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的心态内涵与时代价值
2022-02-03潘大礼
潘大礼 黄 凯
解放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折的关键阶段, 在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嬗变的同时, 亿万民众的心态也深受时代之影响。 “社会心态是不断演进过程中的社会的主观精神状态, 因其变动不居和现实可感性而常常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或风向标。”①社会心态具有 “弥散而变动” 的特征, 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心态等同于民心、 民意。
众所周知,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战胜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 根本因素在于赢得了人心, 但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社会各界抱着什么样的心态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此前, 学界指出中共实施的土地改革、 革命动员等措施都是对此问题的较好回应, 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 此 “政策—效果” 的研究模式缺点也极为明显, 我们只看到了政党、 干部甚至是地主等上层人群, 却很少看到广大底层民众自身的声音。 学者李金铮认为: “研究者大多是从上而下的视野分析农民革命及其原因,缺乏农村和农民本身的声音, 尤其缺乏对农民个体或群体感受的关怀”。②受此启发, 本文主要从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界的心态出发, 讨论他们参加人民军队的心理因素, 进一步客观阐释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情感逻辑。
一、 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的心态缘起
解放战争时期, 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心态的现实因素复杂多样, 但总体来看主要是基于对国民党的不满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从参军的视角来看, 随着时局的发展, 他们日益不愿加入国民党军队, 而愿意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员。
( 一) 对国民政府心怀不满
1. 国民政府破坏和平、 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 和平建国成为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后最为期盼的社会局面。 然而,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逆历史潮流而动, 坚持独裁发动内战,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对于国民政府主动挑起内战的行为, 就连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农都满腹意见, 他们禁止儿子为国民党当兵打仗, 有人悲愤地说: “打仗打了八九年, 难道苦头还吃得不够吗? 我不高兴叫我儿子打自家人去!”③一位海外华人曾给国内杂志写信, 表达了对国民党强制征兵 (俗称 “拉壮丁”)发动内战的疑惑: “在这和平的日子里, 政府还要实行抽壮丁, 我相信, 在每个人的心里是想不到的。 战争结束, 世界和平, 各国军民都纷纷复员,为什么我的家乡还实行要抽壮丁呢?”④在成都, 适龄男丁十分忧虑, 他们的父母无不苦痛地发问:“日本已经投降, 为啥子还要抽壮丁呢!”⑤在重庆有一位回乡不到三个月的抗战老兵, 也被当地保长拉去当壮丁, 他感到十分痛苦: “我看了以后头脑昏花, 心内不胜酸痛, 等我去问保甲长, 说日寇投降了, 为什么又要抽壮丁?”⑥抗战胜利后, 社会各界无法接受国民政府破坏和平、 发动内战的做法,尤其对于强迫老百姓当兵打内战充满质疑和不满,他们迫切期盼和平的愿望非常浓烈。
