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演奏版本的比较分析
2022-09-13吴希希
吴希希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合肥 230000)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唯一一首协奏曲风格的作品,但在格里格的音乐生涯中和当时社会背景下,此曲都堪称为具有深刻影响力和代表性意义的作品之一,并在现今钢琴音乐会和比赛中经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一、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
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68年夏天,此首作品属于格里格早期的代表作品,但其中融合了大量的挪威民歌和民间舞蹈的曲调,深刻体现了其民族性的特点。1868年也正是格里格与妻子尼娜结婚的第2年,刚刚结婚不久的他又喜得爱女,格里格此时正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此时,格里格的好友—丹麦作曲家米尔·雷斯曼邀请格里格去离哥本哈根不远的索勒罗德村度假,格里格欣然接受了要求,并于1868年夏天前往度假村。格里格放下了生活和工作中的诸多事宜,身心轻松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绚丽风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爱,再加之格里格早已有写一部大型作品的想法。在度假期间,格里格完成了这部不朽的钢琴作品,并将此部作品题献给埃德蒙·纽佩特。格里格在这部《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以气势恢宏的鼓声作为引子,随后钢琴的八度的进入,宏伟的音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乐章的主题是基于一个短小的动机,但是节奏坚定、豪迈。副部主题平稳,具有挪威大自然的气息。整个第一乐章就在不断地恢弘气势与浪漫气氛中交织进行。第二乐章,柔美抒情的风格,钢琴的独奏以极弱的音量在高音区演奏明亮的富于幻想色彩的音色。整个乐章富于幻想的动机不断地变化和反复。第三乐章,具有两个鲜明的主题,其一是热情的挪威舞蹈的场面,节奏强烈,而另一个是舒展,辽阔的音乐形象,具有歌唱和抒情性。最后乐章,整首乐曲在辉煌的强音中结束。此曲也充分展示了格里格对挪威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
二、六个演奏版本比较研究
(一) 六个演奏版本介绍
在钢琴演奏中,每位钢琴家都具有其各自的演奏特点以及所擅长演奏的风格,选取五位在对格里格作品演绎较权威的钢琴家和指挥家演奏版本作为比较。
1.鲁宾斯坦演奏,奥曼迪指挥的版本。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是美籍波兰钢琴家。他非常钟爱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公认为演奏肖邦作品最权威的专家。而格里格又被音乐界誉为“北国的肖邦”,所以鲁宾斯坦在1942年录制这张唱片时,虽然只在录制前三天才拿到乐谱,但是他惊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将格里格的音乐意图完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
2.鲁宾斯坦演奏,瓦伦斯坦指挥的版本。同一首曲目的此版本是录制于1961年,于上一版本录制的时间隔离十九年。此时鲁宾斯坦七十四岁高龄,与1942年录制的上一张唱片相比较,完全是大相径庭。在这个唱片版本中,鲁宾斯坦显示出的是更加的沉稳和冷静。此版本较之1942年录制的唱片来分析,整体的速度每一乐章都有所放慢,使整首作品更显示出理性的一面。
3.齐默尔曼演奏,卡拉扬指挥的版本。 克利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1956-),他同样是一样波兰籍钢琴家,也同样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肖邦钢琴曲诠释者之一。在1975年赢得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他在这首作品的演绎中,更加突出地对细节的把握,精致考究的触键音色,以及运用得体的乐句修饰和技巧,这与他对自身严格要求行事严谨密不可分。这与他要求自己每场音乐会都必须经过精心准备,使每场演出达到最高水平的做事风格符合。
4.里赫特演奏,马塔契克指挥的版本。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前苏联著名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俄罗斯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虽然在拜涅高兹为师之前,里赫特一直是自学,但所表现的高超钢琴技巧和音乐理解力,使得里赫特得到几乎所有钢琴名家给予的演奏艺术上的极高评价。里赫特在弹奏完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后,轰动乐坛。
5.吉列尔斯演奏,贝尔格伦德指挥版本。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1916-1985)是前苏联著名钢琴家,也是俄罗斯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吉列尔斯的演奏风格表情细致,音色柔和明亮,加之高超精准,激昂奔放的演奏技巧,与里赫特同被誉为俄罗斯钢琴家学派的传人。吉列尔斯的此版本演奏是录制于1984年的现场音乐会,也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所录制。
