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读书作文谱》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

2022-09-07陈然王毓新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陈然,王毓新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进而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的知识。遗憾的是,教师阅读方法指导的具体措施却显不足。“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读书方法与能力的训练纳入教学安排之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1]在中国阅读史上,不少文人研究读书法并编撰了相关著作,值得学习和借鉴。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针对汉语文学习,系统总结了思想深刻、颇有见地的阅读与写作方法,不失为一本珍贵的学术文献。当前的初中阅读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若能巧用《读书作文谱》,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采用“SOLO分类评价法”分析初中生的阅读情况,我们明确了初中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观点

“SOLO分类评价法”是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教授彼格斯和科利斯提出的一种分类评价理论。“SOLO”是英文“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可观察的学习结果的结构”。它将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依次递进的结构,并据此区分出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处于“前结构”的学生,几乎没有解决所面对问题的简单知识,或为以前所学的无关知识所困扰,找不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回答或者胡乱回答问题。处于“单点结构”的学生,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单个相关素材,但只能联系单一事件,从一个角度回答问题,只接触到某一点,就立刻跳到结论上去。处于“多点结构”的学生,能找到越来越多的正确的相关特征,把握问题线索和多个相关素材,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但缺乏将它们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处于“关联结构”的学生,会整合各部分内容,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回答或解决较为复杂的具体问题。这类学生虽然能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还能将答案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但因为只在一个路径上收敛,在系统之外可能会出现不一致。处于“拓展抽象结构”的学生,会归纳问题以学习更多的抽象知识,能在关联结构的基础上,更加概括地抽象出某种见解。[2]这代表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这一层次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钻研和创造意识,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相关素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够就此做出假设,能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演绎和归纳,而且解决了不一致的问题,结论开放,容许逻辑上兼容的几个不同解答。图1简明地表示着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结构水平[3]。

图1 SOLO分类理论结构水平图

“SOLO分类评价法”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分类,据此将学生划归到不同的认知水平。这一理论虽然跟皮亚杰对儿童心智活动“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解释有所不同,但这五种结构进步的观点与方式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类似。即“儿童的思维或心智活动异于成人。”“儿童的智力发展,并非表现于他的知识在量上有所增加,而是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质的改变。”[4]这五个发展水平分别对应前运算阶段,初级具体运算阶段,中级具体运算阶段,概括式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更为客观科学地评判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学生的学业质量测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

(二)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分析初中生阅读现状

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凭借权威、典型的阅读测试,容易考察出来。应用SOLO结构开发的检测工具,把学生的回答情况,按照学习的复杂性程度,从“前结构”到“抽象拓展结构”递增排列,用一种非定量的测验模型,能把整个学习质量的等级反映出来。这种测验的形式及其结果带来的反响是积极的,它让教师直观发现一个学生或者整个班级所达到的能力水平,让学生意识到更高一层的思维水平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运用“SOLO分类评价法”划分的五个学习结果的结构,我们对2020年河南中考卷第19题——请分析白居易《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5]——的答题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处于不同SOLO结构水平的初中毕业生,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阅读表现:

1.处于“前结构”的学生,不能理解这一问题的含义,不答或者乱答。

2.处于“单点结构”的学生,只能使用一条明显出现在原文中的信息,得出“表现官吏仗势欺人、粗蛮横暴”这一个角度的答案。

3.处于“多点结构”的学生,能使用两条或更多的包含在原文中的互相没有联系的信息,得出“表现官吏仗势欺人”“表现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等多个角度的答案,但学生的答案比较散乱,也不完整。

4.处于“关联结构”的学生,能使用两条或更多的互相联系的并能完整理解原文的信息,抓住“统治阶级”与“底层人民”这一主线,从“官吏的丑恶嘴脸”到“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从“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多个角度,相互关联地得出一些结论。答案比较全面,内容比较完整,解决了较为复杂的具体问题。

5.处于“拓展抽象结构”的学生,不仅能使用抽象的一般性的原理或者假设,得出完整的答案,还能够从原文中衍生出原理或者假设,将这道题归为反思评价类试题,并总结出此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由此可见,在“SOLO分类评价法”视域下,不同程度的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结构的表现水平是不同的。他们阅读思维水平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真实情况。

