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

2022-09-13◎陈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22期
关键词:变式例题审题

◎陈 宁

(福州市鼓山新区小学,福建 福州 350011)

一、借“一维”变式,从“简单处”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从简单入手,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虽然是数学学科,出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样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的考查.当今数学解决问题多是大量情境文字,需要学生花时间取或舍信息.在测试时间有限及心理因素等作用下,人会本能地搜索或选择自己大脑中最熟悉或最浅显易懂的记忆存储(定式思维),甚至因为恐惧而规避审题.审题能力是学生对信息提炼、分析、处理、整合、加工和运用的能力.解决问题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和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关注中心信息,并将繁杂信息进行取舍、整合,这也是一种化难为易的能力.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因此,在一题多变时,教师宜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树立应对一题多变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分数的解决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一题多变对于审题的意义,我做了以下设计:

解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找“1”,判断“1”是已知还是未知,进而选择方法予以解决.然而,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由于没有对“1”的作用进行深刻领悟、为避免麻烦的心理或对“1”的轻视等原因,经常会凭感觉解决问题,没有认真审题或分析“1”,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错点、漏点、薄弱点进行细微的“变”,具体如下.

通过教师示范“变”,大部分学生会条件反射地关注变式题和例题信息的不同之处,从根源上体会例题与变式题的不同之处对解决问题产生的影响,感受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从“变”中体验细节的重要性,从“变”中体会审题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因”作用,增强学生的目标性审题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二)利用动态评价,树立“变”的信心,激发学生“变”的积极性

有焦点,必有盲点!在数学解决问题一题多变的教学中,教师应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动态、智慧地评价,激发学生关注更多的“盲点”,引领学生创造性地“变”.例如,“你的‘变’在提醒同学们关注信息的同时别忘了关注问题”“你的改变虽然只是区区两个大字,但影响重大,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师生、生生之间的或及时、或延时的评价,会优化课堂生态,“暖化”学生内心,增加学生的心理能量……因简单的“变”,结不简单的“果”!教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创新“变”的积极性,催生出“题链”.

能力培养是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形成数学基本技能,促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应激发学生从细微处观察、辨析异同,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探索、严谨审题;鼓励学生从“一维”视角审视题目,并进行个性的“变”.学生自主参与条件的“变”或问题的“变”能改变一成不变的题目模式,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预防思维定式,规避题海战术,强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敏锐性,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细节的良好品质.

二、巧用解决问题一题多变,探寻变式题的内在本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用“二维眼光”探“一维题目”,通过拆解、对比、辨析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数学解决问题常常是披着不同的生活情境、各种数学表象的外套,但是本质上是相同、相通或类似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中进行思考,在情境中追寻和辨析其异同,主动探寻题组间的内在本质,提升学生辨识“题组”的能力,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1:小华有46张邮票,小廖有38张邮票,小廖给小华几张邮票后,小华与小廖的邮票数之比是9∶5?

变式2:A、B两个车间原有人数的比是3∶2,从A车间调48人到B车间后,A、B两个车间的人数比是2∶3,原来两个车间各几人?

题组间从表面上看不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例题和变式题进行对比、辨析,使学生经过交叉、拆解后发现:变式1中的小华、小廖的邮票总数量以及变式2中的A、B两个车间原有的总人数相当于例题中的杨树、柏树的总棵数.例题是把柏树换成杨树,变式1是将小廖的邮票给小华,变式2是A车间的人调去B车间.虽然题组间的情境看似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通过拆解、多角度探寻,我们不难发现看似不同的表象后面,原来只是换汤不换药,脱下各色的外套后,里子是一致的.“变化中找不变”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均是相似的.

(二)用“二维眼光”探“一维题目”,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本是同根生,却各有不同.知识是静态的,思维是动态的;考点是固定的,形式变化却是无穷的.教师应在“变”中引导学生建立不同解决问题的线性、面性、立体化的联系,以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自由穿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一课后有一道习题:

把一个圆形纸片沿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比宽多8.56 cm,原来圆形纸片的周长是( )cm.

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后明白:近似长方形的长边相当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边相当于原来圆的半径,得出一个方程-=8.56,用方程的思想求出半径,推进问题的解决.为了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我精心准备了变式:

如图1所示,已知圆的周长是6.28 cm,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是( )cm.

