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提升的路径优化

2022-09-08谭九生陈亚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能力

谭九生,陈亚飞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人才支持,这对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同时,优化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机制,是推进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内外已有相关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袁洪英、何颖指出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能力具有复合型的特点,主要应具备创新能力、学术能力以及行政职业能力,而其特色能力是行政职业能力[1]。李月认为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应具备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理念、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2]。Robert E. Cleary指出美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和待加强领域的变化上[3]。高红、焦永强则认为需要学科建设、师资保障、学校支持等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来保障行政管理硕士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4]。然而,从研究视角的拓展以及研究内容来看,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在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其中虽有少数学者对公共管理复合型能力进行了重点分析,但缺乏对复合能力体系与标准的界定,研究成果流于泛化,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二是缺乏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评估标准,导致在理论创新、实证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从而致使培养机制单一,缺乏复合能力多元协同机制探析。针对以上不足,本文以我国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为核心,通过问卷调研,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机制优化的建议。

1 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公共管理领域产生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培养出具有复合能力的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推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1 自身成长的需要

新时代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复合能力需要以人文与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兼备为基本,以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行政实践能力为支撑。复合能力培养机制的优化是研究生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复合能力的培育既是一种专业能力的训练,也是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复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其就业、择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经历了本科阶段的教育以后,科研和实践能力以及自我认知方面均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及社会对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需求的提高,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呈多重向度,需要培育出符合现实经济发展的高层次的具有复合能力的研究生,既满足高校科研机构对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要求,又服务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2 学科建设的需要

社会对公共管理研究生的需求朝着多元化和复合化方向发展。相较于传统的知识本位,用人单位更看重公共管理研究生所具备的复合能力。高等教育始终把培养高质量人才并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根本任务。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以社会需求导向为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复合能力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公共管理人才[5]。当前,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调动各主体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资源与要素在培养复合能力方面的潜力,这是确保研究生培养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或教学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机制优化研究,可进一步夯实研究生教育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人才培养实践。

1.3 现代化政府建设的需要

随着新时代我国行政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社会对政府行政管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具有高层次、高专业化的公共管理研究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必须回应新时代国家重大需求,为地方和国家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同时,研究生作为高级别的人才培养层次,应尽快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具有复合能力的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优化复合能力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进一步优化公共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公共管理效率和效能,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体系的构建

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标准的合理界定是优化培养机制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文献整理与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应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行政职业能力;在数字时代,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应具备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思想理念、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结合以上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分析认为,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类型为人文与科学素养养成能力、专业与学科知识汲取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行政实践能力(见表1)。以上四种能力最能体现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契合现实经济发展的要求。

表1 复合能力指标体系

2.1 人文与科学素养养成能力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人文精神是其核心内容。它表现为人外在的文化素质和内化的精神品质。科学素养指的是人应该具备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精神是其核心内容。它表现为了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养成能力应体现在:要求公共管理研究生兼具宽广的人文社科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拓创新的行政意识等人文素养以及辩证的理性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科学素养。就学生个体而言,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养成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养成高尚的品德修养、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豁达的人生情怀,对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社会整体而言,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养成能力,有利于提升公共管理研究生处理复杂公共问题、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2.2 专业与学科知识汲取能力