(三)不同学习水平的初中生缺乏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

为了更加具体准确地评价初中生的阅读表现,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处于不同结构层次的初中生所缺乏的阅读能力。长期从事汉语文评估研究的祝新华,提出“六层次阅读能力因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6]复述是辨认性阅读,对应“前结构”学生所缺乏的识记感知能力;解释是分析性阅读,对应“单点结构”学生所缺乏的分析理解能力;重整是综合性阅读,伸展是推断性阅读,二者对应“多点结构”学生所缺乏的综合概括能力;评鉴是评价性阅读,创意是发展性阅读,二者对应“关联结构”学生所缺乏的拓展应用能力。最高层次的“拓展抽象结构”包含以上六种全部的阅读能力因素。

结合祝新华的“六层次阅读能力因素”,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初中生在“SOLO分类评价法”下的阅读情况。如表1所示,不同思维水平的初中生应该相应地提高识记感知、分析理解、综合概括和拓展应用四种阅读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处于不同SOLO结构层次的初中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才能切实帮助初中生提高阅读水平,让他们逐步达到最高层次的“拓展抽象结构”。

二、运用《读书作文谱》中的阅读方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方法的著作卷帙浩繁。清代初期的教育家、语文教学法和蒙学教育理论专家唐彪的《读书作文谱》提供了许多有效的阅读方法。潘新和赞扬《读书作文谱》“对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继承性的整理,并有所开拓,使之趋于系统化、条理化与精密化”[7]。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如能运用《读书作文谱》中的一些阅读方法,必将更加便捷地开展阅读指导、有效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

鉴于此,我们针对“SOLO分类评价法”下前四种不同思维水平的初中生,将《读书作文谱》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了四类阅读方法,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帮助这四类学生提高各自的阅读水平(见表1)。

表1 “SOLO分类评价法”视域下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及其指导方法匹配表

(一)“前结构”学生:掌握分类与背诵的阅读方法,提高识记感知能力

在《读书作文谱》中,唐彪提出“分类阅读”“朗读背诵”的阅读方法。“分类阅读”指针对不同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阅读广度,丰富阅读知识,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朗读背诵”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规范的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识记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会逐步改善“前结构”中不能理解题目、答非所问的情况。

唐彪提出“分类阅读法”——书可分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考之书。”[8]掌握了“分类阅读”,学生能先判定文章归为哪一类,再决定对其采用什么阅读方法。运用到“前结构”学生的阅读指导中,“分类阅读法”具体表现为:“当读”之书,指注重声调语气,语言优美的文章,可指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阅读;“当熟读”之书,指要求熟记的名篇佳作,可指导学生采用背诵法阅读;“当看”之书,指篇幅较长的文章,可指导学生采用默读、跳读等方法阅读;“当再三细看”之书,指必读的经典文章,可指导学生采用精读、比较阅读等方法阅读;“当备以资查考”之书,指新华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用书,可指导学生根据需要及时翻检。

唐彪还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背诵的方法,与今天心理学倡导的理解性记忆、分散性记忆异曲同工,值得我们借鉴。一种是理解文本含义后记忆。“读书能记,不尽在记性,在乎能解。”[8]P17找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根据脑海中理性的文本逻辑,联系可视化的形象情感框架进行背诵,就能提高记忆的速度,加深记忆的强度。另一种是分解背诵任务后记忆。“宜将经画七八百字,分作五日读之,每日读四十遍,五日之后,必能熟背。”[8]P10即根据文本内容与自己的记忆能力,将所要背诵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天完成一部分背诵内容,并复习巩固已经会背的内容,像滚雪球一样,逐日背诵,最终背会整个内容。例如,要求学生背诵朱自清《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春景图”为整体,将其分解成盼春、绘春、赞春等任务进行背诵,由片段到全文,从理性逻辑到情感框架,各个击破,牢固掌握。

(二)“单点结构”学生:掌握关联与深思的阅读方法,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在《读书作文谱》中,唐彪提出“看书会通”“汇集诸书”“深思”等阅读方法。“看书会通”与“汇集诸书”指联系多段(篇)文本阅读,类似今天的群文阅读和“1+X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能力;“深思法”指逐步进入深层文本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阅读时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单一思维的问题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单点结构”就会迈向多元结构甚至关联结构。

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关联”的阅读方法?唐彪提出了“看书会通法”。“凡书中有疑义,能将上下文理会”[8]P24。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前后文的内在联系中理解疑点。他还提出了“汇集诸书法”。“至于诚仁性道等难解之书,则宜汇集诸书,一齐合讲,庶几明晰。”[8]P28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难以理解的情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参考其它相关的书目加深理解。例如,窦桂梅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理解,向学生推荐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等相关文章帮助他们思考,就属于“汇集诸书法”。