2. 国民政府征兵腐败无处不在。 征兵成为国民政府各级官员腐败的重要手段, 是鱼肉百姓大肆敛财的工具。 四川璧山县接龙乡兵役腐败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当地百姓怨声载道: “乡镇保甲人员, 为了得到土劣们的拥护, 和经济上的意外收获, 不得不违法拉充额, 以应付上司, 而利贪污。”⑦国民政府基层腐败严重, 危害百姓更甚以往, 时人指出:“现在的乡镇保甲长, 虽然是所谓 ‘民选’ 的, 但仍为土豪劣绅所把持, 其为害民生, 尤有甚于往昔的。 而宪政自治单位的县政治机构的腐败, 实为乡镇保甲不能健全的主因。”⑧为了不被 “拉壮丁”,社会各界有许多逃避国民政府征兵的方法, 花钱消灾是最直接的途径。 有打油诗曾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 “警士按户写壮丁, 商民一见心内惊, 寄语本保责任者, 用钱问说是否行?”⑨不过, 花钱买替身当壮丁, 是当时有钱人家免于征兵的常用方式, 对于广大穷苦青年而言大多束手待抓。
3. 国民政府征兵不择手段。 随着解放战争的演进, 国民政府大势渐去, 为了苟延残喘, 各地 “拉壮丁” 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1948 年在徐州地区“‘征兵’ 并不按照法定手续办理。 既未宣布名额,也不举行抽签。 不问免役缓役, 也不论弟兄几人,更无所谓是否 ‘中签’, 就是不分皂白地乱抓一气。”⑩在青岛 “越捉越凶, 无处不抓”。⑪即便抓到壮丁, 也没有人真心为国民党卖命, 结果使得军心涣散战斗力堪忧。 有研究者指出: “征不到兵而要抓, 抓来的兵偏不争气, 又要冲锋脱逃, 以致整个社会因 ‘戡乱’ 而愈乱。”⑫国民政府为了补充兵源, 强制征兵带来的危害可见一斑。
国民政府 “拉壮丁” 强迫老百姓当兵打内战的行为, 遭到社会各界的极力抵制, 逃兵现象随处可见, “如果为了供给驱使于自相残杀的内战方面,那时候就会引起人民的相继逃避兵役了。”⑬为了躲避被征, 老百姓纷纷外逃。 1947 年在广东汕头,“在一周之内, 为了躲避壮丁而逃往香港的竟有三四千人之多。”⑭中山地区的老百姓 “索性到港澳去谋生”。⑮在上海南汇更是因为征兵导致当地农民与当地军警发生冲突, “南汇征兵四百三十人, 在初征兵一百八十人时, 农民即起而示威, 手持锄头竹杠与军警发生冲突, 军警向群众开枪, 农民大愤激, 一千二百余人举行示威, 并企图袭击县府, 结果军警开枪, 群众死亡数十人, 一个青年被捕。”⑯国民党在征兵过程中的种种恶劣行径, 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
( 二) 对人民军队真心拥护
1. 人民军队救国救民。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土地政策, 让亿万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在冀中地区 “百分之七十的村庄, 现已进行了清算。 斗争分地后, 农民每人平均已有地二亩以上, 大部分有了三亩水田, 军人烈属, 亦均上升为中农。 此次群运中, 一般都团结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群众。”⑰有诗歌云:“好男儿, 上战场, 打顽军, 保家乡! 我们要保田,参军到前线!”⑱艾青创作的诗歌, 也对此进行了刻画: “穷人大翻身, 老蒋活不成! 打到南方去, 活捉贼老蒋!”⑲类似的标语口号、 诗词歌赋等文艺作品在解放区随处可见, 中国共产党 “耕者有其田”理念成为团结老百姓反抗国民党最为有力的武器。老百姓用朴实的语言开心地说道: “解放军来, 俺吃上饺子了。” 支粮英雄张棉女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感激之情: “往后解放了, 闹翻了身, 我有了房子地, 这会一端起碗来吃饭, 母子们团圆到一处, 我就想起毛主席共产党来了, 他们把我的苦甜瓜换成了甜甜瓜, 这一阵, 我母子们真甜哩。”⑳人民军队每到一处, 社会各界敲锣打鼓夹道欢迎, 放鞭炮、贴标语, 将自家物品和食品主动送到人民子弟兵手中, 发自内心拥护中国共产党。
