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校园的途径探析
——以潮州剪纸为例

2022-09-09胡琦魏冬燕陈泽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潮州剪纸文化遗产

胡琦,魏冬燕,陈泽琪

(韩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潮州 521041)

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发的通知[1],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 均围绕非遗传承人培养、 加快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给予指导性建议。

潮州剪纸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速度处在低速平缓阶段。 因此,该文以潮州剪纸在小学校园传承的现状为例, 探究非遗进小学校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通过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校园模式,阐述多层次助力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中的传播,为“非遗进小学校园”实践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操作模式。

1 研究方法

1.1 访谈法

通过与潮州剪纸市级传承人张在跃、 时术小学陈炜校长、三村小学刘朝旭校长、三名剪纸义教教师(来自韩山师范学院行知义教志愿服务队)的面对面沟通, 真实地了解潮州剪纸及部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潮州小学校园的传播情况。

1.2 文献分析法

该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资料来源, 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1年11月26日,检索项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小学校园”, 文献类型限定为期刊、硕博论文,分别返回有效检索结果230 条、12 条。 将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见图1),可见非遗进小学校园的相关研究案例、策略等没得到广泛关注,且缺乏对非遗进小学校园传播的多层次可行性挖掘。

图1 检索项“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小学校园”的论文及被引量年度分布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校园现状

2.1 缺乏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建设性指导

出于学校全局管理的考虑及考试成绩的考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往往不在学校固定课程之中,只作为一学期一次的学校特别活动。 陈炜校长、刘朝旭校长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缺有热忱之心的学习者,而是缺乏一群有经验的教学者、组织者。在此情况下,学生难以对非遗文化产生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意识。

2.2 缺乏非遗进小学校园的资金支持

根据陈炜校长介绍, 学校使用教学资金的两个主要用途:一是,支付授课教师的课时费;二是,采购上课所需的学生用具。 而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两种资金申请途径: 一是, 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申报材料,这种方式流程较为繁琐,审批工作耗时长;二是,由社会爱心捐款获得支持,但这种方式较少。

2.3 师资不足导致课程难以开设

剪纸课程的教师主要由学校的美术教师、 校外合作的高校志愿者组成。 校外合作的高校志愿者是一个非专业、不稳定的角色。 以潮州剪纸为例,非专业指未经长期剪纸相关培训,因此,一节剪纸课需要2-3 位教师共同完成,其中一名教师为主讲教师、其余的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给予帮助; 不稳定指一个学期结束后, 一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或校级学生社团等组织缺少剪纸项目志愿者, 受助学校的剪纸课程就会终止。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校园的新探索

该文基于政府保障角度, 小学实施角度和高校支持角度合力实施“一校一品”非遗进小学校园工程(见图2),实现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中小学层面包含邀请传承人进校园、 建设非遗特色班、整合课程资源、创建活动平台等;高校层面为小学提供非遗人才及非遗传播技术支持, 最终完善非遗进小学校园体系。

图2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小学校园模式

3.1 因地制宜, 政府加强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政策性保障

在具体实践中,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推动非遗进校园及给予有关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套。 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以其为协调核心;设立专门岗位,配备专职人员跟进非遗项目进校园事宜; 拟订非遗保护工作实施与保障方案;创建非遗数据库,满足泛在数据查询。从行政制度、资金投入、场地、人才调配等方面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在法规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需要增强非遗教育的重视程度, 能够让家长和学生意识到非遗文化的教育意义,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在资金方面, 中央财政拨款给非遗保护的资金从2011年的4.14 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08 亿元,累计达到77.66 亿元,从保护资金的增长数值,足以感受到国家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视。 除了有中央和省财务的资助, 额外给予资金用于非遗传承人进入小学进行宣教,传承人间进行交流学习等活动。

3.2 一校一品,打造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教育系统是文明传播渠道中最主要的渠道之一。 相较于初、高中阶段,小学阶段具有无升学压力、课后作业少、时间充裕、课后服务种类多样等优势[3]。为了能够促进“非遗项目”与小学校园建立长期坚固的联系,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采用“一校一品”建设方案能够落实一所学校对应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联动”。

3.2.1 建立非遗传承人与小学校园合作机制

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小学校园为学生讲解非遗文化,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学生进一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感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提升非遗的传播力度及影响力。

