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无声之美”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2022-09-12黄美

河北画报 2022年24期
关键词:莫兰迪宁静艺术家

黄美

(南岸至尚美术馆)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以及音乐中,无声之美的运用显示出精神表现的高度。“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是在《礼记·乐记》中对于声的一个记载解释。“声,音也”声音可使人产生种种情绪,然而对比之下,没有声音也同样可使人产生情绪。

从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角度来看,“无声”是构成音乐美不可或缺的因素,“无声”无时无刻地隐藏在连绵的乐符流动中。声音和音乐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绘画也同样本无声,但在绘画中却以看而听能感受到画面中传达出的无声。绘画无圣却以眼观便能心领神会。《老子》中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在论道。在道家中以天为本,崇尚自然,恬淡平和的准则。其中“大音希声”就道本身而言,是对无为,不言之道的赞颂,对有声之乐的品评。“大音希声”理论后经过历代文人补充改造发展,“大音希声”的无声理论被实用主义用于艺术实践,“希声”成为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此,音乐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难以言传的“无声”艺术形象和审美感受,作为最为理想的艺术手法和作品典范,逐渐成为以审美为中心内容的美学思想体系。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句——“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指出音乐的构成在于有声与无声之间的组合,对比,相互补充和衬托。无声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功能,具有表达某种情感的作用。默片时代结束以后,声音的出现使得原来的无声成了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段。电影画面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向观众提示生活的真谛,静默是电影运动幻觉的反衬。无声是声音的一部分,相当于乐曲中休止符的作用,那么就如空镜头也是影片的一部分,一个无声的眼神,无言的面部表情更能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无声的画面正是情绪的延展,使画面更为生动。

社会因素,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带有创伤性的事件中阻碍我们形成持续稳定的内在生命,而这种持续稳定的内在生命的缺失带来了孤独感。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感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只是每个人对孤独带来的感受程度的不同。具有积极色彩的孤独是主动选择的孤独状态,是主体感到愉快的孤独状态。人主动回避与外界的联系,而内心是感到平和而快乐的。孤独是现代人类精神困境的一个副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伤害,世界经济也多次出现危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欧洲美术界出现了新现实主义运动,关注现实和人生,社会问题,艺术家用新的现实主义语言反映现实生活去推动人民斗争事业的发展。法国出现了描绘战争灾难和人民悲惨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现实生活的内容就是最好的题材来源,以人文关怀的姿态去描绘现当代生活中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无疑孤独成了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的映照。孤独,冷漠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中蔓延着,同时也影响着这个时代一下对此敏感的艺术家的创作心境,而他们也运用新现实主义语言反映和描绘生活并推动人民斗争事业的发展,无声的笔墨强有力的诠释着人类对这个时代的认识。

二十世纪美国,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于美国大众心中的绘画大师的作品——现实主义画坛的典范和领导者爱德华·霍珀(Edward Hopper,1920年~2013年)。他通过把对城市题材和人物等客观真实的观察与概念化而抽象的形式相结合,以具象写实的方式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这一独特的形式语言挖掘人类内心精神的孤独。霍珀看到了美国工业化的黑暗面,是它们致使乡村生活的毁灭,客观地表现所观,所想,无渲染和歪曲现实。《东风吹过维霍肯镇》是经济萧条的典型。《星期天的早晨》《宾西法尼亚的黎明》充满着恐惧,阴郁,忧伤,悲伤。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的霍珀自小学画,但成长过程中被同龄人的嘲笑和孤立,独处成为霍珀的习惯。二十世纪初许多艺术家对美国本乡本土的热爱和对美国景色充满了感情,但在三十年代经济的大萧条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心境。再者现代艺术的兴起而现实主义遭冷落。这些长期的压抑,孤独的异质。孤独也就成了他画面中表达的主题。处处感受着孤独并被侵蚀的人们中霍珀不也不例外,致使美国人能在活泼的画作中看到了引起共鸣的孤独。画家曾回忆道“也许在大意识里,我是在画一个大城市的孤独和寂寞”。《星期天的清晨》空荡的街道,一排整齐的百叶窗,长长的影子这些都传递着孤独与寂静。这是曼哈顿的早晨,霍珀对其写生后不久这排店面就被推倒了,在1960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说到这题目是别人加上去的,并非星期天不可。画面结构单纯,每个元素紧密相连,地平线与房屋的多条平行线构成了多个平整的方块,是画面在笼罩一个平稳的氛围中,使人更感宁静。这是来自画者内心通过手中的画笔有方向性的运笔发出的无声之声,其中这些笔触带进了情感,速度,时间,故而反映了画者有着一颗孤独积极的心,画面虽然空旷寂寥但却是有着人文情怀。霍珀晚期作品有意识地强调了画面的空,简练的画面中甚至连静止无言的人物也是多余的,生怕破坏了这份宁静。空无一物的环境中阳光成了主角,它透过门窗落到墙角,地面。如1953年的《空室内的阳光》,阳光从右边的窗户射入室内,窗外深绿色的树木。在1851年的《海边的房间》是他内心情绪的表达。门外是一片蓝色大海,这个房间似乎就悬浮在大海上,显得极为超现实夹带着不安,却又让人内心似乎处在一片宁静中。空无他物和光影暗示着霍珀实现了彻底的宁静,永恒的孤独之声强有力地宣告着艺术家的存在。

