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

2022-09-07王梦恬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9期
关键词:楚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

王梦恬

2021年5月31 日, 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聚焦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示真实、 立体、 全面的中国, 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 中华文化感召力、 中国形象亲和力、 中国话语说服力、 国际舆论引导力①。 自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至今, “诗和远方” 已进入全面融合发展的第四个年头。 伴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多重影响叠加, 如何抓住文旅融合这一契机,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 正当其时。

要有效地实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增强国际交往主导权, 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怎样处理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时的翻译策略, 尤其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地域文化的文本翻译, 成为翻译界的重要论题。 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 ——荆楚文化是湖北的 “中国形象”。 近年来, 湖北省深入贯彻中华文化 “走出去”战略, 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打造了以 “荆楚文化走世界” 为核心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在文化强国、 文化强省战略背景下, 充分挖掘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也成为荆楚学界研究新趋势。

整体上, 就中华文化的对外翻译特别是荆楚文化的翻译相关研究当前尚未构成体系。 查阅相关资料, 仅有程璐 (2021)②, 余承法、 万光荣 (2021)③,苏艳飞、 刘彦仕 (2020)④, 马秀平 (2017)⑤, 金晓舒、 李晓婧 (2020)⑥, 张靓 (2019)⑦, 冯俊(2017)⑧等学者从中华文化 “走出去” 视阈下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外译作出相关研究, 但话题大多围绕网络文学、 典籍翻译、 文化策略构建、 翻译思想研究等层面, 涉及荆楚文化的外译探索则寥寥无几, 仅有唐燕 (2014)⑨、 石诗 (2014)⑩的论文对荆楚文化的内涵和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翻译个案予以关注, 翻译研究的视角相对单一。 故此, 本文拟从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视角,对荆楚文化相关文化负载词和语篇文本的翻译进行文化解读, 揭示译介中华文化文本过程中积极异化的翻译策略, 以期助力 “荆楚文化走世界” 和 “中华文化走出去”, 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意义。

一、 文旅融合时代中华文化 “走出去”的翻译现状

2021 年3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 发布, 明确提出要实施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 和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就我国 “十四五” 时期文化强国的战略实施做出具体指示和部署。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特别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精神, 让翻译在话语转化和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旅融合发展, 简而言之, 是为了让文化和旅游获得更好发展, 对 “中华文化走出去” 这一战略来说, 这种融合的必要性尤为凸显。 无论是基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还是文化输出的战略目标, 文旅融合最深层的理论基础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这一命题本身。⑪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超越西方世界的 “他者” 设限, 以中华文化为本位, 从一个被西方 “表述” 的 “客体角色”,转变为 “讲好中国故事” 的独立主体, 重建民族文化自信, 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⑫

从历史上看, 中华文化的对外翻译曾历经四次高潮。 第一次是从东汉 (东汉恒帝建和二年, 即公元148 年) 到唐宋的佛经翻译,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 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方人文科学的翻译, 第四次是建国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对西方的全面译介⑬。 近代以来,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翻译也一直在中华文化 “走出去” 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翻译项目就有: 1951 年由叶君健等人创刊的英文版 《中国文学》, 这是当时唯一的对外译介中国当代文学的官方刊物; 1981 年由杨宪益开创的 “熊猫丛书”,这是中华文化外译的第一个里程碑, 是1995 年中国政府启动的 “大中华文库” (汉英对照) 工程;国家社科基金也从2010 年起增设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⑭。 此外, 近年来各地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华文化 “走出去” 重大战略部署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效。 以湖北省为例, 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打造以 “荆楚文化走世界” 为核心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推动了荆楚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长足发展。 譬如: 成功举办2021 年及2018 年 “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 连续10 年组织艺术团参与文化和旅游部重大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欢乐春节” 项目; 先后12 次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部省对口合作活动——荆楚文化走非洲、 走澳洲、 走美洲、 走欧洲等多国品牌项目; 加强与文化和旅游部云平台、 中国驻外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 央广国际在线等重要外宣平台的合作;等等。 这些重大对外交流活动的开展, 对于展示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展现湖北文化发展成果、 塑造当代中国和平合作形象, 特别是推广 “荆楚文化走世界” 和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文化交流品牌,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 中华文化对外翻译事业正在经历由 “翻译世界” 向 “翻译中国”、 由 “翻译大国” 向 “翻译强国” 的历史性转变, 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翻译能力, 推动中国与世界在更广领域、 更深层次的开放交融、 互联互通,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是我们文化翻译工作必须思考的重要议题和必须面对的践行要务。

二、 荆楚文化 “走世界” 的翻译策略

在推进荆楚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 怎样处理特定的文化负载词, 做好传统地域文化的文本翻译, 采用积极恰当的翻译策略, 显得至关重要。