6.安兹涅斯演奏,普列特涅夫指挥版本。利夫·奥韦·安兹涅斯(Leiove Andenes,1970-),是挪威本土的新锐钢琴家,正是由于他与格里格有着相同的出生成长的国界背景,所以笔者认为安兹涅斯也是最有可能用更加准确的音乐理解力和与格里格相同的民族主义精神,将作品演绎得更加接近于格里格的创作意图。正如安兹涅斯自己所说:“我一直喜欢格里格,但我不知道是否只是因为我生在挪威。”安兹涅斯演奏的这个版本是现场演奏的录制影像,安兹涅斯的演奏给这首作品注入了很多新鲜感,正如他所出生的国家一样,虽然不像德国、法国式或前苏联那样具有悠久的音乐传统,但正因此,没有太多的传统音乐给予的“束缚”,他在诠释这首作品时更加推陈出新。正如安兹涅斯曾经说过:“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在挪威这样一个没什么值得夸耀的音乐背景的小国家长大是一种缺憾,可我认为这也有好处。假如你是位年轻的俄罗斯钢琴家,那么你还没弹一个音符之前就己经面对着足以把人吓倒的既定传统模式,而出生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话,你就享有某些自由。”
(二) 六个演奏版本比较
1.演奏速度比较分析。 演奏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奏家与指挥合作演奏,会有不同的演奏速度,这样作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下图展示出五位演奏家每个乐章演奏时长以及整首作品演奏总时长。从总的时长来看,鲁宾斯坦在1942年录制版本中演奏速度最快,鲁宾斯坦以其精湛的钢琴技术,快速清晰地弹奏作品中高难度技术部分,风格偏向随性自由;演奏速度最慢的是吉列尔斯,他把乐句的整体宽度拉长,尤其在第二乐章演奏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这样演奏出的作品抒情性就会增强,能为听众带来更悠长、深情的情感体验;鲁宾斯坦在1961年版本中演奏较之前1942年版本,整体慢了接近四分钟,每一乐章都有所减速,使整首作品显示出更加理性的一面。从鲁宾斯坦两个版本比较来看,随着鲁宾斯坦年龄的增长和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入,由原先的躁动和疾驰,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庄重;里赫特和安兹涅斯演奏速度居中,里赫特的演奏充满力量,安兹涅斯则较为委婉。由以上六个版本速度比较来看,最多演奏时长差有五分钟之多,可以看出虽然作曲家在谱子上都会标明速度术语,但是每个演奏家讲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又会大相径庭。正如勋伯格在《面对音乐》文中所说“作曲家所有的记号都只不过是个建议……作曲家也愿意在不影响他作品的意向下,给演奏家以最大的自由来诠释他的作品。”所以演奏的速度是体现演奏家风格特点以及演奏个性的重要方面。在学习聆听各版本的演奏时,可以首先从演奏速度入手比较,区分出各演奏家大致的演奏特征。
表1 六种演奏版本时长对比表
2.触键音色的比较分析。音色是指声音表现在波形方面的特性,不同的物体发声会有不同的波形。由于发声的材料、结构不同,则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因此,可以将音色理解为声音的特征。钢琴中的不同音色,是由演奏的力度、触键方式等原因决定,不同的音色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听觉体验。在这六个版本的演奏中,鲁宾斯坦高超的技术,加之时而近似癫狂的欢乐,时而柔美中带有一丝悲伤,构建了属于鲁宾斯坦独特的演奏音色。齐默尔曼拥有透明、金属般的音色,较浅的触键方式仿佛声音漂浮于空中。里赫特和吉列尔斯同为俄罗斯著名教育家涅高兹的学生,在此曲的演奏中各有特点,里赫特一贯爆发力以及强有力的触键方式,使整首曲目动力十足,充满刚毅热情。吉列尔斯的演奏音色更偏向于柔和,速度控制上更加严谨。安兹涅斯的音色更加细腻,他的演奏以不动声色并与无懈可击的技术作为基础,演奏的沉稳,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聆听体验。在对音色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决定音色的因素有触键的快慢、弹奏力度的大小、以及技巧的异同都会带来不同的音色。所以在演奏和聆听作品的时候,我们需要加强对钢琴不同演奏技巧的学习,并且可以自如分辨钢琴家演奏时音色差异的本质原因,并可以根据演奏所需达到的音色特点,自由自如地选择适合的演奏方法,以达到音色的多样性,使乐曲音乐色彩更加丰富。
3.演奏风格比较分析。在鲁宾斯坦1942年版本中,他弹奏的整体生动活泼,情感表达明朗,使理性的音乐表达与音乐的激昂意境达到统一。在丰富的层次和富有装饰性的效果之间,清晰地表达着格里格对祖国的热爱。鲁宾斯坦的此版本演奏,正如他一贯的风格,他的触键非常地坚定、有力,并不为了达到音乐中的高潮而用过分的肢体动作,只是自然地在琴键上演奏,使每个乐句都那么清晰,并且更加具有说服力,无论是抒情或激昂的情绪表达,他都表现的恰到好处,自然纯净。在鲁宾斯坦1961年录制的版本中,他的演绎依然华丽高贵,但更多地是触动听众用心灵去体会格里格。在第二乐章慢板和第三乐章中都增加了富有弹性的速度,使格里格式的渐慢和休止在不失结构张力和动力的状态下被完整地表达。从此版本的再次演绎来看,随着鲁宾斯坦年龄的增长和认识领域的不断深入,由原来的躁动和疾驰,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庄重。齐默尔曼与鲁宾斯坦一样,同样也是位波兰籍作曲家,齐默尔曼的演奏风格更加细腻,突出于对细节的把控,包括音色触键的细腻和对乐句修饰的处理。从对这两位波兰籍的钢琴家的演奏分析来看,两位钢琴家都是善于演奏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尤其是诠释肖邦音乐作品,所以在两位钢琴家《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都更加突显对细腻音色的把握,使整首乐曲整体理性的完整呈现在听众面前。里赫特在此首作品演绎中所表现的演奏技术,众多的八度连奏和断奏都表现地清晰坚定,雄壮有力的华彩及快速明亮的音色,都将格里格的民族风格表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在音乐层次中,能轻松地表现音乐整体性的同时将乐曲的主题声部呈现出来,将乐曲在恢宏细腻中表现出来。吉列尔斯被誉为格里格音乐的最佳诠释者那样,在整首作品中,他将自己坚定有力的触键与轻快明朗的音色相结合,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北国风光的美丽画卷,无论吉列尔斯是演奏急板和慢板,他看起来都是面无表情,纹丝不动,而仅仅运用指尖的运动而表现的恰如其分。里赫特和吉列尔斯都是前苏联钢琴家,从对以上两位前苏联钢琴家演绎《a小调钢琴协奏曲》来看,两位钢琴家都兼具坚定有力的高超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层次的表现能力,非常注重音色在音乐中的表达力量运用单纯的手指运动,而非其他肢体运动或面部表情,使听众仍然可以感受到细腻音乐和恢弘气势的感染力。