同样经历过二战的阿历克斯·科尔维尔(Alex colville),出生于1920年,是当代著名的加拿大画家,一位战地艺术家,一些评论家称赞他为“在西方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和“最好的加拿大艺术家”。科尔维尔在其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吸取灵感,画面中的人和事是现代生活的现实原型。以明确的私人生活中的事物为主题,善于捕捉事物未知的瞬间变化。不确定性的变化让人感觉置身于危险和不安之中。这些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传递着。这种静谧达到了空前的无声状态,与霍珀的孤寂无声有所区别。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科尔维尔。从前往约克郡,地中海,荷兰和德国北部,他小心翼翼地记录他所看到的:人、坦克、大炮、飞机、吉普车和各种被战争破坏的场景。战争结束后,他渴望他的艺术和他的家人有一个宁静和有序的生活。绘画中,他将令人不安的元素、对象和动物并列在一种模糊的不安的宁静的氛围中。仿佛时间被停止。作品是根据精确的几何构造和严格执行操作技术,由极小的色点精心绘制而成。作品尺幅较小,构图严谨,采用黄金分割和平行透视方法。从在他的绘画背后潜藏着他所要说的话,可以感觉到仿佛有一张复杂的思想之网,他独自安静地站着。《太平洋》绘于1967年,表现一个人依靠在开着的门柱上望向大海。

科尔维尔所画的动物和环境,表面上看画面是被置于有动与静,紧张与安详的相对比较之中。《狗和牧师》《月亮和牛》《教会和马》等画面中,无论人或动物是运动中还是静止,画内却传达不出一丝声音,将观者带入到一个无声的世界。加拿大的日常生活的场景是科尔维尔的标志性作品,他们暗示亲密、脆弱性和潜在的威胁。《狗和牧师》这幅画一条光滑和仪态高贵的狗取代了人在画布中的主要位置。这背后身着黑色西装斜躺着处在冥想中的牧师和黑狗组合成一个稳定三角形黑色团块,并与辽远的深色海平面形成一个闲暇但氛围显凝重的冷色调画面。这一黑色三角形团块,狗和人静止的姿态不无运动的趋势,形体完整的就像一块冰冷的雕塑和前文第一章提到的电影中无声定格的画面,彰显着极端孤独的状态。在其作品中沉默的人物,平静的湖海,低矮的云层,静立的草丛,定格的动物,画面中每一个色点散发出令人窒息的静默。纵使人与动物在原有的轨迹中活动起来,这种无声的静默也不会被打破。他们依然处在一个无声的时空当中。动之中所带有的不安定和躁动因数都消失于这静默的环境。自由的艺术表达是无声的束缚后的心灵迸发,科尔维尔作品中“无声”的表达是社会形态的外化的表现。

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1890年~1964年),在形而上学的范畴中表现出宁静,宁静中带着摇摆不定的颤动,他孤寂的一生源于献给了他挚爱的艺术,苦行僧般的生活让他产生了许多的作品。

莫兰迪作品的独特风格可能很难在现代艺术运动中有一席之地,他远离二十世纪艺术实验的喧嚣,取消静物具体形象,成为抽象的符号,使其失去个性特征,安排和重新排列来探索他们抽象的属性和关系。在组装一组静物时尘土飞扬的瓶子和盒子非常有分量,犹如中世纪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莫兰迪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实的了。”莫兰迪限制选择的题材,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无聊重复的图像。“他曾陈述他把静物画看作是超越时间之事,是不动物体的相遇对质,是在它们天生之美上作祥宁的沉思,并赋以时光永恒之感”。他的艺术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在于他非凡的观察能力,莫兰迪仔细地平衡着颜色和色调,使其传达出平和的心情。有些画充满明亮的阳光,其他的则减弱了光源,他的每幅画都有一定的感光量,表明他是画在一天中的特定时间或特定的照明条件下。摇摆不定的图像形成于各种方向的笔触,使画面中的各种力量相互牵制,相互抵消,最后达到视觉平衡。色彩纯度低,简洁,不张扬,优雅而安静,孤独中看来毫无神气的颜色。他探寻着最平凡状态中的精神世界——静谧。

有声的绘画非常多,它夹杂着许多各种各样的声音,动与静的对比,这里的“动”代表着画面传达出的情绪是躁动有声的和运动的事物似乎发出声响的。那么“静”所代表的是如前文中表述霍珀的孤寂而宁静,而在孤寂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纵使画面运动着的物体却也是空静无声,更为空。莫兰迪的瓶罐是静止却有声,它们被赋予了生命,似乎在扭动,这又与前两位艺术家的不同。当然还有许多艺术家在表达他们自己心中的这份有关地对静的理解,比如科尔维尔画作中表现出对空灵无声的理解和探讨。

本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受到以上艺术家们对于“无声”的描绘的影响。如在《振翅之音》(参见插图),蝴蝶振翅,几近无声,冥想的少女的思绪飘荡在画面中。画面是相对静止的,描绘的对象也是相对静止的,但通过艺术创作者手中的画笔,可以表现画面自身的有声与无声状态。因而,无声地绘画同样可以以其画面构成、色彩表现、强大的情感来诉说创作者的心声,或更胜于有声。

《振翅之音》,尺寸:80×100cm,作者:黄美,创作日期:2022年6月

猜你喜欢

莫兰迪宁静艺术家
宁静之宅
莫兰迪 静物
《巷口的宁静》
莫兰迪的夏天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