就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应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科领域的热点与前沿知识、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还要掌握本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等。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专业与学科知识汲取能力应体现在:能够掌握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汲取专业精神;同时,依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求,还应掌握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增强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多领域的管理能力。就学生个体而言,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专业与学科知识汲取能力,有利于其拓宽视野,能够运用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从多重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就社会整体而言,培养公共管理研究生的专业与学科知识汲取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复合能力的“通才”的行政管理人员,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3 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6]。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体现在:具有专业的研究精神、意识、能力和成果;具备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研究论文写作、开拓研究领域创新、观点与理论研究创新的能力;能够从宏观角度剖析研究对象的内部发展规律,透过表象甚至假象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并从具备相关性的多种因素中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由此取得创新性、科学性的研究成果。就学生个体而言,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强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社会整体而言,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够为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2.4 行政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种类型能力。”[7]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行政实践能力体现在: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又有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包括决策、判断、激励、指挥、沟通、协调、学习、领导、应变、评估、心理调节、行政问责等能力)。对学生个体而言,高校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丰富专业知识的阶段,更是塑造人格与培养实践技能的重要过程,加强行政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增强公共管理研究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对社会整体而言,公共管理类研究生的行政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这一群体的客观要求。培养行政实践能力能够促进公共管理类研究生较好地参与社会公共活动,从而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3 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和梳理,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培养既受到研究生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师资、学校、学术氛围等外在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概括归纳出“个体驱动”“高校培养”“协同培养”“资源保障”这四点作为目前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数据来自真实调查问卷。共回收问卷256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使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26,采用回归分析及相关统计理论与方法,对收集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探究模型中多个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找出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模型中各变量对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的相关影响系数。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意为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

3.2 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3.2.1 样本分析的基本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本次被调查对象的真实数据(见表2)。

表2 问卷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各变量的频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分布基本满足调查的要求。从年级比例看,研一占比41.20%、研二占比33.50%、研三占比25.30%,本次的调查结果偏重研一学生意愿。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比26.60%、女性占比73.40%,本次的调查结果偏向女性意愿。

3.2.2 信度分析

从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见表3)可以看出,各系数均在0.6以上,问卷的可信度很高。

表3 调查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

3.2.3 效度分析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KMO检验的系数结果为0.859,KMO检验的系数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说明问卷的效度越好。

表4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3.3 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相关性研究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次采用计量经济软件SPSS26进行相关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5所示。

根据表5的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均存在相关性,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所以都是正相关关系。例如,复合能力培养和个体驱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05,为正相关关系。以此类推可以解释其他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表5 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

3.4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可以用于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计量经济软件SPSS26对因变量复合能力培养和自变量的四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结果内容,如表6所示。

表6 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复合能力培养=40.762+0.311*个体驱动+0.593*高校培养+0.676*协同培养+0.417*资源保障。

根据表6中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可看出,影响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协同培养、高校培养、资源保障和个体驱动,影响系数分别为0.676、0.593、0.417和0.311。首先,从高校、企业、政府的协同培养来看,积极推动政、企、校合作,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政府为研究生能力培养提供政策保障,对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作用非常显著。学校完善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等高校培养措施是高校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和推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所以对公共管理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也具有显著作用。其次,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科研硬件设施、完善的资源保障制度是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进行资料搜索、获取知识的基本渠道和方式,提供实践平台是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最重要途径,对培养和提升其学习和实践能力也有明显作用。此外,内因“个体驱动”也对复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这表现为个体科研兴趣越大就会更主动提升自身能力,对研究越感兴趣,投入科研的时间就越长、精力就越多,对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培养作用就越显著。

结果显示:以上影响因素都对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呈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分别从协同培养、高校培养、资源保障、个体驱动等方面提出优化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机制的对策。

4 提升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的路径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复合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的指标进行分析,指出人才培养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并探寻复合能力培养机制与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关系。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科建设、师资保障、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多元协同。以复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参考实效评估的结果,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点,进而提出优化培养机制,显著改善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能力培养所面临的困境,探索如何积极调动、协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协同育人体系,使其有效发挥多元主体参与、理论实际能力培养结合、教学方式革新、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优化等科教优势,并尽快培养出具备复合能力的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以回应新时代需求,加快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4.1 推动高校、政府与社会协同培养