翻译策略大体上分为两种, 要么适应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 要么忠实于源语和源语文化。 这两种方式又可称为归化和异化。 最早明确提出该理念的是德国翻译家、 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早在 1813 年,他就翻译的不同方法提出: “只有两种翻译。 要么译者尽可能地远离作者, 与读者靠近; 要么译者尽可能地远离读者, 与作者靠近。”⑮该理念真正得到广泛讨论是, 在20 世纪80 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 这两种方式也成为处理文化翻译的主要方法。将这种理论予以发展, 并首次提出 “归化” 和 “异化” 概念的是韦努蒂, 他在1995 年出版的 《译者的隐身》 中, 初次提出这两个二元对立概念。 他认为, 归化是一种减译他者文本从而服从于目的语文化, 将作者带回本族种族中心的策略。 它会促使透明翻译的产生, 从而 “减少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的他者”。⑯因此, 归化要求译入语流畅并符合目的语文化, 从而为目标读者创作相似的舒适的阅读感受。 与此相反, 异化则是 “采取反民族中心化的价值取向, 标记出异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 让读者感受异域风情”。⑰这种翻译策略会通过保留源语的异质性而故意打破目标语常规。 通过对比两者定义, 我们可以看出, 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保留源语异质性。

美国汉学家吉尔拉多认为, “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阐释通常可以采取几种方式: 既可以作为好斗的改良者去肆意强加自己的观念, 也可以小心翼翼地忠实地再现东方文化的本质; 既可以像勇猛的将军那样去征服东方文化, 也可以像谨慎朝圣者那般去尊重东方文化”。⑱笔者以为, 在译介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本时, 应该忠实于中国传统文化, 尊重东方文化的民族身份, 尊重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差异, 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 让西方看到一个没有被改写的东方文本, 一个 “真实的东方”。 因此,笔者选取2021 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 《湖北省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项目册》、 《中国湖北》 等重大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项目的英译本进行细读, 以提供译介中华文化文本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探寻。

( 一) 文化负载词

东西方文化有普遍的共性, 但又具有特殊的个性。 其个性正是两种文化产生差异的客观条件。 东西方文化特有的个性在长期的流传和演变中逐渐凝聚成形, 成为区别于彼此的 “文化负载词”, 这些文化负载词 “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 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 有别于其他民族的、 独特的活动方式”。⑲因此, 本文选取了英译本中特定的文化负载词进行解读, 如表1 所示。

表1 文化负载词例表

实际上, 在 “荆楚文化走世界” 的对外翻译过程中, 中英文本中还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篇幅有限, 此不赘述。 学者克里斯蒂娃认为, 在译文文本中, 互文性从一种语言流向另一种语言, 从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 凭借文本间千丝万缕的互文联系, 通过不同符号组织手段, 展现出更强大的文化和语言魅力⑳。 译者基于其面向外国读者的异语文本基础上, 常常会考虑本国文化和本国人民受众, 而将本国文化回归母体形态, 而选择在中译英的过程中通过意译或增补对中国文化中的意象进行还原, 进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还原。

从列表中可见, 一方面, 译者在翻译中式传统标语表达时, 多借用西方文化中的意象或概念的英文词汇替代想要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 如 “灵秀湖北” “凤凰涅槃” “山水画廊” “承东启西”的翻译, 都是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让西方受众能第一时间理解中文源语所表达的意思, 来实现文化还原。 另一方面, 译者在中文翻译过程中多采取积极的异化翻译策略让中国文化直接回归母体形态, 如音译 “方舱 (Fangcang)” 等, 用注释 “楚文化(also known as Chu culture)”, 用直译 “万里茶道(Ten Thousand Li Tea Road)”, 用文化还原策略如“三顾堂 (Memorial Hall of Liu Bei’s Three Visits)” 等, 汉语名称本身很抽象, 需要知道相关历史典故才能理解, 因而在翻译中增补源语文化所隐含的文化历史内蕴。 这些积极的异化翻译策略客观上一定程度保留了荆楚文化内容的原滋原味, 尽管其可能破坏其译文的接受程度。

( 二) 英中对照语篇

1. 湖北是土家族的发源地, 清江流域是土家族的世居之地, 吊脚楼、 土司城、 大水井古建筑群、《龙船调》、 摆手舞、 女儿会, 与八百里清江画廊、世界特大溶洞腾龙洞、 鬼斧神工的恩施大峡谷一起演绎出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

Hubei is the birthplace of Tujia ethnic group,who has been residing in Qingjiang River Basin for generations. The original Tujia culture can be represented by Stilted Buildings, Tusi City, Dashuijing Ancient Architectural Complex, “Dragon Boat Melody”,Hand-waving Dance, Blind Date of Tujia Girls, combined with the 800-li Qingjiang River Gallery, the world’s largest karst cave—Tenglong Cave, and the spectacular Enshi Grand Canyon.

