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初中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实施与研究
2022-09-09史培学
文/史培学 陆 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学改革是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的关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以蛟川书院为例,近年来,学校根据体育教学现状,进行选项走班教学改革,旨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具体要求,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基于“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对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新坐标。他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强调“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为学校体育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笔者认为,要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精准把握。
何谓“教会”?“教会”是理解、掌握和能用的综合体现。所谓“教会”了,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最终达到能用了,而不是简单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其次,就“勤练”而言,达到何种程度可以算作“勤练”?对于“勤练”的具体操作过程要有质和量的规定。当然,“勤练”并不用完全拘泥于课堂,为了弥补课上练习的不足,需要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开展练习活动。
最后,就“常赛”而言,“常赛”究竟要达到何种频率?是否需要节节课有比赛?课内外、校内外如何给学生创造参加比赛的机会?达到“常赛”后将会是何种效果?这一系列问题都需在落实“常赛”的时候梳理清楚。
由此可见,“教会、勤练、常塞”三者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学校体育应打破原有的固定的行政班上课模式,突破时空局限,大胆尝试、探索符合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校体育教学。
二、基于“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对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实践
结合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通过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为“教会”奠定基础、大课间的“1+Y”创新模式及体活课为“勤练”保驾护航、资源开放日为“常赛”搭建平台等形式,积极打造学校体育新样态。
(一)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为“教会”奠定基础
所谓“体育选项走班教学”,即打破常规的行政班教学模式,按运动项目选择分班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同时也为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体育选项走班教学”,关键是如何解决“选”与“走”的问题?
1.如何解决“选”的问题?
以初一年级为例,笔者在进行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之前,先进行分班。目前,学校开设了篮、排、足三大球类项目供学生选择,每人可以填报两个志愿(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先根据第一志愿上报的情况进行整体分析,选择各项目的学生比例大约是2∶1∶1(表1)。
2.如何解决“走”的问题?
根据教务处课表的安排,初一体育选项走班教学安排在周四第三节课至第六节课,4节课共15个班,任课教师4位(其中1位兼初二1个班),即从第三节课开始有3~4位教师同步上课。根据志愿填报后的分班,需开设2个篮球班、1个排球班、1个足球班,即2位篮球教师、1位排球教师、1位足球教师。
以其中一节课为例,A班+B班选篮球的学生组成篮球1班,C班+D班选篮球的学生组成篮球2班,选排球的学生组成排球1班,选足球的学生组成足球1班。分班时如果第一志愿人数过多或过少,那么就根据第二志愿,对个别同学进行微调,尽可能地让每个班级的人数保持均衡(图1)。
分班之后的前两周时间里,允许学生微调项目,前提是双方都有意向更换。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评价必不可少,期末考核以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平时分占10%,技评+达标占20%,以篮球一班考核为例,评价见表2。
(二)大课间的“1+Y”创新模式及体育活动课为“勤练”保驾护航
1.大课间的“1+Y”创新模式
为充分利用每天40分钟的大课间,摒弃每天做操+跑操+素质练习的常规组织形式,结合各年级段进行的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进度与安排,笔者探索“1+Y”大课间组织形式,即“1”为规定动作,如做操、跑操等内容,“Y”为体育选项内容。
以初一年级为例,以往大课间活动内容是做操+跑操+素质练习(Tabata音乐),现根据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内容和进度,结合场地空间,有效利用篮球场、足球场、风雨跑道等场地,按照安排表轮流、分区域进行体育选项内容的练习。轮到的班级练习“1+Y”内容,未轮到的班级仍采用常规素质练习。一周6天每个班轮到2次,各班主任到指定地点进行管理,体育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并评价(表3)。
2.体育活动课
结合目前实施的体育选项走班教学,改变以往“四无”(无组织、无内容、无强度、无评价)的体育活动课,将“勤练”落实到体育活动课上,旨在巩固与提高体育选项走班内容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力。