2. 人民军队作风优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给社会各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成为他们跟党走的重要心理因素。 1949 年无锡的小学生姜锡朋曾在作文中描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 “人民解放军精神饱满, 纪律严明, 曾来我家借住数日, 临行收拾打扫, 确是不少一针一线。 他们问路购物, 都是客气公道, 因此街头巷尾, 充满着一片祥和的景象。”㉑贴在上海的街头诗也对此作了颂扬: “解放军, 解放军, 不拿一线, 不拿一针, 有了你们, 我们睡觉也安心。”㉒类似的诗歌不胜枚举: “二班长程生玉, 带领全班进永丰, 院子里乱哄哄, 皮鞋洋袜满屋中, 他班里纪律好, 一针一线也不动。”㉓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得到人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在解放江南的过程中, 人民军队 “获得宁、 沪、 杭各大城市, 各地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军忠心拥护与爱戴, 掀起热烈的劳军运动, 据初步了解: 宁、 沪、杭、 鄞四城慰劳金约在八十亿以上”㉔。 人民军队在战斗过程中依然发扬优良传统, 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军民关系, 激发了更高的战斗士气。
3. 人民军队不畏牺牲。 人民军队士气高昂, 不怕牺牲, 最直接的因素是军队内部平等民主的战斗作风, 这点也得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认同: “共军官兵同甘共苦, 生活平等, 士兵可以批评长官, 共产党员能身先士卒。 因此, 无论攻守, 士兵都依照长官的意志一致行动”㉕。 淮海战役期间时任二野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曾回忆说: “四纵队陈赓司令员要求给他们最艰巨的任务, 连他自己在内, 准备全部牺牲。” 人民军队团结一致、 上下同心、 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染着每个人, 在总攻黄维兵团的大王庄战斗中, “指战员在激战中, 弹药打光就用洋锹与敌人血战, 机枪打坏了射手就端起步枪冲锋, 失去关系就主动和兄弟部队协同作战。 ……大王庄这一场消灭敌人三十三团惊天动地的血战, 吓得驻在近旁小王庄的敌人二十三师魂飞魄散。 当天晚上,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就主动派人前来和我军谈判,随即带领师部及两个团共一万余人, 向我缴械投降了。”㉖人民军队不怕牺牲的精神带来的是战争的不断胜利, 据媒体统计 1946 年 7月 1 日至 1948 年 6月 30 日, 俘敌 163 万人, 毙伤敌 96 万 6200 人, 争取起义 4 万 5200 人, 毙敌将级军官 326 名, 俘敌将级军官 50 名, 各种枪支 93 万 2310 支等。㉗人民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与老百姓的支持分不开, 时任中共平津战役总前线委员会委员的聂荣臻曾动情地回忆道: “那时候, 正值隆冬, 冰天雪地, 他们听说要解放北平、 天津、 张家口, 立即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 那情景真是非常感人, 非常壮观! 当我从孙庄去孟家楼平津战役指挥部的时候, 一路上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和广大民兵, 赶着满载物资的大车, 不分昼夜地朝北平、 天津方向前进, 真是前不见头, 后不见尾, 一眼看不到头啊!”㉘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各界拥戴人民军队的积极心态。
二、 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的心态内涵
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现实比较, 社会各界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政党, 他们也以积极参加人民军队的行动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参军心态呈现出丰富内涵。
