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动态疾病管理应用于心内科门诊患者的效果观察
2022-09-08程亚楠苏凯
程亚楠,苏凯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临床服务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心内科门诊接收患者多病情复杂、发病速度快,且中老年患者居多,对临床管理造成较大难题。心内科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病情反复,加之患者治疗信心不足,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疾病控制效果不佳。此外,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持续增高趋势,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已占疾病病死率的40%左右。随着心内科门诊就医人数显著增多,门诊工作量增加,患者对门诊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管理虽然能满足心内科门诊需要,但是其管理方法单一、管理缺乏针对性,导致患者满意度较低。全程动态疾病管理属于延续性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根据心内科门诊收治病例疾病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等,为患者提供动态、准确的评估,但目前关于其临床应用价值的报道研究比较少,潘扬将全程动态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结果表明该护理措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升服药依从性,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当前临床关于全程动态疾病管理在心内科门诊患者中具体应用价值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对此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于2018年1月开始试实施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效果确切,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8~69岁,平均(44.87±3.76)岁;其中高血压15例,冠心病12例,室性早搏9例,心律失常5例,心肌炎4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9例,Ⅲ级23例,Ⅳ级3例;受教育程度:小学与以下14例,初中11例,高中与中专14例,大专与以上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44.91±3.80)岁;其中高血压16例,冠心病12例,室性早搏8例,心律失常4例,心肌炎4例,心律不齐1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7例,Ⅲ级26例,Ⅳ级2例;受教育的程度:小学与以下12例,初中13例,高中与中专15例,大专与以上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心功能NYHA分级、受教育程度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且本研究经过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签署同意书。
纳入标准:(1)美国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Ⅱ~Ⅳ级,均为心内科门诊收治病例;(2)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3)精神正常、可正常交流、理解医护人员指令和要求;(4)全程积极配合,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意识不清者;(3)中途失访者;(4)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精神异常或凝血功能异常者;(5)血液系统疾病、器质性疾病或中转上一级医院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在门诊诊疗时接受相关知识讲解、注意事项教育等;协助患者进行排队、挂号、候诊与就诊、划价收费、接受相关的检查及办理入院手续等;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个体状况,明确其心功能分级,积极监测病情变化情况。
研究组除此之外接受全程动态疾病管理,具体如下:(1)心内科医护人员接受相关培训,了解全程动态疾病管理的方法、流程及教育内容等,患者建立门诊档案时,将全程动态疾病管理的相关内容告知并获取患者同意后,统一建档,留取其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并和患者所处社区医院进行沟通和交流,与社区医疗单位为患者协同提供全程动态的疾病管理;医院指派专科医生常驻社区医院、微信群等跟踪随访,明确掌握患者的治疗进展、疾病情况、心功能等,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每周对患者的心功能变化、症状及体征等进行1次随访调查,并且记录在册,改正治疗重点与干预重点,针对性地改变疾病的治疗计划;(2)与社区医疗单位一同举办心血管疾病健康知识讲座,与患者、家属学习疾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饮食原则、运动方案、早期康复知识等,叮嘱患者家属每日记录患者院外治疗及康复情况,根据记录结果实时调整干预计划;(3)出院后加强患者出院后随访,指导患者每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态,询问患者感受,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4)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与患者、家属及时保持联络,叮嘱家属每日协助患者测量血压,告知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告知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针对病情发生恶化者及时与医师联络采取对应处理或前往医院接受相关诊疗。动态管理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观察指标
(1)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恐怖、敌对、精神病性9个因子评价,共计90个问题,每题0~4分代表无明显症状、轻度、中度、较重及严重,分数越高表明躯体不适感越强。(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量表包含20条症状,每项1~4分,分数≥50即为存在焦虑症状,轻度:50~60分;中度:61~70分;重度:>70分。(3)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通过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估,包含19个条目,满分95分,评分>85分为非常满意,67~85分为一般满意,<67分为不满意,满意度=(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本组总例数×100%。(4)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作出评估,评估包括8个维度: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满分为100分,当评估分值越接近满分则代表着患者生活质量越好,独立性越强,依赖性越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SCL-90评分及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研究组SCL-90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干预后,两组SCL-90评分、SAS评分显著下降,研究组各项评分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CL-90评分及SAS评分比较(± s )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s )
3 讨 论
近年来心血管病患者逐渐增多,成为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心血管门诊中患者多为中老年,且患者多伴有各种突出的心血管躯体化症状,如胸口疼、肩膀疼、身体乏力等,这些症状与患者某种心血管疾病加在一起,容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也容易使患者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研究表示,全程动态疾病管理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问题,可以确保心内科门诊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其实施全方位护理。
全程动态疾病管理通过长期、持续、渐进的干预、指导及管理,不仅可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动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同时对预后改善有积极作用。临床医生在干预的过程中,在每周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等情况,并在患者每个月复查中对其阶段性治疗情况、病情变化及进展等进行准确判断,转变上一阶段的干预方法,针对本阶段指导患者饮食、运动、治疗等,不仅更有针对性,同时对于患者而言,在不同阶段的干预方式不同,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与干预,提高生活质量。研究组患者SCL-90评分为(82.10±28.6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2.19±3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有助于提高心内科门诊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心内科门诊病例数较多、疾病类型亦相对复杂传统管理,虽然当下形式能满足医院正常运行,但是管理质量较差,影响患者预后。而全程动态疾病管理的实施侧重于患者出院后的干预,通过疾病随访监测、药物指导、定期随访等,借助电话、微信等社交软件,有助于动态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从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根据WHO指导,生命质量不仅是个人感受到的躯体、心理、社会等方面良好适应状态的综合测量,同时也是其满意度、幸福感及满足感的表示。通过全程动态疾病管理,责任医生每周与患者沟通、交流,指导其生活注意事项、放松心情,并且每周对患者的心功能、体征与症状等进行评估,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方式心中有数,同时可及时解决患者对疾病的困惑,缓解其压力。研究组SAS评分为(40.00±5.16)分低于对照组(46.58±5.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从本研究结果看出,全程动态疾病管理能减轻患者焦虑症状,改善患者不良的负性情绪。分析原因为,全程动态疾病管理的实施,能从不同角度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管理,干预过程中通过开展讲座、借助互联网等,能提高患者对疾病与治疗方法的认识,纠正患者错误及不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
另由本研究结果还可得知,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该结果提示心内科门诊患者对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模式满意度更高,可能是因该护理管理措施可更加有效地缓解患者躯体症状,减轻抑郁、焦虑情绪,故患者更加满意。同时研究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评分健康均高于对照组,在护理后研究组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经本研究发现,全程动态疾病管理能提高心内科门诊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为,全程动态疾病管理的实施能针对心内科门诊收治疾病特点,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干预模式,能弥补常规管理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在心内科门诊患者的治疗、管理中,采用全程动态疾病管理有助于减轻其躯体症状、负性情绪,同时可降低各项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显著意义,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为这方面的护理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护理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