敷衍应对的后果,如排期延后、撤稿等。如作者端正了态度,说明作者除在意该稿件的刊出外,还在意未来投稿前景,此时可以恢复到正常交流的态度,并尽量帮作者培养良好的撰稿、投稿习惯,以为期刊培养可持续交流的作者群。
但如作者的回复是很忙,另外请人接手“售后”的话,可见该作者志不在此,建议编辑放弃第一作者及其推荐的“售后”人选,直接请通讯作者亲自或者指派可靠人员“售后”。
如通讯作者或指派接手的人员态度认真,亦可作为未来期刊作者群的发展目标。如态度依旧敷衍,编辑可考虑延期,甚至撤稿。
(五)对不同阶段学生型作者的应对措施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处于不同阶段的作者群体因客观原因和自身习惯会在撰稿能力上具有先天的优劣势,因此笔者建议灵活应对不同类型作者。
本科生作者大多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投稿,各方面都很生涩,科研水平普遍不高,但不排除其中也会存在有价值的稿件,这时编辑可以在送审之前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鼓励作者做足功课,让作者在学习写作知识、发现写作问题、完善稿件的过程中尝试以清晰的逻辑“说服自己”。
“说服自己”有困难,说明科研内容存在不足,作者需要回归科研本身继续完善。成功“说服自己”之后,稿件即可进入审稿阶段,之后无论接收与否,投稿的过程和审稿意见对作者都是宝贵的经验。
研究生作者,雖然大多数也是新手,但一部分人已经或多或少接触过科研论文的写作培训,科研水平也有普遍提升,有发表价值的工作内容更多,且大部分有时效性的需求。对于这类作者的稿件,编辑可以在初审无“硬伤”的前提下尽快送审,然后在退修的过程中敦促作者提高写作质量。
相较于对本科生作者的鼓励自学型引导,对研究生作者可以更倾向于直接指出问题所在,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投稿周期。同时也要给予作者鼓励和安慰,表达期待他们未来的发展。
独立科研者作者,多数为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前研究生或拥有同等学力或阅历的人,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有投稿经验。
对于这类作者,编辑的应对态度是,可以在开始时稍微强硬,直言文章问题所在,对作者本人要强调学术态度的重要性,编辑要向作者传达到期刊期待他们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写成更优秀的文章投来本刊,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共赢。同时也应果断拒绝学术水平一般、态度过于敷衍的作者。
四、结语
文章通过对《林业科学研究》期刊的现在及潜在作者群体的问卷调查并辅以笔者编辑加工工作中的真实数据发现,撰稿前“入门培训”少、投稿前准备不足、成稿后“质检”不达标、接收后“售后”态度敷衍是学生型作者稿件写作质量较差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教育部门可提高“入门培训”的普及率并丰富其模式,期刊网站和编辑可加强对作者研读投稿须知的引导,建议作者可视情况邀请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审读稿件,编辑可视作者的“售后”态度调整与其交流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型作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应对策略,可以为作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初景利,王译晗.中文科技期刊的定位与作用再认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1-7.
[2] 刘丽娟.科技期刊研究论文写作中常见的主要问题:以《生态学杂志》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5):150-154.
[3] 何雪.科技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建议[J].学报编辑论丛,2008(1):91-94
[4] 王建青.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08,31(4):315-317.
[5] 刘玉姝,王东方.建立研究生作者群与科技期刊双赢关系的举措[J].编辑学报,2011,23(6):547-548.
[6] 陆宜新.编辑应重视对修改稿的复审[J].编辑学报,2016,28(1):34-36.
[7] 李明敏,张晗,蔡斐.中文学术期刊作者群分类培养策略:以《航空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60-63.
[8] 刘庆文.研究生:科技期刊值得关注的作者群[J].编辑学报,2004,16(1):54-55.
[9] 杨继成.论高校学报对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1):60-61.
[10] 肖展春.高校科技期刊与研究生作者群的协同发展[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9,39(6):62-64.
作者简介 张研,博士,编辑,研究方向:期刊优秀作者群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