( 一) 学习榜样的心态
在解放区, 许多老百姓以榜样的心态参加人民军队, 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反抗国民党的腐朽统治,男女老幼大都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 不断掀起热烈的参军运动。 在各地欢送参军大会上, “父送子、妻送郎” 欢腾鼓舞的参军盛况层出不穷, 这和国统区 “拉、 抓、 骗” 的征兵情形, 有着天壤之别。“到前线去立功” 成为翻身农民的普遍要求, 大家争相立功带头参军。 中共党员干部也发挥了模范作用。在陕甘宁边区, “自从边府主席林伯渠六月下旬在群众报上撰文号召参军参战扩大主力涌上前线立功后, 干部共产党员立即响应起了带头的作用”。㉙许多人因受身边榜样的影响而参军。 有人说: “我的哥哥最近在部队里当了功臣”, “我羡慕极了, 几次请求参军”, 后来当其如愿以偿参军后心情特别自豪, 他又说: “当我穿着母亲做的新衣服, 背着被子离开家的时候, 全村人都来欢送, 这使我觉得我参军的责任很大, 我想: 到了部队上我一定要像我哥哥一样英勇作战, 决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热爱。”㉚在这种学习榜样的心态下, 大量的翻身农民像巨潮一般地涌进人民军队中来。 在东北, “嫩江省万发区, 原定任务为四十五人, 报名者竟达三百六十七人, 超过原定任务八倍, 哈尔滨市人民两周内就有二千六百余青年投入解放军。” 在晋冀鲁豫一区, “根据全区不完全统计, 参军运动开展迄今, 报名者共三十余万人。”㉛在学习榜样的心态下, 老百姓发自内心自愿参加人民军队已蔚然成风。
( 二) 幡然醒悟的心态
众多被俘虏的国民党官兵在中共优待俘虏的政策感化下并没有申请退伍回乡, 而是选择参加人民军队, 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国共军队的现实比较后幡然醒悟, 真正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先进性。 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国民党军队俘虏的称谓作了统一规定: “对解放过来参了军的, 就不准叫 ‘俘虏’ 和 ‘解放战士’, 一律都叫某某同志。”㉜对国民党军队俘虏的团结、 信任和尊重, 是促使他们投降人民军队的重要因素。 例如原国军通讯班长杨永昌被俘后, 仍旧相信国民党编造“共产党抓到一等兵以上的统统杀头” 的谣言, 可是在随后的行军作战途中, 杨永昌亲眼看到人民军队官兵平等、 纪律严明、 作战勇敢, 杨永昌的心态产生转折, 他认识到 “国民党净熊我, 这样杀, 那样杀”, 最后他醒悟道: “我从十九岁到现在, 当了八年兵, 从来还没看到待我这么好的当官的, 再不好好干对不起人家。”㉝国军士兵周开被俘后参加了人民军队, 通过亲身经历使他感叹道: 给国民党当兵 “不是人受的, 有一句话没说对, 就会遭到当官的一顿毒打”。 而参加了解放军 “同志们便都你说我笑的, 问长问短, 行起军来, 班长给我背背包, 住下来, 搞铺让我睡, 吃起饭来找碗筷, 说起话来和和气气, 就像是亲兄弟们一样”㉞。 原国军长春城防司令陈家珍被俘后醒悟更加深刻, 他说:“作了人民俘虏, 向真理低头不但不是耻辱, 而是一件光荣的事, 是自己新生命的开始。”㉟人民军队对国军俘虏的思想教育极其耐心,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只有加入人民军队, 方能将功折罪回报中国共产党, 走向解放全国人民的道路。
( 三) 懂得感恩的心态
许多民众是带着感恩的心态参加人民军队, 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是服务人民群众的政党, 将他们从 “三座大山” 的压迫中解救出来。 在一些诗歌和民谣里对此作了详细描写: “新四军! 我感谢你。你开化了我的脑筋, 叫我知道了革命, 懂得了斗争, 没有你, 就没有我, 你是我的亲妈妈, 我跟着你走, 同你站在一起。 有你, 我才翻了身。”㊱再如一首劝人参军的诗歌: “你想, 往年想, 咱多稀慌。 一年到头忙, 落不下半颗粮, 吃了早上没晚上。 半边席子半边炕, 一身破烂衣裳, 烂套子半床, 多么凄凉, 冷得慌, 泪汪汪! ……多亏救星共产党, 毛主席好主张, 让穷人算账, 衣食满堂, 好时光, 喜洋洋!”