加强高校、政府与社会三方的互联互通,共同致力于研究生的培养与教育,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强力支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协同培养已日益成为培养研究生复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关键是通过加强校、府、社协同方的联系、扩大耦合界面,形成育人共同体,从而建立研究生复合能力协同培养机制,促进公共管理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政府层面,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企业和高校充分认识到协同培养的必要性,让各主体积极参与到协同培养的活动中来;同时,须强化政策支持,完善研究生联动培养政策,通过奖励等措施对参与联动培养的高校及企业加以激励,以此来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其次,在高校层面,对于学生培养方案,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增强吸引力。要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吸引各方资金支持,为培养人才设立专项培养基金,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加快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共享知识、资源、成果和信息,形成校、府、社共同培育的效应,促进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最后,在企业层面,应积极参与构建研究生复合能力协同培养机制。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将企业和高校联动起来,通过这种形式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充分联结起来,共同促进公共管理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培养。具体实施办法:一是利用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科研优势,让他们参与解决重大项目的技术问题,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二是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公共管理人才,让研究生利用所学知识参与企业管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对高水平教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建立一支作风严谨、勇于创新、品格高尚、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完善导师的选聘制度。目前,导师的遴选标准仍存在很多问题,职称、学历和论文数量依然是成为博士生导师的一道门槛。借鉴欧美国家高校的导师遴选制度,我国高校应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完善导师选聘制度,应把导师师德师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导师科研能力、学术成就同时纳入导师的遴选制度。其次,在导师队伍中营造勇于创新、奋勇争先的工作氛围,树立工作典型,发挥榜样力量。导师队伍中不乏学术领域的佼佼者,因此,应善于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对优秀导师在绩效薪酬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予更多机会。最后,完善导师评价考核体系。积极改进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学术成就以及内外部评价纳入考核指标,让导师自觉提高各项考核数据得分,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各地各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优秀团队[8]。

4.3 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开发机制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9]。由此可见,研究生的课程设计直接关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1)在课程结构上,要设计涵盖哲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的通识课程以及具有公共管理专业鲜明特色的实践课程,建立起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2)在课程设置上,要进行科学分类。在按一级学科设置专业课程的同时,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在理论上或实践中获得两门或两门以上专业知识,培养研究生采取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内容应紧跟学科发展潮流,不仅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还要具备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例如,青岛大学在行政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通过增开一些特色课,让学生获得更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构建起了丰富的知识体系。(4)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开展与公共管理知识相关的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形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应借鉴云南某高校建立公共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举措,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和优质的实验教学团队,使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复合能力培养取得明显成效[10]。

4.4 完善资源保障机制

(1)在人力资源方面,建立健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具体表现为依托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学者的师资注入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和保障力度。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质师源参与到培养公共管理复合型人才行列中,推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2)在经费方面,落实经费联络工作,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对高校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保证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收支平衡的基础上优先安排研究生复合能力研究经费,使该培养经费在年度经费预算工作中提高存在感;加大图书资料的购买力度,丰富校内馆藏资源,逐年增加文献信息资源购置经费;积极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争取研究生培养经费,同时建立学科自筹经费和社会投入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加强研究生专项培养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培养经费的高效使用。(3)建立科学严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建立严格的研究生评价考核机制,运用多元化的指标代替以论文为单一指标的考核机制,动态完善研究生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持续改进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力度,使其与时代契合[11]。

4.5 强化个体驱动机制

“内因”个体层面的驱动机制对于公共管理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呈正向影响作用。因此,公共管理研究生复合能力培养机制的完善必须重视个体层面的心理动机、科研兴趣等个体特质,以科研兴趣培养为抓手,进一步完善个体驱动机制。(1)注重科研兴趣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最基本的目标,应从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方面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同时,在全社会建立起注重科研兴趣培养的支持性文化。高等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和政府,增加人格测试环节,建立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依据这些人格因素研究,有助于筛选出对科研持浓厚兴趣的研究生群体,为培养公共管理学术型研究生提供技术支持[12]。(2)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夯实研究生专业理论基础;增加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以案例教学为主体,将学生合作、社会实践及互讲互评等融入课程建设,拓宽研究生学习思考的兴趣。(3)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仅仅依靠教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增强师生双向互动,引导学生用科研思想解决实践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课程特色,打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的有效性;还要积极召开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获得本专业最前沿的理论知识,激发出参与学习的热情。

猜你喜欢

研究生学术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