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3黄艳雁HuangYanyan
黄艳雁 | Huang Yanyan
周 聪 | Zhou Cong
1 背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建筑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作为提供建筑行业人力资源主力军的地方高等教育能否及时跟进和应对,是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15000名建筑学专业毕业生,但普遍存在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提供的人才素质不衔接,人才的结构还不适应产业结构的需求[1],存在着实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具体、路径不清晰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方案的制定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较少考虑国家、社会乃至学生的发展需求,出现培养目标空泛化,导致培养目标的设计脱离产业界的需求。
1.2 课程体系目标达成度不高
现有的课程体系多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逻辑制定,关注的重点在于“知识”,而不是“学习成果”,课程教学成为狭隘的“知识”教学,课程体系成了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无关联,知识割裂,特别是与学生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能力培养无关联,课程体系的目标达成度不高。课程内容上,也未根据行业变革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
1.3 实践教学有“形”无“魂”
实践教学只有“形”即内容,没有“魂”,没有通过有效设计实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魂”。同时实践教学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实践平台也不够充足有效,产教融合未做实。
2 人才培养的探索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需求,王义遒教授认为:“一个学校的特色与其学科定位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要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前提。中高型高校的定位更应该跟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密切结合[2]。”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是由地方本科院校来培养,而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在当地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地方,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我们自2014年开展了基于OBE理念的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探索、调研,访谈了近100家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和300多名建筑学毕业生,进行了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调研,针对问题来寻找解决途径(表1)。
表1 人才培养问题探究表
3 基于OB的人才培养的实践
3.1 基于OBE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成果导向教育由Spady于1981年率先提出,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OBE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基于成果导向教育是从需求出发的反向设计过程,“人才需求→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也是个不断循环反馈,持续改进的过程。OBE强调,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通过针对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调研,依据学校培养“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地方,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我们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建筑师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培养体系的构建,把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人才社会需求适应度。
基于OBE理念,我们构建了“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建筑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在OBE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必须对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学生达到这些预期目标。在对学生和单位的访谈中,均表示了对设计问题分析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据此制定了12项毕业能力要求,接下来是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以及评价和反馈。
图1 基于OBE的建筑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是成果导向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直接检验,为有效实施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体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评价体系将分为两个维度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校内评价机制与校外评价机制。毕业要求达成度校内评价机制主要采取直接评价方式,毕业要求达成度校外评价机制则主要采取间接评价方式,整个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参看图2。
图2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
3.2 强化能力培养的“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的完善
(1)一主两翼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学生目标定位的支撑,围绕学生毕业能力,完善了“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图3),此课程体系是2009年就在不断补充架构的。“一主”是指建筑设计主干课程,“两翼”是指专业基础课程群和实践项目群。一年级是设计基础,二、三年级年级“一主两翼”的关系是“基础+项目”。四、五年级其关系为“综合×项目”,“+”和“×”代表了项目与设计课、专业基础课程群的融合深度。低年级段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为主,高年级段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
图3 “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图
基于OBE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我们将学生能力培养进一步分解细化到课程体系中,实现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
(2)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灵魂,教学内容的更新需要紧跟时代的需求与发展。我们敏锐地抓住未来建筑行业信息化的主体技术——BIM,用前沿的BIM技术培养应对行业转型的人才,改革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由单一软件课程向与专业课程融合转变,由重软件学习向重数字化设计工作流转变,由单一专业向多专业协同转变[3]。如把CAD和方案制图融合、Revit和建筑名作分析融合、BIM与施工图设计融合、rhino与参数化设计融合、把绿色BIM无缝整合到建筑物理课程中去,直接用生态建筑设计大师Ecotect进行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风环境模拟讲解、实训。建筑设计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要求设计成果里必须包含绿色建筑技术分析与模拟部分。毕业设计必须综合使用绿色BIM技术。