㊲上述诗句采取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老百姓参加人民军队的恩情, 成为当时人们参军的一个真实写照。 一位上海解放前失业的公司职员给媒体写信, 呼吁说: “只有把反动派彻底消灭以后, 才会有抬头的日子, 有安定的工作。 解放军是人民的救星, 我们要慰劳他们并对他们为解放事业而艰苦奋斗的精神致敬。”㊳社会各界期待和平、 民主和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响应人民意志必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 四) 执意复仇的心态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及其军队持续危害社会各界的利益甚至生命, 促使他们带着复仇的心态参加人民军队。 淮阳县81 岁老汉宋生田因屡次抵制独子被抓壮丁, 被乡公所抓去毒打20 多天后, 不得已卖地花钱雇壮丁顶替, 此外又给乡公所送钱才了事。 当老汉见到解放该地的人民军队时, 对国民政府的征兵政策充满仇恨: “在这里穷人活不了,俺村老财家有六个儿子, 反不用出兵, 俺这里百姓都像我这老骨头一样, 连一点肉也没有了。 我们早就从往北边做生意的人听说, 八路军好, 你那里人都翻了身。 你来了, 给俺穷人报仇吧! 我要是再年幼几岁, 不参加八路军是个龟孙。” 国民党军队对老百姓的危害使人忿忿不平, 复仇心切。 正阳县22岁农民陈振韩因逃避抓壮丁, 主动参加了人民军队, 他对人民军队说: “这里老百姓谁也不愿给老蒋当兵送死, 要是你们住下来, 一定有许多人参加八路军。”㊴濮阳县农妇田玉美也难过地说道: “我的妈八十多岁了, 去年给还乡团打得死去活来, 我一定要我丈夫去参军报仇!”㊵在武昌地区, 有人民军队战士撰写诗歌表达参军复仇的心态: “参军打老蒋, 保田保家乡, 杀敌上前线, 跟好俺班长。 战斗要勇敢, 打个大胜仗, 回来立个功, 告诉俺爷娘!”㊶在山西阳城, 四高教师李明魁带领18 名学生报名参军, 有一个学生说: “我本来是十一月结婚的, 但是蒋介石要来进攻, 我就跟李教员参军了, 这比结婚还重要。”㊷“不打垮老蒋决不回家”的复仇心态, 成为社会各界为了生存而参加人民军队的情绪呈现。
和解放区参军的民众相比, 国统区民众的心态会复杂一些, 许多人还不了解人民军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甚至相信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制造的各类谣言。 因此, 国统区民众除了耳闻人民军队的优点之外, 他们只有亲眼所见、 亲自感受才能比较出人民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优劣之别。 西北解放军驻扎宜川英王镇时, 宁愿在老百姓屋檐下度过寒夜也不敲开村民的大门, 以至天亮后村民们感动地说:“八路军真规矩, 昨晚没有一个敲门叫喊的; 要是中央军, 早把门敲破, 东西拿光了。”㊸只有老百姓说出 “解放军这样爱民, 古今中外哪里去找这样好的队伍?” 这样的话, 他们才会真心实意主动参加人民军队, 响应 “打到南京去, 活捉蒋介石” 等革命号召。
三、 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的心态价值
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的心态虽然复杂多样, 但是归根结底是拥护中国共产党, 支持人民军队, 反对和抛弃了国民党及其军队, 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 一) 抛弃国民党及其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到处乱抓、 诱捕壮丁的行为, 是社会各界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失望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人发出疑问: “人民身体如此不自由, 政府行的什么宪?”㊹也有人进一步指出: “如果一日不停止拉丁, 中国便一日不像一个国家, 虽有新的宪法, 还是等于无用。”㊺国民政府表面上推行宪政的同时, 随意逮捕民众, 严重干涉人民人身自由, 社会各界揭露了国民政府的虚伪面目, “居然随意逮捕, 还谈什么保障人权? 还谈什么法定程序?”