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化护理联合精细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2022-09-08石婧
石 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冠心病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患病后病情较为严重,大多患者伴随发生心肌缺血反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胸闷等,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冠心病危害大、发病率高,以老年患者为多发性群体,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深,糖尿病、高血压等老年基础性疾病发生率大幅度提升,冠心病发生率也随着逐年上升[1]。冠心病致病机制主要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病后患者运动耐力降低,逐步发生呼吸困难、心肌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性增加,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2]。冠心病患者在采取治疗措施的同时还需辅助应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期调节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心肌功能、全面改善患者预后效果[3]。本文展开对照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患者于护理期间联合应用亲情化护理和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CCU 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研究起止时间为2021年1-12月,符合研究标准者共计176例,应用方便抽样法将所选患者划分为两组,将其设定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8例。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冠心病诊断标准;纳选对象沟通能力、交流能力正常;于研究期间依从性较好;经相关检查患者脏器部位无其他病变;患者、家属均了解对照研究活动内容;临床资料齐全;医院伦理委员会予以审核批准。
排除标准:表现为精神状态、沟通、交流能力异常;存在脏器功能、肢体功能不全者;临床资料缺失;治疗依从性较差者;合并发生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严重病变;伴随发生脑血管疾病或者因其他原因所致放射性胸痛;研究中途退出。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遵医嘱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护理人员注意全程监测心功能水平变化情况,强调患者定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此外,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家属口头健康宣传教育,注意详细阐述患者于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依照患者实际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展开有氧运动。
1.2.2 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落实亲情化护理+精细化护理,内容如下:
(1)病情监测: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心绞痛严重程度、具体部位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于护理期间增加查房频率,密切监测血压、心率、体温等体征变化情况,对于监测结果详细记录。
(2)急救护理:护理人员保证急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确保抢救设备功能完好,准备好患者所需急救药物,以便于发现患者病情恶化后及时协助医生进行抢救。
(3)专科护理:在患者心绞痛症状发生时护理人员告知其停止活动,对于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用50%的乙醇溶液湿化气道,保持卧床休息,遵照医嘱指导患者舌下含服二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对于存在不稳定心绞痛的患者遵照医嘱吸氧处理,病情较轻者应用鼻导管吸氧,设定氧流量为2-4 L/min,病情严重者调整氧流量为6-8 L/min,采取面罩吸氧,在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遵照医嘱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果患者用药后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联系介入室医护人员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准备。
(4)健康教育:采取视频宣教等方式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宣教内容包含冠心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此外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涉及内容包含确保患者生活环境空气流通,尽可能避免进入公共场所,以免发生二次感染。
(5)饮食干预:于患者病情稳定以后叮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以低脂、低盐、低热量食物为主,多摄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戒烟、戒酒,依照患者机体状态展开适量运动。
(6)人文关怀、心理支持:对患者展开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实现自我调节,为患者提供生理结构图,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病变机制,指导患者正确饮食,进行疾病认知结构重建,促使患者于治疗期间主动参与。此外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协同患者亲友、家属给予足够的精神支持,护理人员通过应用音乐疗法、放松训练法减少应激反应,指导患者全身心放松,缓解其负性情绪。
(7)亲情护理:指导患者家属给予足够的陪伴以及支持,护理人员行正确语言引导,应用沟通技巧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以及支持,促使患者面对自身疾病,以便于患者对周围医疗环境感到安心以及放心,提升患者整体睡眠质量。
(8)康复护理:依照患者机体状态制定运动锻炼方案,以太极、散步、康复操以及八段锦等有氧运动为宜,于运动期间控制时间以及频率,依照患者耐受性进行运动量调整,每周运动频率为2-3 次,每次30-40 min。
1.3 观察指标
舒适度:应用Kolcaba 评分(舒适状况量表)进行患者护理舒适度分析以及评估,共计28 项条目,单项指标评分范围于1-4 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为舒适度越高[5]。