A.3.14 B.6.28 C.12.56

图1

在独立完成变式题时,大多数学生运用常规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此时,教师没有打断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追寻、探索变式题目与例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发现例题与变式题都是长方形的宽边相当于一个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面积=一个圆的面积.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变式题融入例题中,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用“二维眼光”探“一维题目”,认识、领悟数学模型“变化”中“不变”的本质,助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虽然变化是唯一的不变,但是在大千世界这多元的变化中,也冥冥隐藏着“不变”的因素.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智慧、创造性地利用、挖掘教材中例题的价值,建立在“一维”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仔细观察、深度思考,促使学生努力探寻变化背后隐藏的可能不变的成分,进而放手让学生在认识、领悟数学模型“变化”中“不变”的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创造时间,并相信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的“一题多变”,使他们能在数学解决问题一题多变中取得各自的收获,同时提升他们思维的创新性.

如图2所示,对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外方内圆与内方外圆的阴影部分(圆与正方形之间的部分)面积的探索,

图2

学生了解了虽然数学解决问题的外在图形(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求阴影部分面积的策略方法是一致的,就是大面积-小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下面以方中圆为例,在学生推导得出方中圆的阴影部分面积=0.86后,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例题“变”的价值,设置一题多变的新题,如图3、图4所示.

图3

图4

面对既陌生又熟悉的研究对象,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心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观察变式后的图,并进行独立思考和解答.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出特别可喜的两点:一是这幅图在本质上是外方内圆,是将一个圆分割成两个半圆.二是方中圆的阴影部分其实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而变式的这道题经过添加辅助线,也有近似三角形,与方中圆的阴影部分一致.所有的变式创新都需要建立在认清本质的基础上,数学解决问题一题多变必然会使学生分辨出同一事物下的不同之处,集思广益,丰富课堂内涵,为创新积蓄必需的力量.教师应抓住“变”的时机,在课堂上给予学生一题多变的时间,让所有学生在认识、领悟数学模型“变化”中“不变”的本质的基础上以母题为版本进行一题多变.图5是截取部分学生当堂一题多变的设计例子.

图5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和反思,呈现出学生主动创造、思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虽然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一题多变的魅力和价值是无限的.教师可以将一题多变延伸到学生的课后,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变式”留足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助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教师可以借助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横向、纵向等多个角度主动探索与对比变式,用“二维”眼光看“一维变式”题目.学生经历了辨析“变”的过程,能够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加深自身对教学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特征,多题归一,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妙用“实际生活”促发“一题多变”,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形成立体化思维

知识可以传授,方法可以渗透,唯有智慧只能靠学生自己亲历累积.数学问题的“变”不都是数学层面的“变”,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善于抓住资源,个性化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解决问题也因实际生活而产生“变”,引导学生用生活视野看待数学,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亲历“变”的过程.

例如“植树问题”,我结合文本设计了相对简单的数学解答问题:一条大约是长30米的细长道路,在这条细长道路的一旁每隔5米就要连续种一棵落叶树,要栽多少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求出答案.于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一些改变,如在生活中,如果路的一端或两端都要建建筑物,就存在一端不能栽树或两端都不能栽树的情况.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巧妙地联系实际生活造就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变”,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建构出两端都可以栽树、一端不能栽树、两端都不能栽树的情况下是否有植树问题的模型.教师结合生活多变的情境,巧妙地促成了学生形成多变、全面的思维.

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变”,在建构模型后,教师顺势而“变”.例如,“一个大钟7时敲7下,9秒钟就能敲完.一个大钟10时敲10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一根100米长的钢管,截成每20米一段的小段,一共要截多少次?”等问题.教师引发学生联系植树问题模型展开思辨,不仅使学生解决了数学问题,还将数学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投射到学生的思维深处,使他们实现对知识的螺旋式再认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解决问题一题多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亲历和感受“变”、参与“变”、辨析“变”、结合“变”建构模型等学习活动,以“变”为媒介,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积累了学习经验和方法,同时形成了能力,提升了数学素养,培养了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生在努力积累“一题多变”经验的过程中学会了用数学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想象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用个性化的思想感动世界,用丰富的内心影响世界,可谓一举多得.

猜你喜欢

变式例题审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三招”学会审题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七分审题三分做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