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学科研究生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2-09-07郗珊珊巴依尔塔何云江王学理
郗珊珊,巴依尔塔,何云江,王学理*
(1.内蒙古民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通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通辽028000)
在迫切需要前瞻性和引领性创新的时代,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目标。我国研究生人数正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显然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这也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20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要加强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强化产教结合的育人机制[1]。
兽医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正向着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发展。现代兽医工作者不但要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负责,还要为人类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例如,极大限度地减少人畜共患病的危害、控制动物治疗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等。但是,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张,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兽医学科研究生质量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探索对兽医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2]。
自产学研合作概念提出并被纳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兽医学科发展与产学研进行了高度联合。该模式下,可促进生产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理论知识与科研技术深度融合,既锻炼了兽医学科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实践技术和理论知识,同时还培养了科研兴趣。可见,产学研在促进先进技术的快速转移,以及畜牧业、企业的高速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兽医学科研究生在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措施进行了探讨。
1 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实施的意义
产学研(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IUR)即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等组织互相协作,形成集研究、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先进系统,是技术创新在上、中、下游的对接耦合。产学研合作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collaboration)即企业、研究所和高校之间的联合,其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来促进科研创新[3]。
产学研模式中的“产”是指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大型农牧企业,任务是提出产业问题;“学”是指研究生的学习培养,任务是根据产业和社会需求改革培养要求与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研”是科学研究,任务是根据培养对象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要求及产业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最终实现为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同时,产学研还经常与“用”连用,形成“产学研用”,其含义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及实践运用之间的系统合作。“用”即实践运用,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能够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缩短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进入市场的周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
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四方的积极性,是目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缩短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使研究生们更清楚地了解生产现状和社会需求,提高将已知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产学研用不仅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提升研究生个人水平、促进高校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意义。另外,产学研用还可以使科技与产业经济紧密结合,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
2 建立兽医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紧迫性及必要性
随着世界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畜牧业发展也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尖端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目前,我们正面临着研究所、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其中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20%,产业转化率小于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应建立研究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要实现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产学研发挥出作用,就必须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健康流动。产学研用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需要,还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推动力[4]。
在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抗生素滥用、违规使用药品及兽药含量超标等情况的出现,严重危害着社会公共安全。另外,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蓝耳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也给我国畜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急需加强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控制,以及对疫病防控的创新性研究,来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也体现了对领先的创新性、实践性人才的需求。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兽医学科研究生,已成为促进我国畜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仅依靠高校自身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此需要与研究所、企业等具有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机构进行联合共同完成。对兽医学研究生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3 基于产学研结合进行兽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产学研结合项目是以目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以产学研融合为突破,来建立高校与企业间、高校与高校间以及高校与科研究院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形成导师队伍更壮大、培养方案更明确、资源方式更共享的培养结果,进一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其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兽医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构建技术路线
3.1 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因此高校的教学模式理应随之发生变化,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根据各大学教学方向的不同,推出由名师授课的线上课程,使同学们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并开阔视野。另外,小班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主要负责的是知识点的传授,就像是知识的“搬运工”,未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会不断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激趣法、自主探究法、联结变通法、发散集中法和实践操作法等课堂教学创新方法的应用,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意义。
3.2 通过校企联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企业与学校的培养模式相结合,二者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不但企业可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师生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里。同时,企业与高校在资源上占比不同,各有优势,二者的联合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符合自己标准的人才以及科研成果,从而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会使学生的专业基础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双赢的效果。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如何从课堂过渡到企业,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如何分配等问题还需要着重处理[6]。学生也应该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企业才能根据其兴趣和特长进行合理安排,避免造成抹杀学生积极性和资源浪费的现象,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3.3 改革科研组织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产研”融合
建立适应多元化环境下的科研、人才、产业相互融合的科研组织机制,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研”融合。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研究方向的转变。由过去的重理论、轻技术向理论与技术并重的方向转变。二是拓宽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由政府资助向政府与企业联合资助的方向转变。三是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由学术型人才向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方向转变,科研成果由理论创新向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向转变。
3.3 改革导师队伍,实现校内外导师融合
按照新型培养模式,采用系统设计、多元评价的方法,实现校内外导师融合,有助于提高导师质量。主要方法包括增加导师数量。通过增加学科内导师、聘用校外和企业导师的途径增加导师数量。明确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根据导师不同的科研方向,培养同方向的学生。构建导师分类指导模式。突出分类培养的优势特色,重点实施“三大提升计划”、青年学术论坛等以提高导师队伍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运行新模式。建立“导师负责、团队指导”的运行新模式。校内外导师融合可解决导师与外部交流少、创新力不足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7]。
3.4 改革培养方案,实现“学研”融合
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有助于实现学研融合。构建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分类培养模式,需要依据学生兴趣、导师项目类型以及学生就业目标等实施。可在入学初依据个人培养计划确定,亦可根据中期考核和科研实习成果适当调整。要优化调整课程结构以及适当转变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构调整方面要保证学位课内容包括实践课程,适量学位课需向选修课过渡;增加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科研诚信和道德等课程;在教学方法转变方面,要增加课程互动讨论环节,同时部分课程由研究生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
3.5 改革教学资源投入方式,实现校内外资源融合
对教学资源投入方式的改革,可依据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方法,通过优化学科资源来实现校内外资源融合。进行校内资源优化,建立校内科研实验基地,构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高校与企业、研究院共同建立研究生工作站,通过明晰知识产权和运行机制,研究生可以共享协同培养单位的资源。通过采用多目标模型优化的方法,建立研究生培养资助体系,各方协同发展为社会输送知识、技术和人才,吸引行业企业设立奖助学金,构建和完善良性循环资助体系,奖励优秀人才、支持创新创业及资助经济困难研究生。该方法解决了原有学科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政府投入多、企业投入少”的问题。
4 小结
产学研结合的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将高校、企业、研究院及政府等机构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能够充分利用各层次的社会资源,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多方人员的合作共赢[8]。该方法不仅有助于国家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培养制度,而且还有助于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从而制定更合理更正确的发展战略。此举可使高校与企业之间都能够展现出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来培养兽医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和兽医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优化“双师型”硕士生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内外培养设施,优化硕士生课程体系等,均有助于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9]。总之,各地方高校应积极应对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方案,组建科研团队,为实现高校与企业的顺利对接,培养岗位需求型人才,进而促进教育与生产的共同进步。
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使研究生教育得以向社会延伸,到目前为止仅取得了少量的成果,这表明对产学研培养模式的应用仍需做进一步探索。例如,在选定适合研究生发展的科研项目方面、在认定科研付出者在知识产权和经费付出的合理分配方面,以及在导师的管理和选拔制度方面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各方在实践中相互配合,共同探索来达成一致。同时,还应该对应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公开,以便使科研成果在共享、应用和继承中得到验证和提升,而其改革过程也为后续的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的普及和推广。总之,只有将产学研用各方面进行融合,才能真正快速地认识到社会需求,及时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实现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发展和实践运用的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