㊻有人针对国民党军队无底线的抓壮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以致人心惶惶, 更是气愤的进行批判:“当局口口声声要安定, 要安定社会秩序, 现在这个样子, 真不知是在 ‘戡乱’ 还是 ‘添乱’?”㊼有人呼吁说: “我看政府得考虑停止抽丁了, 否则人民的怨恨与愤怒, 只有与日俱增的!”㊽还有人进一步指出: “如果一日不停止拉丁, 中国便一日不像一个国家, 虽有新的宪法, 还是等于无用。”㊾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声明谴责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的行径,九三学社褚辅成、 王卓然、 许德珩等人公开呼吁:“任何一隅的内战, 皆为违反民意。 ”㊿国民党及其政府破坏和平发动内战, 不择手段征兵, 逆历史潮流而动, 遭到社会各界的一致批判, 最终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 二) 国共参军人数此消彼长
解放战争的现实环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国共两党的本质区别, 他们相继抛弃国民党, 转而同情和支持共产党, 踊跃参加人民军队即是显著的证明。在河北省容城县凤林区, 很多老百姓积极要求参加解放军, 一些年龄和身高不符合参军条件的年青人也踊跃报名, 时有媒体报道: “载着参军的车子往外走, 大青年小青年, 扑顿扑顿往上跳, 村长着了急, 一手就抱下三个来, 他们还追在车后哭着缠着要参军, 其实他们还没有步枪高。”[51]广大群众纷纷要求参加人民军队, 有人在参军大会上发誓说:“我们上前线, 不怕死, 不怯战, 打不垮蒋介石这个混账王八蛋, 不和大家再相见!”[52]甚至有些学校在校学生全部报名参军, “一百五十多个学员, 参军的是四十几, 参战的是七八十”, 为了照顾女生和残疾同学, 学校不让女生上前线, 她们表示不满: “‘女的就是什么也不行了吗? 真是不如人!’有的发出这样连声的叹息。 ‘我们一定要去, 不能参军, 可以参战; 不能抬担架, 还可以当看护啦’!”[53]全国各解放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 “内蒙人民同样热烈支援前线, 踊跃参军。 只三天内, 仅库伦旗、 吐默特左旗两地即有二百余翻身农民报名参军。 晋冀鲁豫各地, 据太岳之沁源、 晋城、 浮山等十六县统计, 参军人数即达二万余人。 ……光是晋冀鲁豫一区, 根据全区不完全统计, 参军运动开展迄今, 报名者共三十余万人。”[54]参加人民军队成为至高无上的荣誉, 是当时众多青年男女主动选择的一条光明大道。
( 三) 建构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自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恶意丑化就愈来愈明显。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了阻止官兵投降, 无所不用其极, 利用当时媒介传播力度不广以及社会各界受教育水平低下等条件, 歪曲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恐吓作用。 例如1948 年济南战役期间, 被俘的国民党士兵王玉川曾回忆说: “一被抓住, 我就寻思完啦! 我怕你们要我去绑炸药, 把我和炸药一起炸死; 怕你们把我埋在防空洞里; 怕你们把我送到最前面去挡子弹, 堵枪口。 这些都是因为过去听了当官的宣传。”[55]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关人民军队的抹黑宣传, 然而真正接触到人民军队, 就会在现实境遇中改变其原有错误的心态观念。 反观国民党军队形象给人们留下恶劣印记, 有民谣云: “蒋匪军, 进民房, 又揭席子又抬床, 一家老小睡光地, 官长太太睡床上, 床上睡, 暖和和, 地下冻的直哆嗦。”[56]可知国共军队形象有天壤之别, 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民军队在解放绥远的时候 “大军过处, 正值秋收。 解放军的秋毫无犯, 使农民们连声称赞说: ‘如果是傅作义的军队, 不用说粮食, 连草根也抢光了。’ 解放军在宿营休息时, 并帮助农民打场”[57]。 在解放上海期间, “下雨的时候解放军宁可淋雨, 也不肯睡到店家的门里去。”[58]有诗歌对人民军队良好形象进行了概括: “人民军, 纪律明, 规矩好, 不扰民。