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叙写与课堂实践
——以“种群的数量特征”为例
2022-09-07钱敏艳
钱敏艳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江苏无锡 214174)
在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要推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每堂课的收益。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优先设计评价,明确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教师带着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有效的检测手段走进每一节课堂,才能让生物课堂提质增效。如何规范叙写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来实施教学呢?下文以“种群的数量特征”为例。
1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在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要求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学生经过学习活动后的一种预期变化。这样预期变化应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为此,教学目标要能真正体现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在教学内容、课堂样态、教与学的方式、评价任务等方面都有具体化的呈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叙写要体现以下2个方面。
1.1 教学目标的结构要素要完整
具有完整结构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向和评价标准。教师叙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行为主体、行为条件(或学习情境)、行为动词、行为内容和目标达成五个要素。例如,“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东北豹生存现状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以上教学目标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阐释”等表述,其行为主体均指向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中,行为主体是其他要素的执行者、承担者和效果的呈现者,指向行为主体是目标叙写的隐性要求,往往通过特定的行为动词进行精准导向,如“设计实验”“简要阐述”“运用分析”等。
行为条件(或学习情境)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情境。在上述教学目标中,特定的行为条件是指“通过阅读东北豹生存现状的相关资料”。目标叙写要把具体任务尽可能置于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之中,必须清楚且具体可操作。基于生命现象、科学实验等真实情境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行为内容作为行为动词的具体活动内容,在教学目标中要求精炼具体、指向清晰。在上述事例中,行为内容包括“东北豹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标达成度的描述是基于授课对象的学业水平质量要求来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几个种群特征的内涵,而且要在具体事例分析中概括出这几个特征,并且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概念图,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的。
1.2 教学目标叙写要具备层级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学业质量要求,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取得的学业成就表现。教师叙写教学目标时,需要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的要求,才能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课程标准》依据核心素养的4个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在核心素养水平上对不同学业成就表现划分了4个层级。本节内容来自选择性必修1,所以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的层级要求时应该定位到第三、第四层级,如学生能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方法来阐释相关概念。
2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叙写与实施的实践——以“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课为例
2.1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叙写
根据《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标准,教师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通过分析东北豹的相关资料,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阐释种群的数量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②通过模拟实验,能进行逻辑推理,运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测定)种群密度,并能区别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③通过对东北豹的保护策略的探讨,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的分析,确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关注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这样转变了以往教学目标的叙写方式,努力从模糊走向明晰,让目标的实施有路径、有方法,目标的评价可观察、可测量。
2.2 课堂实施
2.2.1 针对教学目标①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叙写的结构要素以“情境创设——生成主题——问题探究”的方式展开课堂实施(图1)。教师首先“通过分析东北豹的相关资料”,引发课堂探究主题,在资料信息获取和加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从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视角去“概述种群的数量特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的不同水平,进一步提升目标层级,要求学生“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目标叙写的课堂实施(教学目标1)
2.2.2 针对教学目标②
对于教学目标②的课堂实施(图2),教师可以利用“以一瓶豆粒为一个种群”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开展“运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测定)种群密度”实验,形成具有生物学学科特质的科学思维,并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能区别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使得思维过程更加多维、深刻和缜密。
图2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目标叙写的课堂实施(教学目标2)
2.2.3 教学目标③
教学目标③的课堂落实时,教师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东北豹的相关材料,探讨“对东北豹的保护策略”,引导学生确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利用当前人口普查的真实数据,引导学生探讨:①上述资料说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当前国家已经采取了哪些相关政策进行应对?②还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使我国性别比例回归到正常值?学生思考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等实际问题,关注国家人口政策的变化,形成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主动参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社会议题、热点问题的讨论或决策。
3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高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因为它是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处理实际任务的一种可量化的评价方式。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任务设置本身就隐含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叙写过程中。目标评价应是嵌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对教学目标中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外在表现。针对本节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制定表1所示的教学评价量规。
表1 “种群的数量特征”的课堂评价
4 结语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叙写、实施与评价,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目标叙写,将核心素养目标渗透落实于教学行为之中?教师需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习主体、课程资源等诸多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以在学生的视角,从学科本质和学科理解的视角进行教学目标的叙写,扎实体现学科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