对于“微言精义”的文章,唐彪提出了“深思法”。“凡欲了彻难解之书,须将其书读之至熟,一举想间,全书首尾,历历如见。”[8]P35他强调读书要反复研究,并指出了“深思”的基本方法与步骤:首先,读之至熟,贯穿脉络;其次,反复思考,心窍顿开;最后,心窍开通,马上记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熟读、精思、及时记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例如,余映潮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让学生在朗读中熟悉文本,在朗读中反复思考,从而使学生逐渐走进苏东坡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深思法”在当代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三)“多点结构”学生:掌握抓提纲与读紧要的阅读方法,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在《读书作文谱》中,唐彪提出了“抓书之纲领”与“读其紧要”的阅读方法。这类阅读方法指阅读时要梳理文章脉络、抓住关键信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阅读时能联系各个方面,从整体上综合分析文章,就能改善“多点结构”中缺乏联系的问题,让思维结构迈向关联结构甚至拓展的抽象结构。

唐彪指出,“抓书之纲领”是“宜熟读”与“会其大意”两类文章共同的阅读方法。对于“宜熟读”的文章,可先利用“思维导图”把握文章的主要结构,再根据文章结构细读文本。例如,学生在阅读鲁迅《故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示意出回忆里与现实中的“杨二嫂”“闰土”等人物形象,在清晰的结构基础之上再进行文本细读;对于“会其大意”的文章,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不求甚解,尽快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读其紧要”,即找到文中的关键信息来穿针引线。唐彪指出,这是阅读较为复杂的文章时应该采取的方法。当代语文教育家孙绍振强调的“抓意脉”就是对该方法的继承与发展。“单独孤立的意象,不足以表现情感特征,故意象往往以群落的形式出现,而情感的运动则隐于意象群落之中,此谓意脉。”[9]把具有共同特点的意象整合起来,再利用“意象脉络”总揽全文,便于分析其中所蕴含之感情的变化。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蕴含着“我”对“长妈妈”感情变化的关键词找出来,从中体会“我”对“长妈妈”感情变化的曲折过程。

(四)“关联结构”学生:掌握质疑与批注的阅读方法,提高抽象拓展能力

在《读书作文谱》中,唐彪提出了“质疑”“圈画”“看书分层次”的阅读方法。这类阅读方法,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探索研究,能发展学生的拓展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展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相关问题之中,处于“关联结构”时无法迁移知识、难以抽象拓展的难题就可能被攻克。

唐彪指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质疑的阅读方法。“无疑者看得有疑,其学方进。”[8]P22质疑是指阅读时围绕文本的主要内容,用“what(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样)”等疑问词自我对话。例如,在执教朱自清《背影》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问“朱红的橘子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为什么要写父亲深青色的衣服颜色?”等问题深入理解文本。当然,学生不仅要将阅读中产生的疑问记入笔记本,还要及时解疑。唐彪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疑方法——“查考诸书”“问习专经者、博学者”。即: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查阅与之相关的书籍,自行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再向教师或专家请教。

为了激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淀阅读成果,促进拓展运用,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有形阅读的方法。具体措施是什么呢?唐彪在“书文标记、圈点、评注法”与“看书须分界线、段落、节次”两节中谈论了运用符号的方法,即“圈画法”。学生在初次阅读时,标出文中的奇思妙论、划出文中的层次段落,再次阅读时,便能直观感受到这篇文章清晰的逻辑结构与值得深入探究的内容。例如,肖培东老师在执教《植树的牧羊人》时,以“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为阅读方法,带领学生步步深入去理解人物形象与文章主题,实现了曲径通幽的教学意图。唐彪还引用朱熹的言论,提出了“看书分层次法”——“其初将红笔抹出,后又用蓝笔抹出,复又用黄笔抹出,三番之后,更用黑笔抹出,其精微处,自然瞒我不过,渐渐显露出来。”[7]。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由浅入深、由粗转精,深入探索文本的奥秘。

《读书作文谱》是我国阅读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思想遗产与方法遗产。教师巧妙地利用其中的阅读方法,就能丰富自己阅读教学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指导阅读方法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初中生在“SOLO分类评价法”下学习结果的结构层次,帮助他们养成高效阅读的习惯,引领他们形成复杂、高级的阅读思维水平,逐渐达到“拓展抽象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