行动听指挥, 买卖最公平, 冲锋陷阵多英勇, 不愧中国革命军。 天南地北谁不晓, 男女老少皆欢迎!”[59]有人指出: “和到处烧杀劫掠与人民为敌的蒋军相反, 为中国人民的民主、 自由、 幸福而战的人民解放军, 无论在行军或战斗中, 都自觉的严守纪律,不但绝不侵犯群众利益, 并且积极地加以保护。”[60]人民军队是老百姓的队伍,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在战斗中表现的是坚强、 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而在平时, 除整训、 练兵外, 帮助群众生产劳作是他们一贯的优良传统。
四、 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用行动赢得民心, 社会各界纷纷盼望解放军, 甚至外侨和外国记者们也称赞他们, 认为解放军 “不但使蒋军望风披靡, 获得军事上的胜利, 同时爱护人民, 也赢得了民心”[61]。在南京解放的时候, “成千成万的人民夹道欢迎解放军”, “学生们都以和解放军战士握手谈话为无上光荣, 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组织了慰问组, 到解放军各个驻地, 请求帮助战士们缝补衣服, 中大和金陵大学有很多学生还要求参加解放军工作。”[62]在江苏中部地区的东台、 如东、 如皋等县, “数十万翻身农民的参战队伍, 更表现了组织细密的特色。他们分工具体, 计有担架、 作战、 运输、 工兵、 群工、 向导、 船工、 服务、 洗衣、 殡葬、 汽灯 (医院夜间用) 等队及通讯、 采办等组, 服务队携带有调羮、 碗筷、 茶壶等伤员必须用品。”[63]反过来看, 人民群众被普遍的组织起来恰好正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的根本因素。 正如有人指出: “中国唯一配称为人民武力的军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解放军, 他既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砥柱, 他也是保证中国实现和平、 民主、 建设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没有他, 中国的路程, 将会更曲折, 更起伏, 更多的阻碍和困难。”[6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颠覆了中国传统社会 “好男不当兵” 的旧式心态观念,和国民党的中央军 (被老百姓形象的称为 “遭殃军”) 形成了鲜明对比, 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奉行“人民至上” 的理念, 因为 “他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一切依靠人民, 向人民学习”。[65]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被社会各界当成 “亲人”“自己人”, 是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界参加人民军队最为普遍的心态。 和人民紧紧结合着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在1949 年建立新政权,也就水到渠成了。
注释:
① 周晓红: 《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 《河北学刊》 2009 年第 5 期。
② 李金铮: 《农民何以支持与参加中共革命》, 《近代史研究》 2012 年第 4 期。
③ 王裕介: 《抽壮丁》, 《时代少年》 1946 年第 3期。
④ 施璧钦: 《为什么国内还抽壮丁》, 《风下》 1946年第47 期。
⑤ 《征兵灾!》, 《民潮》 1947 年第 5 期。
⑥ 吴前仁: 《抗战七年归来又要拉壮丁了》, 《活路》 1946 年第 1 卷第 4 期。
⑦⑧ 吴尚泽: 《从拉壮丁的故事谈到政治》, 《现代农民》 1946 年第 9 卷第 2 期。
⑨ 如痴: 《打油诗》, 《冀光半月刊》 1946 年第 2卷第4 期。
⑩㊼ 苗××: 《徐州乱抓壮丁》, 《观察》 1948 年第4 卷第 1 期。
⑪ 刘培仁: 《青岛乱抓壮丁》, 《观察》 1948 年第 4卷第18 期。
