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护理改善PCI 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认知能力及满意度的效果

2022-09-08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个体化心功能心肌梗死

罗 芳 肖 琴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1)

心肌梗死是一种急性心肌缺血坏死现象,属于临床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持久性严重缺血[1-2]。现阶段临床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可以采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这是一种经皮穿刺通过血管的心脏介入疗法,通过介入将导管放到血管破裂或病变的夹层位置,可以帮助血管恢复正常血流,实现心脏正常供血,但治疗后患者仍需要在饮食和生活中多注意,遵医嘱长期用药并配合术后护理,一旦出现心脏周围的血管长期闭塞状态,心肌细胞的凋零和死亡速度便会加剧,而心肌细胞的大量减少则会影响心脏正常的收缩功能,并发心力衰竭[3]。基于此,本次研究以到我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支架术治疗且术后并发心力衰竭,对比观察个体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名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中关于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2)发病时间在120 min 内,符合支架手术治疗要求,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证;(3)术后并发心力衰竭;(4)临床资料建立完整。排除标准:(1)近期做过重大手术;(2)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2 d 内出现心绞痛;(3)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或恶性肿瘤;(4)有心肌梗死病史;(5)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研究。

1.2 方 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第一时间接受支架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健康知识宣教、心理干预、用药指导、饮食和运动干预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护理,具体如下:(1)成立个体化护理小组:所有人员均接受相关培训,包括心力衰竭发生的原因、先兆等,并结合患者病例展开个体化分析,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2)个体化健康知识宣教:虽然多数患者都听过心脏病,但对于心肌梗死却没有很具体的了解,护理人员可以采用发放知识手册、播放视频、一对一讲解等方式让患者了解心肌梗死和支架术治疗,知晓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明白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等,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病友群的方式,让已经康复出院的患者向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科普疾病知识,贯彻治愈信心;(3)心理护理:由于心脏是人体重要器官,所以很多患者会特别恐惧心脏疾病,甚至认为是最接近死亡的疾病,从而产生严重害怕、焦虑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引导患者正向思考事物,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心理状态进行病情讲解,帮助患者调整心理认知并逐渐减轻思想包袱,告知患者心肌梗死并不是不可治愈疾病,要对自己和医生有信心,对于负性情绪过重的患者,可以结合音乐放松疗法,根据患者喜好选择舒适安静的歌曲,例如天鹅湖组曲、春江花月夜等,既有助于缓解躁动不安的情绪,还有助于良好睡眠;(4)个体化饮食和运动干预:在饮食上,患者应当尽量选择低油、低盐、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选择橄榄油等植物脂肪,选择鸡蛋、瘦肉、鱼虾等优质蛋白,护理人员可结合《临床营养基础》与体质量指数为患者提供每日食谱,并让家属配合监督患者严格执行。在运动上,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于术后第2 d 开始卧床被动训练,包括伸臂、屈肘、关节活动等,于术后第3 d 或第4 d开始床旁活动,包括上下肢训练、划船式活动等,于术后第5-10 d 开始根据康复情况开始加强训练,包括肢体对抗训练、有氧运动等,同时整个康复过程要贯穿肌肉放松训练,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感和焦虑感。

两组患者均在护理2 周后评估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和认知能力改善情况以及满意度,其中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认知能力采用院内自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疾病基础知识、治疗和护理要点、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生活饮食注意事项等,满分100 分,以提升30 分以上为认知能力显著改善,以提升15 分以上为认知能力有所改善,以提升10 分以下甚至分数降低为认知能力无改善,统计并比较两组认知能力总改善率。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的调查问卷,共20 项,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理时效性、护理全面性、护理人员态度等,共100 分,以高于80分为非常满意,60-80 分之间为基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统计并比较两组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认知能力与满意度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行χ2检验;心功能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并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LVEF 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 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例数(n)LVEF(%) LVESD(mm) LVEDD(mm)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59 59护理前44.23±3.87 44.56±4.14 0.447 0.656护理后49.38±3.46*50.89±2.71*2.639 0.009护理前34.76±5.23 34.25±5.44 0.519 0.605护理后30.18±4.27*27.74±3.39*3.438 0.001护理前45.12±4.46 45.87±4.92 0.868 0.387护理后41.25±3.73*39.07±3.58*3.239 0.002

2.3 两组认知能力比较

观察组认知能力总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 论

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即使接受支架术等治疗,术后也有一定概率会并发心力衰竭,应用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确保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的关键[5-6]。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到我院接受支架术治疗且在术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个体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个体化护理是针对性护理与整体性护理的结合护理方式,更加强调护理措施的全面性和针对性,主张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深入考虑患者实际情况,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想法并认真聆听,通过增加交流次数、创建和谐交流氛围来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知,进而帮助患者改善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7-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个体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认知能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表明个体化护理在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上效果显著。

护理满意度是体现患者对护理服务最直接感受的量化评价指标,追求高满意度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努力方向。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所采用的个体化护理除了上述提到的护理措施之外,还加强了饮食和运动干预,结合《临床营养基础》与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在护理人员和家属双重监督下,切实保障患者的基本营养摄入并严格杜绝任何可能会影响疾病康复的因素,同时于术后第2 d 开始康复训练,建立“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有氧运动”的康复体系[9-10],循序渐进地促进患者康复,在配合健康知识宣教之后,患者的配合度与积极性都很高,应用效果十分理想,收获了患者和家属的一直好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也表明个体化护理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另外,本次研究还观察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发现两组患者在护理后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观察组患者认知能力显著提升有关,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得患者治疗和护理配合度均明显提高,加上受到情绪改善、饮食和运动方面等综合因素影响,实现了从心理上到生理上的全面改善。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个体化护理更加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能够有效改善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建立和谐护患关系。

猜你喜欢

个体化心功能心肌梗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