睡眠质量:采用MOS 睡眠质量量表评估其睡眠状况,评估内容涉及睡眠量、睡眠充足度、日间精神状况、夜间打鼾、睡眠干扰、醒后气促,前三项所得分值越高表示为睡眠效果越好,后三项分值越高表示为睡眠状态越差[6]。
心绞痛控制情况:应用西雅图量表(SAQ)进行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心绞痛控制情况分析评估,评估内容涉及疾病认知程度、治疗难易程度、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等,单项指标评分范围于0-100 分,所得分值和患者心绞痛控制情况呈正相关[7]。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期间涉及指标数值经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展开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性别、年龄、冠心病病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例数(n)性别病程(年)年龄(岁)男女观察组对照组χ2/t值P值88 88 54(63.16)58(65.91)34(38.64)30(34.09)0.393 0.531 4.44±1.06 4.29±1.17 0.891 0.374 67.44±6.44 67.57±6.15 0.137 0.891
2.2 两组睡眠质量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睡眠质量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睡眠质量情况比较(±s,分)
项目睡眠充足度日间精神状况睡眠量夜间打鼾睡眠干扰醒后气促时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n=88)40.44±3.85 72.27±5.44 40.56±3.64 74.18±5.17 41.89±3.65 73.44±5.85 62.44±5.49 34.81±3.73 60.17±5.68 35.44±3.77 61.31±5.05 32.42±3.16对照组(n=88)40.59±3.93 66.17±4.57 40.71±3.57 69.44±4.28 41.38±3.93 68.71±4.44 63.15±5.25 40.95±4.74 60.29±5.15 41.36±4.75 61.85±5.52 57.54±4.74 t值0.256 8.054 0.276 6.625 0.892 6.042 0.877 9.549 0.147 9.158 0.677 41.365 P值0.798 0.000 0.783 0.000 0.374 0.000 0.382 0.000 0.883 0.000 0.499 0.000
2.3 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对比
观察组心绞痛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心绞痛控制情况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88 88治疗难易程度86.71±6.37 83.62±6.28 3.241 0.001疾病认知程度90.52±5.44 86.77±5.28 4.640 0.000躯体活动受限程度91.12±5.91 86.77±6.04 4.829 0.000心绞痛稳定状态90.42±5.11 86.77±4.75 4.908 0.000心绞痛发作情况90.35±4.96 85.94±5.58 5.541 0.000
2.4 两组舒适度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舒适度比较(±s,分)
表4 两组护理舒适度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88 88护理前56.61±4.58 56.44±5.14 0.232 0.817护理后81.61±5.44 77.34±5.28 5.284 0.000 t值32.979 26.607 P值0.000 0.000
3 讨 论
冠心病于心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重,诱发因素主要在于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减少,于老年人中比较多见[8]。经大量研究证实,在老龄化进程加剧的背景下冠心病发生率有所升高,大多患者存在心肌缺血反应,任由疾病发展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脏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风险性,直接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9]。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应用有效、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具有积极效应,同时还有利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及关怀。
此次研究结果证实,护理前,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护理舒适度、心绞痛控制情况等指标数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原因如下:精细化护理是指集全面性、规范性于一体的护理措施,从多方面展开护理服务,可实现护理目标,能够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在精细化护理期间加强多方面指导,有利于提升患者耐受度,可满足患者生理以及心理护理需求,确保治疗措施顺利实施,提高了患者对于护理措施的满意度。精细化护理于工作期间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控制护理服务成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进行护理环节简化,有利于保证护理措施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和常规护理模式比较,精细化护理为其营造舒适的就诊环境,减轻心理负担,可以提高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进行护理环节全面统筹,有利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于临床护理工作期间的主观能动性,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护理方案,对于提升护理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亲情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心以及爱心,可帮助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利于帮助患者建立治疗自信心,促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赋予患者治疗希望,可促使患者主动接纳自身疾病,有利于改善其睡眠质量[10]。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冠心病患者于护理期间落实精细化护理以及亲情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以及护理舒适度具有积极意义,可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