⑫ 江南燕: 《乱抓壮丁》, 《时与文》 1948 年第 3卷第10 期。
⑬ 老丁: 《抽壮丁》, 《海天》 1946 年新 1。
⑭㊺㊾ 《拉壮丁何时才能够停止》, 《现代妇女》 1947年第 8 卷第 5 期。
⑮㊽ 梁琛: 《壮丁逃港澳问题》, 《中山华侨》 1947年第6 期。
⑯ 《一片反战声》, 《民潮》 1947 年第 4 期。
⑰ 《武装自卫全面展开》, 《新华社综合报导》 1947年第1 期。
⑱[52] 牟松涛: 《欢送会上》, 《大威周刊》 1947 年第 2 卷第 1 期。
⑲ 艾靑: 《送参军》, 《文艺劳动》 1949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⑳㊷ 耿西: 《参军潮》, 《太岳文化》 1947 年第 1卷第 4—5 期。
㉑ 《人民解放军来了!》, 《小朋友》 1949 年第 958期。
㉒ 《贴在上海的街头诗》, 《蚂蚁小集》 1949 年第 7期。
㉓ 霍忠池: 《自愿来参军》, 《群众文艺》 1949 年第 7 期。
㉔ 《捐献人民币八十亿劳军》, 《荣军报》 1949 年10月 25 日。
㉕ 唐天际、 孙儒: 《长春围困战》, 《革命回忆录》第 18 卷, 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173 页。
㉖㉘ 鲁林、 陈德金主编: 《红色记忆: 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 (1921—1949)》, 济南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4、 469 页。
㉗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两年战绩》, 《战友》1948 年第 10 期。
㉙陈凌: 《保田·反蒋·上前线——普遍解放区的参军热潮》, 《正报》 1947 年第 2 卷第 3 期。
㉚ 曹欣: 《记一位参军的联中同学: 好兄弟》, 《文艺杂志 (太行)》 1947 年第 4 卷第 1 期。
㉛㊵[54][63] 小云: 《解放区农民参军热潮》, 《正报》1948 年第 2 卷第 24 期。
㉜ 恒: 《参军来的解放来的应该团结好!》, 《战友》1948 年第 8 期。
㉝ 温国华: 《火线参军的杨永昌》, 《华东前线》1948 年第 56 期。
㉞ 陈玉峰: 《参加解放军, 我也算送了一份礼物》,《人民战士》 1949 年第 17 期。
㉟ 小云: 《解放军怎样对待蒋俘》, 《正报》 1948年第 2 卷第 34 期。
㊱ 佚名: 《参军: 墙头诗选》, 《大众文艺丛刊: 文艺的新方向》 1948 年第1 期。
㊲ 江叟: 《劝郎参军》, 《太岳文化》 1946 年第 1卷第3 期。
㊳ 《慰劳我们的救星》, 《大公报》 (上海) 1949 年7月 15 日。
㊴ 张铁夫: 《中原人民的灾难与救星》, 《群众》1947 年第 36 期。
㊶ 李文宝: 《参军打老蒋》, 《新儿童世界》 1949年第28 期。
㊸[60] 小云: 《解放军的纪律教育》, 《正报》 1948年第 2 卷第 50 期。
㊹ 王兆和: 《广州乱抓壮丁》, 《观察》 1948 年第 4卷第20 期。
㊻ 郭萍鸣: 《青岛乱抓壮丁》, 《观察》 1948 年第4 卷第 1 期。
㊿ 《一片反战声》, 《民潮》 1946 年第 3 期。
[51] 《参军花絮》, 《大威周刊》 1947 年第 2 卷第 4期。
[53] 洛夫: 《建国学校的参军热》, 《大威周刊》 1946年第 1 卷第 27 期。
[55] 曲中一: 《“我心里亮堂了!”》, 《华东前线》1948 年第 56 期。
[56] 《郑州民谣》, 《人民战士》 1948 年第 10 期。
[57] 醒华: 《解放军的城市纪律》, 《正报》 1948 年第 3 卷第 15 期。
[58] 玲如: 《一位上海小姐目中的人民解放军》, 《新生天地》 1949 年第 1 期。
[59] 潘际坰: 《人民军》, 《南洋 (吧城)》 1949 年第44 期。
[61] 《外国人看 “人民解放军”》, 《南洋 (吧城)》1949 年第 44 期。
[62] 《我们自己的队伍来了!》, 《人民战士》 1949 年第14 期。
[64] 《解放军是和平民主的捍卫者》, 《山东画报》(胶东分版) 1946 年第 2 期。
[65] 柯凡: 《解放军在大城市》, 《群众》 1948 年第 2卷第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