在安兹涅斯演奏中,他大量使用延音踏板,制造出很多印象派的风格特点,尤其在音乐乐句的即将消失的瞬间,安兹涅斯所表现的从容,更让人体会到音乐中留白的重要性。从以上五位钢琴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对比分析来看,一首作品的被不同演奏家演奏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风格体验,同时由于钢琴家演奏时的不同的触键方式、不同的踏板运用以及不同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会出现不同的演奏风格。一首作品的演奏,需要通过学习不同的触键音色、踏板运用以及不同的钢琴弹奏技巧,再根据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选取合适的音色和技巧以达到完整呈现作曲家意图又能体现演奏家个性的演奏风格。
三、演奏版本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从以上版本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演奏家演奏中,表现出来的作品也是有所差异。所以我们在自身学习和高职教学中,要学会聆听学习不同的版本,并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借鉴各版本演奏之所长,并融入自身的演奏风格,切不可盲目效仿,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能达到真正提升自身演奏水平的目的。
(一) 严谨读谱理解作品
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作品时,整体的作品风格就已确定。音高、节奏、风格等因素都是要求演奏者严格遵循的。虽然在演奏中,各版本的演奏家们会有不同的演绎,但是对于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演奏家都很严谨。对于学习者和演奏者来说,乐谱记录的是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也是每首乐曲成其自身独特性的根本因素,在读谱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度创作,这个时期的学习,需要我们将谱子上的“无生命的”音符和记号转变为可以听到的声音,准确的把作曲家意图表现出来。所以在最初学习作品时,一定要严格遵照作曲家谱子上的标记弹奏,在达到这个一度创作的完整性正确性后,再开始进入较为自由的二度创作。
(二) 二度创作
音乐中的二度创作 是对于演奏者的基本要求。音乐表演,作为相对独立的环节,促使表演者更加专注于表演这一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表演者的音乐表演被称为“二度创造”是因为其首先,要遵照作曲家的所记录的所有音乐符号,将这些信息符号完整地用声音的形式再现出来。其次,表演者需要发掘音乐作品背后的“灵魂”,融合演奏者自己的理解,在一遍遍具体演奏中,从而树立起对作品的认识。音乐表演的理想境界应当是再现与创造的高度统一,历史原貌与时代风格的完美融合。通过对六位不同钢琴家对此曲的不同的演奏版本分析,发现每一位钢琴家都有具有自身特色的诠释方法和风格特点,大致可将其分为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客观主义音乐表现风格和综合音乐的表现风格,在这几种风格形式中不存在好与坏之分,只是由演奏者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和品位来进行二度创作。
(三)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演奏者在演奏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成为演奏者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奏家演奏中获得,在聆听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找出各演奏家演奏之差异,并找出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以便结合自身能力进行自主二度创作。在聆听的过程中还会激发出演奏者再度创作的灵感。在演奏者学习和演奏的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带来演奏独特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其他演奏家,或者单一机械的演奏,何谈打动人心。因此在教学中,在学习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奏中,需要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更有可能将饱满富有情感的音乐展现出来。
四、结语
通过不同版本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五位演奏家所录制的六个版本各有千秋,演奏速度上因为所合作的乐队以及演奏家本身的个性风格技术等原因,都会导致他们弹奏乐曲的速度不同。并且由于各自的学习背景阅历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时,表现出的音乐风格有所不同。这也就给我们普通的学习和演奏者带来思考,在演奏作品时,二度创作才是表现自身个性的关键,也是音乐演奏的根本基础。音乐是自由的,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表现出来会有不一样的效果,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也是我们演奏者需要努力提升的方面。在对不同版本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严谨地读谱,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进行乐曲的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将饱满富有情感的音乐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