首先, 土家族, “Tujia ethnic group”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负载着文化意味。 相较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用音译 “Tujia” 以保留其独特文化内涵, 而 “女儿会” 也叫土家女儿会, 被誉为东方情人节或土家情人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年轻人以歌为媒, 自主择偶。译者并未选择在翻译时将其归化为 “Daughter’s Club” 或者 “Girls’ Valentine’s Day”, 而是将其译为 “Blind Date of Tujia Girls”, 表明其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 另外, 对于原文中如 “土司城”“大水井” “八百里清江画廊” “腾龙洞” 等旅游景点的翻译, 译者采用 “音译+直译” 的方式, 充分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 采取积极的异化策略来呈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

2. 《编钟国乐》 将编钟、 编磬、 建鼓、 排箫等数十种古乐器与民族管弦乐相结合, 演奏出荆楚乃至中华文明的亘古之声。 该作品涵盖了 《八音和鸣》 《楚宫宴乐》 《编钟礼乐》 等八个乐章, 展现了钟鼓齐鸣的辉煌场景, 表达了楚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彰显了编钟古乐的深厚底蕴。

The Imperial Bells of China combines chime,percussion instruments, drum, panpipes and other ancient instruments with national orchestral music, displaying the eternal sound of Chu culture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performance covers 8 chapters,such as 8 Tones and Sounds, Chu Palace Banquet Music and Chime Bell Ritual Music. It shows the glorious scene of bells and drum chime, expresses the spirit of self-improvement of Chu people, and manifests the deep profundity of ancient chime music.

此句中, 蕴含着文艺气息的民族交响乐表演《编钟国乐》 被翻译为 “The Imperial Bells of China”, 不能说完全准确, 但基本符合源文本想要传达的意图。 译者将极具文化意味的 “荆楚” 译为“Chu Culture”、 将 “编钟礼乐” 译为 “Chime Bell Ritual Music” 同样值得考究。 《论语》 中孔子经常提及的理念之一是 “礼”, 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在翻译时将其解读为 “the rule of propriety”, 与孔子以“礼” 治国的观念相一致。 此处译者为了保留中国传统文化概念, 体现民族交响乐仪式庆典中的宗教礼节, 将其译为 “ritual”, 再次表明其积极的翻译态度。

3.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上, 俯瞰长江, 极目楚天, 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 有 “天下江山第一楼” 之誉, 为武汉标志性建筑, 自古为登临胜地。 楼高五层, 攒尖顶, 层层飞檐, 四望如一。公园内还有白云阁、 胜象宝塔、 碑廊、 山门等建筑。

Yellow Crane Tower is located on the Snake Mountain in Wuchang District of Wuhan City. Overlooki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looking afar to the open sky of Hubei, it is full of power and grandeur so as to be entitled as “The First Tower in China”.As a landmark building in Wuhan, it has been the ideal place for climbing since ancient times. Characterized by 5 stories, pyramidal roof and layers of eaves, its most distinctive character is that it looks the same from all sides. White Cloud Pavilion, Sacred Stupa, Stele Colonnade and Temple Gate are located there.

对于具有荆楚文化意象的景点如 “黄鹤楼”“白云阁” “胜象宝塔” 等景点的翻译, 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积极翻译策略, 最大程度上传递了中华文化概念, 特别是 “胜象宝塔” 一词, 指的是 1343年由元代威顺王建于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 中文指的是佛教密宗佛塔, 是非常典型的文化负载词, 因而译者在翻译时特别选用了 “stupa” 一词指代 “佛塔、 舍利塔”, 而非常用的 “pagoda”,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 这种积极的异化翻译策略, 有效地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

4. 位于赤壁市境内, 是我国古代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的七大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主要景观有赤壁摩崖石刻、 周瑜塑像、 拜风台、 凤雏庵、 翼江亭、 赤壁大战陈列馆、 赤壁碑廊、 千年银杏、 三国雕塑园等。

Located in Red Cliff (Chibi City), Hubei, it is the only ancient battlefield of one of the seven major battles, known as “the few beating the more and the weak beating the strong” in ancient China. The major scenic attractions include Cliff Inscriptions,Statue of Zhou Yu , Baifeng Palace, Fengchu Temple, Yijiang Pavilion, Red Cliff War Exhibition Hall,Red Cliff Stone Tablets, Millennium Ginkgo Tree,Sculpture Garden of the Three Kingdoms, etc.

