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学科线上作业设计研究
2022-09-07鲁航
鲁 航
(四川省双流中学 四川成都 610200)
1 背景与现状
为深化教育改革,党中央和国务办提出“双减”政策,并广泛开展试点工作。“双减”的其中一“减”就是要“减轻学生的校内作业负担”。为落实这一要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作业的科学命制和作业量的合理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尽管如此,初中阶段的作业控制依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①课程种类繁多,尤其是七八年级的学生需要进行纸笔考核的计入中考成绩的课程有八九门之多,这些学科都必须布置适量的作业。于是,很多时候纵使单科作业“适量”,总体作业也可能“超标”。②题海战术积重难返,教师对作业的研究较少,总认为课后作业多多益善,甚至存在着和其他学科“抢时间”的心理。③缺乏规范的作业量控制标准和监督体系,部分教育主管部门虽然提出要把作业管理纳入对学校的考核,但实际上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各种“隐性作业”和“变相作业”层出不穷。而且客观条件也有较大限制,大部分学校的班额较大,学生间发展不均衡。现有条件下,实现作业分层已属难能不易,教师要做到精准布置,乃至因人而异,几乎是不可能的。
初中生物学课程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和学好的一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多且繁杂,虽然绝对难度不高,但是适量的书面作业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作业“减量”的同时做到“提质”,才能实现“增效”的目的。因此,作业的设计既要覆盖重点知识,又要减少机械式的重复刷题,还要在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基础上,满足少数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只能通过教师科学的设计才有可能实现。
2 “阶梯式”作业设计
一般而言,生物作业都选用现成的练习资料,练习的针对性不强,同一个知识点反复训练,作业量就容易超标。另外,有一些教辅资料一味追求偏题难题,更是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学业焦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考虑的是大部分学生完成的时间。科学的作业设计必须要做到选题精准、难易得当、分层设置、限时训练、严格控量。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设计“阶梯式”作业,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作业,是实现作业限时和控量的最佳途径。例如,初中生物学科一般一周只有2或3个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应地布置2或3次作业,每次作业用时设定为15~20 min。当超过限定时间时,作业任务就会自动关闭,以便于监管作业量,协调各科作业,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全神贯注和定时训练的好习惯。
为了提高作业的质量,教师应该先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分析学情,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核心概念,精心挑选习题。作业题难度要“阶梯化”分布,以初中生物学作业为例,教师可将作业设置分成如图1所示的4个阶层,前一个阶层的习题完成并弄懂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层的答题。
图1 “阶梯化”作业示意图
第一阶:基础题。这类题型以基础知识填空为主,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识记情况,限时3 min。在学生完成答题后,随即呈现标准答案,教师设置1 min用于核对答案和巩固记忆。
第二阶:理解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理解,题量3~5道,限时5 min。在学生完成答题后,随即呈现标准答案及解析,教师设置3 min用于核对答案和阅读解析(不存在疑惑的可以手动跳过这一环节,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答题)。当学生做错时,会出现一道类似考点的变式练习,答对才能过关。
第三阶:应用题。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在简单情境下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的能力,题量1或2道,限时5 min。在学生提交答案后,即刻呈现标准答案及解析,教师设置3 min用于核对答案和阅读解析(不存在疑惑的可以选择跳过),并对学生答错的问题,设置类似考点的变式训练,学生答对才能过关。
学生答题和核对答案的总用时上限为20 min,超过限定时间后,即停止答题。学生若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且全部正确,才能解锁第四阶层的习题。
第四阶(选做):综合创新题。这类题型包括实验题、材料题等,考查学生在较复杂的情境下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题量1道,答题时间不限。学生完成作答后,呈现标准答案和解析。
教师按照以上模式进行作业设计,能确保学生单次作业的总用时(含完成作业、核对答案以及阅读解析的时间)不超过20 min。按每周布置一次课外活动任务和两次线上作业计算,每周的生物学科书面作业总用时在40 min内,能有效控制作业量。作业限时能促使学生规范答题习惯,提高注意力。“阶梯式”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解题闯关”的快感,激发学习兴趣。对答题情况的即时反馈、详解的及时呈现、精准的变式训练,能增强作业的时效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也能免去家长检查作业、辅导作业之忧。教师可利用信息化平台统计学生答题情况,便于掌握学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也能为实现个性化教学,给学生量身定制补充练习提供依据。
3 应用示例
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进行“阶梯化”作业设计。
3.1 第一阶(限时3 min)
观察如图2所示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图2 萌发种子的呼吸过程吸收氧气实验过程示意图
(1)该实验中对照组是_________组。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吸收____,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和____,同时释放出__________的过程,该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在________中。
(3)呼吸作用的意义: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_________________形式散失,其余主要用于植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3.2 第二阶(限时5 min)
(1)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完成表1。
表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2)浇花过勤,可能会导致根烂掉,致使植物死亡,其可能的原因是( )
A.水分不足,根细胞缺水死亡
B.水分过多,根无法呼吸
C.水分过多,根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吸水过多导致根细胞死亡
(3)呼吸作用对于生物体的意义是( )
A.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B.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C.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吸收O放出CO
3.3 第三阶(限时5 min)
(1)下列做法中,能够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
A.将玉米和花生的种子晒干后再入库保存
B.大雨过后,给农作物中耕松土
C.夜间,适当降低给蔬菜大棚的温度
D.向贮藏水果的地窖中通入CO
(2)如图3所示,将萌发的种子装在玻璃瓶中,将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用透明塑料罩密封,二者之间用一根玻璃管连接。
图3 实验装置示意图
①实验开始,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瓶内种子的_______增强,使得_____的浓度加大,这种物质扩散到塑料罩内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强。
②一段时间后,在塑料罩内壁出现小水珠,这些水珠来自植物的_____作用。
③若将瓶内的玻璃管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将___(填“增强”或“减弱”),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4 第四阶(选做题)
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农作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4表示在晴朗的白天甘蔗地里的CO浓度随植株高度的变化情况,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中发生的现象。
图4 甘蔗地里的CO2浓度随植株高度的变化曲线
(2)关于甘蔗的储藏,古诗中有“土瓜甘蔗窖深藏”的描写,请查阅相关资料,说明甘蔗常用的储存方法及储存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后的原理。
3.5 设计分析
第一阶层的习题可以检测学生对于教材实验、细胞呼吸的概念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阶层的习题着重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深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第三阶层的习题考查学生的迁移拓展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的能力。前三个层次的难度和训练量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基本需求,要求在13 min内完成,加上核对答案、看解析和完成错题变式训练的时间,总用时不到20 min。第四阶层的拓展题由学有余力且对生物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自愿选择完成,不限时间,不做统一要求,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 结语
目前而言,这种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阶梯式”作业设计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具体效果有待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过程中,对作业平台的升级完善、习题的命制研究、作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学科之间的协调统筹以及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设置等问题,教师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双减”之路注定任重而道远,但却是减轻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负担,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