(3)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教授形式多以教师课堂口述和PPT演示为主,固定在单一教室里,既限制了学习时间又局限了学习地点。随着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以指数级的速度展开,现行建筑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必然要打破传统,与新技术新科技相结合。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基于“知识地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价和完善,同时将教学管理与线上互联APP高度融合,在线上也建立一个结构完整的建筑学专业全体师生学习交流和管理综合平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打通了线上线下学习的壁垒,形成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同时,专业教学资源库把各种知识内容按“能力—课程矩阵”聚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立体的、相互关联的资源平台,学生一方面通过参与开发资源库主动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大家集体开发的资源库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充分交流、紧跟时代,使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我们的课堂不局限于线下教室和线上网络,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更新对于现代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认知,接受最先进的建筑学教育,从2014起,开始举办国际游学项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项目内容均是基于成果导向精心设计,通过建筑教育培训、联合设计workshop、建筑事务所体验及大师作品考察,了解国际化背景下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以及优秀建筑外资企业的工作模式,接触行业前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调研结合,促进校际合作与国际学术交流,更好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图4)。
图4 国际游学项目(a 马里兰大学师生联合设计workshop b 工厂改建项目实地参观 c 大师作品参观 d HMC建筑事务所参观)
3.3 “三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生能力培养需要“实践”工程环境来强化。实践模块的设计要能完成对毕业能力的支撑,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构建了“三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图5)。三层次分别指“教中学”基础型实践、“做中思”的综合型实践和“建中创”的创新型实践,多模块是指在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要求下设计多个实践项目模块,从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到创新实践循序渐地采用课程设计、建造实践、数字建造以及国际建造节和湖工建造节等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多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将多家建筑设计单位作为企业实习和实践基地,直接在职场训练,激发学生在相应核心工程领域应用方面的兴趣和动力。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实践证明此体系实现了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图5 建筑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在“做中思”的综合实践模块,引入跨界设计实验,“跨界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打破陈规思维定势,通过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跨材料,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跨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4]。在教学中通过“主题式教学”引导课程项目,指导老师将课程分解为可穿戴建筑AB、3D打印及参数化设计、绿色净化装置/立体空间巴士、再生设计、与银杏树一起生长的树屋、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化改造升级、植物生长的建筑等多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其一为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并结合跨专业、跨学科的表现技法与方式进行延展性设计创作。“做中求学”中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想象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决策能力。
(1)打造“建造节”品牌
2014年以来,每学年举办以“教中学,做中思,建中创”为宗旨的建造节,一院一品凸显特色。“建造”与做模型不同,强调“真实的材料、真实的尺度”,学生组成团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较小的构筑物或家具的设计和搭建,来完成对材料、构造以及建构的学习和实践,从学到做,做中求学,建中求新。既然称为“节”,就是一个交流的盛会,欢乐的嘉年华,历时一般长达一个月,参与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规模盛大、隆重,建造节已吸引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参赛团队,已经成为华中地区建筑教育联盟的特色品牌。
整个的设计开发、资金募集、项目管理、后期展示和维护都以学生为主来完成,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表2,图6)。
表2 “建造节”建造项目
图6 首届湖工建造节——可移动竹亭
(2)项目驱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项目驱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理论与实践分家、分段教学的方式,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层次和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师纵横向项目中,教师在选定项目时起主导和引导作用,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中;而在具体实施和完成项目时,学生起主导作用,把理论用于实践,二者有机结合,以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为目标,锻炼学生的可持续设计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创建“产学研用”协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
建筑学是工程学科门类当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科, 从研究内容上看,它直接涉及到美学、环境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所以建筑学自身就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看,建筑功能和形态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必然越来越广,这就更需要各专业领域的协同。
OBE教育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用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培养模式的建设,我院长期与多所高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以上单位进行BIM“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实验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化示范学院优势,建立国际交流平台。通过立项和联合开发等途径,开发学科前沿课程、专题研讨课程等新型项目,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有平台就有项目,能“产学研用”。
结语
新时代下,湖北工业大学以“高素质应用型”建筑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基于OBE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一主两翼”的课程和“三层次,多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坚持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的持续探索,把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建筑人才培养效率,不断提升学生社会需求适应度,为地方高校建筑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上手快、留得住、有后劲”的建筑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2019年我校建筑学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是湖北省首个通过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的省属高校。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