学期初,教务处对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安排体活课,练习内容配套本月体育选项走班教学内容。在跑操开始前,每班派一名学生去器材室领取一定数量的篮球、排球、足球,分散到各班指定的活动场地,其他学生先绕田径场慢跑两圈做热身,然后跑回本班场地活动。
例1:初一篮球选项班活动内容
按人数平均分成两队,站在篮球场底线的右侧,要求第一名学生快速运球到球场中线做急停急起,然后继续向前运球完成投篮练习,积极抢篮板球,沿着右侧边线运球回到自己的队伍当中。当前一个学生运球到中场时,后一个学生可出发,没有轮到的学生在原地进行各种运球练习,体育骨干起指导作用,并根据学练程度组织教学比赛。值周教师按时到点参与管理,确保学生有序、有效、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及时处理突发事件,体育教师定期进行考核评价(图2)。
(三)资源开放日为“常赛”搭建平台
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将“常赛”落到实处是关键。日常学校的竞赛不论是从学生的参与度,还是从组织比赛的密度都很难达到“常赛”的标准。学校开设的周六资源开放日活动,是开展各种形式比赛的最佳时机。“竞赛”并不一定是正规、完整的体育赛事,可以泛指一切存在竞争关系、能够分出胜负的组合、练习、游戏、比赛等情境。如何保证“常赛”,让学生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在竞赛规则的制约下和竞赛氛围的激励下,逐步树立规则意识,展现拼搏精神,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体育品德,是当下体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例2:初一篮球选项班比赛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情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选项课教师安排了一学期的竞赛活动内容,每个月规定一项资源开放日主题(篮球)竞赛活动,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参加活动,以积分的形式进行累计排名。例如,9月份的资源开放日竞赛活动主题是“运球过障碍比赛”,参赛学生是20人,第一名得20分,第二名得19分,第三名得18分……第二十名得1分。10月份是定点投篮比赛,11月份是技巧挑战赛,积分形式同上。根据这三个月的总积分进行排名,评选出班内最有价值球员(MVP),颁发奖状并代表班级参加初一年级的年度总决赛。除了个人赛之外还有团队赛,12月份安排3v3和4v4比赛,以及1月份安排全场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赛,不仅使学生巩固和提高了技战术水平,而且还将养成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体育精神,真正掌握一项技能。
三、基于“教会、勤练、常赛”视角下,对体育选项走班教学的思考
学校体育改革在学校已经开展一年有余,学生乐于上课、积极练习、主动参赛,专项技能水平提升显而易见,且将积极的运动理念影响至家庭、社区……体育选项走班教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认可。但在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开展中,仍存在不足,可以在下阶段探索向多元化、纵深化发展,更有效地在学校体育中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一)增设项目,丰富内容
在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中,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选项内容。除了开设的三大球(篮排足)之外,考虑新增三小球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健美操,只要条件允许,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大课间、体活课、资源开放日中继续落实“勤练、常赛”,为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打下基础。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现阶段实施的体育选项走班教学是单纯依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此现状,可探索再改进,如选项走班教学中同一时段的两个篮球班,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篮球水平先进行分层、再分班,制定不同的、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目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三)多元赛事,以赛促练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时间周期上,尽可能做到课课赛、周周赛、月月赛、学期赛;规模上,尽可能做到班级赛、年级赛、学校赛;在参与对象上,尽可能做到男生赛、女生赛、混合赛、全员赛。通过多元的赛事,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在比赛中感悟技能的重要性,获得练习与坚持带来的成就感,并在比赛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在后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用赛事反促学和练。
“教会、勤练、常赛”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为落实这一任务,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教学时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在本文中,笔者以蛟川书院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为例,提出体育选项走班教学为“教会”奠定基础、大课间的“1+Y”创新模式及体活课为“勤练”保驾护航、资源开放日为“常赛”搭建平台,通过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阐述践行后的思考,提出可在现有基础上推动选项走班教学可以朝多元化、纵深化发展,向“增设内容,丰富选项”“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赛事多元,以赛促练”等方向开展进一步探索,致力于让“教会、勤练、常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