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时代变迁中的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状况引发的思考
2022-09-07于扬
于 扬
(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自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音乐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 年底,随着疫情的暴发,教育界开始流行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线上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激发了许多教育从业者的智慧,平时在台上讲课的教师也晋升为“新人主播”。如今,在这个信息大爆炸和不断变化的新时代里,学校的音乐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也应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及时更新、与时俱进。音乐教师应立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明确音乐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到20 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美育教育恢复生机,音乐教育也随之改革,音乐教育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到改革开放后期,人们认识到音乐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于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第三阶段为21 世纪初到现在,在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一场跨世纪的教育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在这一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2017 年新课改之后,教育界更加提倡凝炼学科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方面,总结出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一)美育——以社会为本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之一,教育家们在此方面进行了一次大革新。
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为社会功能价值取向的美育哲学观”。美育是服务于社会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深深刻上了为社会服务的烙印。例如,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爱国歌曲,其目的是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1961 年,教育界对美育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的主要观点认为,美育可有可无。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必要性自然也引起了强烈争议。到1966 年之后,美育教育理念被彻底推翻,学校音乐教育也随之消亡。
(二)素质教育——以学科知识为本位
1978 年,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的新国策,这是党引领时代的关键一招。政策提出后,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美育再次回归教育这个大家庭,音乐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改革开放初期,教育主要体现其经济价值,以学科知识为本位,一些艺术类的学科并未受到学校和家庭的重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党中央提出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明确指出精神需求是物质需求所不能替代的,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新方针。在此背景下,1985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1993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是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审美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分支,同样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各地学校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开始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升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意义。因此,音乐教育内容逐渐从学科知识本位转向以培养审美素质为核心。
(三)注重能力培养——以人为本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文件。在音乐教育领域,教育界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复苏,人们开始注意到精神需要同物质需要一样需要被满足,并且,二者不可相互替代,因此,培养人的审美素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的必然需求。随后,教育部推出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这两个版本的音乐课程标准修订和总结了十年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实践情况。
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总结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并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演唱、演奏、聆听和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新课标”进一步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音乐教育从业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发展受时代背景的制约,国家出台的政策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才能有效实施。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教育一直贯穿音乐教育始终,从以社会为本位发展到以人为本位,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制度更加完善,目标更加具体和细化,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的目标定位更准确。总之,音乐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现状,提出的政策要切合实际,提高其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当前现状分析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看出,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猛,网络的崛起使各领域的透明度不断增加,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也毫不吝啬地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同时,教育领域对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思考,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美育文件,足以表明国家高度重视美育教育。此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较之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 年的文件有很大的创新,它提出了新的美育教学模式:“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这一教育模式使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更加明确。该文件还指出了美育工作的目标:到2022 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该目标的提出为美育工作做得好不好提供了评价标准。
2020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宣布“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从此,困扰我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虽然,我国已经实现脱贫这个战略目标,乡村地区的人们的物质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但是乡村地区的人们在精神上并未脱贫。五育中,美育是提升人们精神层次最有效的途径。一直以来,乡村都是音乐教育的薄弱点,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乡村音乐教育的质量,帮助乡村地区在美育上实现“脱贫”。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更好贯彻素质教育方针,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有的地区已经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加入了中考的总成绩。比如,2021 年12 月5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工作方案》,该文件指出:自2022 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考核纳入中考,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考试内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客观公正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确定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作为考生录取限制条件使用。这一现象表明,加强美育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硬指标”。将艺术课程纳入中考是时代所需,也是大势所趋。
三、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发展音乐教育
在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因此,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于是,审美教育在当今社会变得更加重要。其中,音乐教育在提高人们审美素质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音乐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能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家对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音乐教育的质量越来越高,音乐教学方法、内容、形式等也愈加成熟,这不仅促进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有助于音乐教育从业者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美育,作为美育课程之一的音乐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音乐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最鲜明的精神基因,家国情怀既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当今中国,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培养新一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牢记使命,始终把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如今,爱国教育已融入各学科领域,乃至融入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发展关乎中国的未来,因此,各学科务必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家与国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明白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音乐教材有专门的爱国歌曲单元,教师要深刻地讲解其创作背景,使学生不忘历史耻辱,让学生通过欣赏和演唱爱国歌曲,生起对祖国和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主
在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教育界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歌、戏曲音乐、说唱、器乐、歌舞曲。其中,每一个种类又有许多分支,这表明,我国本土音乐资源十分丰富。音乐教材编写应体现地方特色,提高学生对当地音乐文化的自信。例如,可以在山东的教材中添加一些关于吕剧的音乐知识,让学生通过作品的聆听和演唱感受吕剧音乐文化的特点,激起学生对吕剧的兴趣。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其他类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拓展课程。另外,新时代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要去除糟粕、推陈出新。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而是要以外国音乐文化为辅,向学生介绍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眼界和境界,让学生充分利用一切优秀人类文化成果。
(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如今,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各学科不是独立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音乐应与戏剧、舞蹈、美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也可以与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融合,跨越不同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将历史书上枯燥难记的知识点编成歌曲,或将语文书上的古诗词加上节奏或旋律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音乐素养,还能够让学生轻松记住其他学科的知识。
另外,戏曲文化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它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化妆、表演等,学习戏曲有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使学生在一堂课内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给他们分配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角色,让他们通过参与戏曲表演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戏曲在提高学生美育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重视戏曲的教学。
(四)补齐短板,重视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个桶能装满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中国音乐教育要想提升整体水平,需要找准最薄弱的地方。一直以来,乡村中小学都是美育的薄弱环节,乡村本身经济不发达,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领导忽视艺术课程的讲授,这些都导致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相对落后。加强乡村音乐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关政策,在乡村小学配备专业音乐教师,设置专门的音乐教室,增加经费投入,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提供可持续、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尽最大努力补齐乡村音乐教育这块短板。
(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2019 年底新冠病毒的出现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也给大家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线上教育”的发展,音乐学科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开始了“线上教学”。“线上音乐教学”就像襁褓里的婴儿一样,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崛起的时代,各类app 不断涌现,包括各种学习类的软件,一些使用人数众多的平台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B 站等也给了人们很多学习机会,教育应抓住这一机会,在互联网上积极宣传前沿的教育思想和知识。音乐教育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分享先进的音乐教学法、音乐律动游戏、音乐文化知识等,宣传音乐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音乐,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丰富知识、拓宽视野。
四、结语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音乐教育达到育人效果,如何使国家出台的政策落到实处,如何建设音乐教师队伍,都是值得音乐教育从业者深思的问题。总之,时代发展变化很快,音乐教育也应该与时代发展同步,结合时代背景及时更新音乐文化知识,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