3.2.2 开设“一校一品”特色班

开设“一校一品”特色班依托学校已有的兴趣活动资源,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开发非遗相关课程作为试点课,为“一校一品”建设做前期的准备,前期工作能够将非遗文化在小学校园的传播与传承“落地生根”。 开设特色班能够吸引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 由此挑选出一批自愿学习者,以一学期为完整的教学周期,为非遗进小学校园的“根”打下牢固基础。

3.2.3 整合“一校一品”教学资源

“一校一品”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满足学校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潮州市金山中学将潮汕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融入“一校一品”校本美术课的开发与实践中, 将非遗文化切实融入传统科目中,对校本课程再次开发,满足各年级学生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4]。

“一校一品”通过与日常生活的整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突出非遗文化的实践性,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非遗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融入“非遗中有生活,生活中有非遗”的文化传承意识。

3.2.4 创建“一校一品”活动平台

在活动中, 要注重学校学生的创造性, 传播思想,开展更加多样化的活动,深化活动,常态化、多样化[5]。 有机融合“一校一品”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题,打造“非遗特色社团”“校园文化节”等活动,挖掘创新性的非遗文化活动,将非遗文化传播与小学校园内外活动相结合, 满足学生的多样体验,实现非遗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3.3 人才支撑, 高校推动非遗进小学校园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要求高等院校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学术和教学资源上的支持[6]。 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 其拥有潮学研究院等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关的“产学研”研究中心,能够为潮州非物质文化理论研究提供专业、 科学的指导和培养优质师资。高校支持在非遗进小学校园中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培养具有本土非遗专长的师范生、志愿者,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师队伍及非遗传承志愿队伍;二是,结合网络技术优势,开拓非遗多元化传播途径。

3.3.1 师资培养

为了弥补“一校一品”建设初期专业师资配备方面的不足,高校能够在两方面发挥作用,且需要同时进行。一方面,帮助有意向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品牌的小学明确“一校一品”课程初步建设,提供非遗志愿者队伍;另一方面,联合高校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工作室构建创新的传承人培养方式。

3.3.2 组建“非遗+志愿”非遗志愿队伍

小学在“一校一品”课程建设初期,主动联系当地高校党支部、青年志愿者协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包括不少于一学期(20 周)的教学实施。 目前,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工作室紧密合作,朝着 “高校党支部+非遗+志愿” 传承模式迅速发展。2021年5-6月,开展非遗文化主题党日活动,学生党员走进小学校园化身为传统文化传承志愿者。

3.3.3 非遗特色人才培养

自2015年起,韩山师范学院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创新模式, 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韩山师范学院成立大师工作室, 吴维潮大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 师生作品已荣获数十项国家级奖项。高校保障非遗传承人培养平台的实施,构建联通性平台, 联系传承人与对非遗有兴趣的学习者之间的学习关系, 明确指向培养非遗特色人才的最终目标。3.3.4 技术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剪纸艺术为例》 一书, 分别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说明了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重要价值[7]。通过与潮州剪纸大师张在跃交谈, 了解到他本人在网络上推广潮州剪纸的传播的途径有公众号、 抖音等,但一个人全盘运营无暇顾及,索性暂缓在平台上传视频的计划。 故而展开线上非遗传播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依托网络空间拓宽非遗文化传承途径, 高校发挥网络技术中心、 院系等力量对非遗网络课程这一新传播途径给予支持。 网络课程等通过新型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应用案例等内容进行课程设计, 实现学习者视角下的“一对一”师带徒教学模式,还能达到“一对多”课堂教学效果。当学习者完成教学任务时,在线课程会颁发微认证证书[8]。 该途径不仅能够缓解师资匮乏的问题,弥补高校培养新师资力量初期的人才短缺带来的影响。同时,进行课程开发的非遗传承人们通过对在线课程后台大数据进一步剖析得出普遍的学习者模型,作为科学依据支持课程设计的更新。

4 结语

通过剖析政府、小学、高校三个层次在非遗进小学校园的途径所能发挥的作用, 构建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模式, 进一步明确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推动非遗融入教育体系,扩大非遗文化在小学校园的影响力。

每一项非遗文化进入校园都具有研究意义,具体非遗项目进小学校园的操作角度仍可从政策保障、小学校园、高校助力三层协作机制出发,但需进一步探究不同非遗项目提出的教学需求, 按照其教学特殊性做出调整。

猜你喜欢

潮州剪纸文化遗产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剪纸
寻找潮州
Tough Nut to Crack
蔡焕松作品选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