本段以人名如 “周瑜” “凤雏”, 地名如 “赤壁”, 典故如 “拜风” “翼江” 命名的旅游景点,译者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进行音译, 尽管这意味着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性有所破坏, 但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西方受众接受东西方文化的异质性, 从而原原本本地传递出原文中文化负载词的中华文化意味。

三、 中华文化对外翻译研究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以文载道、 以文传声、 以文化人, 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中国精神、 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㉑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意义阐释的过程, 译者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和阐释, 是通过不断持续深入到文本意义中进行修正的㉒。 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 如果译者不能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 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可能被有意识地扭曲变形甚至失语, 从而产出如学者严复所谓的 “犹译不译也” 的译文, 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当前, 中华文化的对外翻译仍旧面临诸多问题, 如: 译者整体实力不强, 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对外翻译标准; 文旅领域复合型翻译人才存在缺口; 中华文化外译的经费投入不够充足;中华文化外译和外宣能力有待加强; 等等。 更重要的是,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 文化互渗也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 采用完全归化的翻译策略, 译者让所谓的东方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所构建的一个 “他者”, 不利于中华文化 “走出去” 和 “走进去”㉓。由此可见, 译者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仅要在译介中国经典时采用积极忠实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更要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 在翻译中华传统文化时需要穿透语言的界限, 运用自己内在的长期累积和沉淀的双语能力, 力求展现一个真实的 “东方”, 只有这样才会最终建立一种对话、 互渗、 共生、 和谐、 平等的新型东西方关系。 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沟通人心, 密切往来, 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我们要通过积极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外传递中华文化, 用 “外眼” 感受湖北之变, 用 “外嘴” 传播荆楚之美, 使海外友人读懂湖北, 了解独特的中华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作为“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并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 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需要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忠实性、 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中华文化 “走出去”。

总体说来, 通过对比文旅融合背景下荆楚文化的中英文翻译, 我们可以看出译者推崇文化还原、音译、 直译等异化的翻译策略, 努力忠实于原文词句, 给译文注入一些 “外来成分”, 让其具有 “外国味”, 实现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高度一致性,从而传递出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魅力, 还原中国文化气息。 因此, 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翻译学者, 我们应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一是以中国文化为取向, 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 尽量多宣传中国文化, 因为了解中国文化是外国旅游者的重要目的, 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进文化交流; 二是以译文为重点, 即翻译文旅资料时, 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 要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 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 让西方受众好读好懂。

笔者通过选取一系列湖北重大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工作项目的中英文本分析, 讨论文化负载词和语篇翻译策略, 揭示其翻译中体现的文化还原、 直译、 音译等积极异化的翻译策略, 意在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践创新, 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翻译能力, 打造中华文化 “走出去” 与 “荆楚文化走世界” 的品牌效应,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注释:

①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参见 《人民日报》 2021 年 6月 2 日。

② 程璐: 《从网络文学外译看中华文化 “走出去”》,《汉字文化》 2021 年第 23 期。

③ 余承法、 万光荣: 《翻译传播学视域下湖湘文化“走出去” 策略体系建构》,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45 期。

④ 苏艳飞、 刘彦仕: 《文化 “走出去” 背景下川东巴文化外译研究》, 《长春大学学报》 2020 年第30 期。

⑤ 马秀平: 《用好 “归化” 和 “异化” 翻译策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 “走出去” ——从 《功夫熊猫》 对中国元素的英译得到的启示》, 《海外英语》 2017 年第18 期。

⑥ 金晓舒、 李晓婧: 《中华文化 “走出去” 视阈下《黄帝内经》 养生思想英译探析》, 《教育现代化》 2020年第27 期。

⑦ 张靓: 《中华文化 “走出去” 视野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以首博展览为例》, 《首都博物馆论丛 》 2019年第2 期。

⑧冯俊: 《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 “走出去” ——以〈离骚〉 英译为例》, 《南京社会科学》 2017 年第 7 期。

⑨唐燕: 《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翻译研究——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4 年第 5 期。

⑩ 石诗: 《负载荆楚文化内涵成语典故翻译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 2014 年第 39 期。

⑪汤治: 《如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旅融合理念下的日本文化输出战略及启示》, 《中国旅游评论》 2018 年第 4 期。

⑫ 傅才武: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设计》,《人民论坛》 2020 年第 11 期。

⑬ 参见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年版。

⑭ 叶霭云: 《语言翻译服务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语言生活皮书——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专题资料汇编。

⑮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2008, p.76.

⑯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p.59.

⑰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年版, 第20 页。

⑱ 何立芳: 《传教士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策略解析》, 《外国语文》 2011 年第 27 期。

⑲ 参见廖七一: 《当代翻译理论探索》, 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

⑳ [法] 萨莫瓦约: 《互文性研究》, 邵炜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第3—5 页。

㉒ N. J. Girardot, 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s Oriental Pilgrim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㉓Edward Said, Orientalism, Penguin, 1997, p.34.

猜你喜欢

楚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